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

2021-08-28 02:04姜辉
红旗文稿 2021年14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现代化建设

姜辉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题,站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交汇点上,回顾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开辟的伟大道路、创造的伟大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展望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事实上回答了“为什么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宣言书,是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动员令,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

在这一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和人民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他指出:“我们要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來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开创美好未来。”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讲话精神,深刻理解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安排,深刻理解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宝贵经验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宝贵经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走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

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宝贵经验

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在这一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系统总结了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宝贵经验。

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伟大的民族,有着5000多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渊源。只有创造过辉煌的民族,才懂得复兴的意义;只有经历过苦难的民族,才对复兴有深切的渴望。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这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梦寐以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原点,中国人民由此开启了探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这里讲的是“为什么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这一过程中,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但都以失败而告终,“中国迫切需要新的思想引领救亡运动,迫切需要新的组织凝聚革命力量”。“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这里讲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也就是说,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历史地落在中国共产党肩上。正是从这一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出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成就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没有辜负历史和人民。

四个历史阶段:接续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两个一百年”分为四个历史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这四个历史阶段是一脉相承、前后相继的不同历史时期,只是由于每个阶段时代主题不同、基本国情不同,从而决定了每个阶段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主要矛盾不同,由此也决定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具有阶段性的历史特征。但这四个历史阶段是开创性、继承性、发展性的统一,是不能割裂的一个历史整体,前一个阶段为后一个阶段准备了历史前提和基础,后一个阶段是前一个阶段的历史必然和发展。

伟大建党精神:砥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本身就是伟大建党精神的题中应有之义,正是为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有了伟大建党精神。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古田会议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这一系列伟大精神是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形成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宝贵精神财富。

“九个必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法宝。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用“九个必须”概括了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宝贵经验,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基本遵循: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必须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必须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必须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必须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这“九个必须”贯通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国内与国际,涵盖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各个方面,是历经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得来的,是从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是对“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深刻回答,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倍加珍惜、继承发展。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过去一百年,中国共产党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现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走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关键要更好地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这就要学好用好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宝贵经验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宝贵经验。

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提出的第一个要求就是做到学史明理,强调要突出的第一个重点就是“进一步感悟思想伟力,增强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的政治自觉”。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第一位的任务就是要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新时代的第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堅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依规治党、形成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明确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积累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宝贵经验。

新时代催生新思想,新思想引领新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全面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新思想立足时代之基,聚焦时代命题,回答时代之问,引领时代发展,是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部实践中产生的理论结晶,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具有无比深厚的实践基础、理论内涵、历史底蕴和文化意蕴,是我们党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推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科学指南,是引领中国、影响世界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具有直接指导意义。在今天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站稳人民立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这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一条红线。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义。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我们党始终坚定人民立场,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是党和政府的重大责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落实到治国理政的全过程各领域各方面,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自觉地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发展目标上,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在发展价值上,以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中心,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人民至上”作为最鲜明的政治底色和价值追求,体现在国家发展进步的各方面各阶段。在检验标准上,始终坚持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根本标准。在发展动力上,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人民作为智慧和力量的源泉,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最大限度激发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把人民作为共产党执政的最大底气。在工作路线上,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中,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环节,始终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当前,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这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的伟大胜利,标志着我们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但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向着这个目标更加积极有为地进行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让广大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决定的,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内容。进入新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我们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从理论和实际、历史和现实、国内和国际相结合的高度,深入理解进入新发展阶段的理论依据、历史依据、现实依据,深入理解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新要求,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主攻方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正确认识党和人民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是我们党明确阶段性中心任务、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也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经验。当前,我国已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发展的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的要求,是我们党带领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跨越的新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阶段,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进入新发展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是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其中心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但我们所推进的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经济形势进行科学判断,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许多重大理论和理念,对发展思路作出及时调整,其中新发展理念是最重要、最主要的,引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实践充分证明,新发展理念具有很强的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是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进入新发展阶段,只有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从问题导向把握新发展理念,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指引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不断促进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不断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切实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一项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需要从全局高度准确把握和积极推进。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继续完成“三去一降一补”重要任务,全面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提升创新能力、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增强供给体系的韧性,形成更高效率和更高质量的投入产出关系,实现经济在高水平上的动态平衡。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必须更强调自主创新,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全面加强对科技创新的部署,集合优势资源,有力有序推进创新攻关的“揭榜挂帅”体制机制,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着力建立扩大内需的有效制度,释放内需潜力,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加强需求侧管理,扩大居民消费,提升消费层次,使建设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成为一个可持续的历史过程,建设强大的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塑造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改善我国生产要素质量和配置水平,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全面深化改革,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不竭动力。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夙兴夜寐思考改革,观大势、谋大局、抓大事,科学回答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理论和改革实践推进到新的广度和深度,以全新的改革思想引领了一场气势如虹、势如破竹的伟大变革。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领导指挥下,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紧紧围绕“为什么改”“往哪儿改”“怎么改”,创造性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取向,强调改革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创造性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主攻方向和路线图,深刻回答了各领域改革中具有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创造性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方法和有效路径,形成改革开放以来最丰富、最全面、最系统的改革方法论,在国企改革、科技体制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黨的建设制度改革、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等方面集中攻坚,推动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全面深化改革取得历史性伟大成就。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对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新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同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紧密关联。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和障碍,这就要求我们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决摒弃或调整传统发展方式中不符合时代要求的因素,使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沿着正确轨道前进。改革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强大动力,要加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举措。开放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要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不动摇,统筹开放和安全,通过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使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同时以开放促改革,带动国内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新的征程上,全面深化改革要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结合起来整体观察,推动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和生产关系不断完善的有机统一,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不断巩固和上层建筑不断完善的有机统一,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机统一,紧紧围绕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扭住构建新发展格局目标任务,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增强各项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关联性,更加精准地出台改革方案,推动改革向更深层次挺进,发挥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依靠全面深化改革谋划全局、应对变局、开拓新局,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进一步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全面依法治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明确提出全面依法治国,并将其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予以有力推进。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门进行研究,作出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党的十九大召开后,党中央组建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对全面依法治国又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从理论上回答为什么要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全面依法治国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把“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写入宪法,完善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制度,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完善顶层设计,统筹推进法律规范、法治实施、法治监督、法治保障和党内法规体系建设,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推进重要领域立法,深化法治领域改革,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建立国家监察机构,改革完善司法体制,加强全民普法,深化依法治军,推进法治专门队伍建设,坚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依法纠正一批冤错案件,全面依法治国实践取得重大进展,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

2020年11月召开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从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深入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明确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总体要求,系统阐述了新时代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思想和战略部署,是指导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纲领性文件,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从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实际出发,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解决法治领域突出问题,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华民族近代以来180多年的历史、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100年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70多年的历史都充分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的重大意义、方向原则、观念体制、方式方法等重大问题进行深刻阐述,极大地深化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理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作为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完善坚持党的领导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断完善党的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国之大者”,不断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特别要加强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领导,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在职能配置上更加科学合理、在体制机制上更加完备完善、在运行管理上更加高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我们党历经千锤百炼而朝气蓬勃,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始终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应对好自身在各个历史时期面临的风险考验,确保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定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持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健全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坚持依规治党、形成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决扭转一些领域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管党治党不力状况,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坚持以科学理论引领全党理想信念,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持之以恒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工作,推进学习教育制度化常态化,不断坚定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坚持以“两个维护”引领全党团结统一,完善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健全党中央对重大工作的领导体制,以统一的意志和行动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坚持以正风肃纪反腐凝聚党心军心民心,坚决惩治腐败、纠治不正之风,坚决清除影响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消极因素,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的各项制度,让人民始终成为中国共产党执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磅礴力量,推动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取得了历史性、开创性成就,产生了全方位、深层次影响。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要牢记打铁必须自身硬的道理,增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政治自觉,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继续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严密党的组织体系,着力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决清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确保党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要深入贯彻全面从严治党方针,充分发挥全面从严治党引领保障作用,坚定政治方向,保持政治定力,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以系统施治、标本兼治的理念正风肃纪反腐,坚定不移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实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战略目标,毫不松懈纠治“四风”,坚决防止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滋生蔓延。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以强有力的政治监督,确保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到位,使监督融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之中,确保“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引领和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巍巍巨轮行稳致遠。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责任编辑:许华卿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现代化建设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