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崧杰
江苏宜兴 宜兴 214221
金秋九月,又是一年丰收季,在这个时节里,田野里的稻谷,果蔬园里的蔬菜瓜果都迎来了色彩最绚丽的时候,五颜六色的果实挂满了枝头,沁人心脾的果香扑面而来,到处都洋溢着喜悦和幸福。而在这硕果累累的丰收果实中,南瓜则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份秋日收获了,无论是它的高营养价值还是圆鼓鼓的形状,抑或黄、绿交错的颜色等,都颇具特色,深受人们喜爱。
对我来说,南瓜是童年记忆中最难忘的味道了,每次吃南瓜时,都会想起小时候看过的一本小人书——《南瓜生蛋的秘密》,说的是“拥军模范”吴大娘家的故事。书中解放军和苗寨人民的深情厚谊固然让人难忘,而我对南瓜的印象也在脑海中扎了根。在从事紫砂壶创作设计工作以后,南瓜的影响也一直在我的脑海中徘徊,心中始终有一份执着,直到在南京博物院看到清朝紫砂巨匠陈鸣远大师的“南瓜壶”,瞬间我豁然开朗,我一直想要做的就是将南瓜和紫砂壶结合起来,设计制作一套独属于自己的南瓜壶,我想让大家知道南瓜不仅可以丰富人们的口腹之欲,还能带去丰收的喜悦之情。
紫砂艺术的发展史上,除了陈鸣远大师制作的南瓜壶外,很多紫砂艺人都曾将自己的奇思妙想、大胆构思,把心中关于自己的丰收故事用手工艺术来细细地捏塑描绘出来。一个个形态各异的南瓜,一把把风格迥异的紫砂壶,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他们可以是金黄简约的南瓜,可以是充满风土人情的泥绘,可以是田园乡间的天然野趣,可以是简陋朴实的竹篱农家,每一把壶中都承载着一个丰富的世界,倾诉着那些丰收的故事。这些紫砂作品,是对农民朋友辛勤劳动喜获丰收的礼赞和致敬。
说起紫砂艺术,大家并不陌生,这种艺术形式在神州大地上已经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并随着茶文化的兴盛而水涨船高,成为家喻户晓的手工艺术。紫砂壶的泥料是独一无二的五色土,其造型也是古朴典雅、气韵生动的,所以无论是它的性能还是观赏价值在陶瓷工艺中都是首屈一指的,让人推崇而喜爱。而自从第一把紫砂壶供春诞生以来,紫砂壶的造型就和大自然紧密结合在一起,花器类的创作题材往往都是从自然事物中汲取灵感,从而赋予了它趣味性和灵动性。
我创作设计的紫砂作品《南瓜套壶》是在仔细观察南瓜的形态特征,并研究了前辈们制作的各式各样的“南瓜壶”后采用原矿段泥手工制作,此套壶由一壶两杯组成,都是仿生设计的,极大程度地模仿了南瓜的原始形态,使得整套作品惟妙惟肖、逼真自然,展现了朴实醇厚的田园风情。
南瓜壶本是紫砂壶中很常见的一种款型,此套壶为了和普通的南瓜壶区别开来,在泥料选择上和造型上都做了一些改变,使得作品更能凸显南瓜的饱满和圆润,从而突出“丰收”这一主题。首先,作品选择了本山段泥进行制作,而本山段泥属于段泥中的上好矿料,“本山”指的就是黄龙山,此山开采出来的矿料是真正优质的、正宗的紫砂矿料,“本山段泥”就是产于宜兴丁蜀镇本地的黄龙山。它的烧制温度需要严格把控,否则就会容易吐黑,所以这一套南瓜壶通体黄色,色泽明亮,鲜明淡雅,非常难得。在造型设计上,此南瓜壶不仅集聚了南瓜的神韵,更是在细节处进行了严谨的处理,使得作品浑然天成,宛若天然。南瓜壶做工精细、逸趣横生、形象生动,是花塑器与筋纹器的结合,南瓜形壶体,饱满圆润,犹若瓜熟即将待落,熟透了似的,让人有快速采摘拿去熬汤的冲动。壶嘴仿生南瓜藤设计,呈三弯流,蜿蜒有力,刻满了与壶身如出一辙的筋纹,精巧别致,创意极新。壶把是提梁设计,弯弯的南瓜藤缠绕成一个圆圆的提梁,与壶身大小相称,南瓜藤苍老却不失神气。提梁把上,提粱与壶身镶接之处都装饰有绿油油的南瓜叶,叶子翠绿,形态逼真与熟透了的南瓜搭配在一起,显得生动可爱,壶身上规整又错落有致的浅淡筋纹更是赋予了南瓜生命,让它活了过来,给人以满满的趣味性和自然亲切感。这一把套壶还配制了两个杯子,杯子是设计成南瓜瓢的式样,和茶壶组合在一起,既满足了人们饮茶倒水的实用需求,也是极尽可能地展示了悠闲舒适的田园风味。
小小的一把紫砂壶,不仅承载了我的梦想,也承载了我从事紫砂艺术以来的感触和思考。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根,紫砂是手工艺术的代表形式之一,以南瓜为代表的丰收则是农耕文明的一部分,这样的两者结合,其实是赋予了紫砂作品更加深刻的寓意。我国的农耕文化由来已久,璀璨而辉煌,孕育了华夏民族,也浇灌了其灿若星河的文明。丰收,对农民来说,有着更为深厚的意义,更是传承弘扬了丰富而多彩的祈盼丰收、欢庆丰收的中华优秀农耕文化传统,所以《南瓜套壶》身上,我们不仅仅是欣赏仿生设计带来的视觉美感,更是体验一种贯穿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丰收情怀。在新时代,机械取代劳动力,这种仪式感满满的情怀已经渐渐没落,但是这种喜悦的心情值得我们永远保留。
丰收的季节里,农民们载歌载舞,表达着丰收的喜悦;农民们杀猪宰羊,感谢大自然无私的馈赠。而紫砂也是大自然对于宜兴人民的馈赠,我们用紫砂泥建设家园,发展经济,拉动旅游,使得宜兴这座小城荣升为全国百强县级市,更使得这里的人民生活富足,安居乐业。在丰收的季节里,我们收获了艰辛一年带来的喜悦与开心,这一切要感谢我们自己勤劳的双手,更要感谢大自然的给予和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