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宁 陈思辰
摘要:江西提线木偶戏起源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2013年被申报为属于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于都提线木偶戏历史久远,具有独具特色的文化底蕴和审美价值,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本文针对于都提线木偶戏表演与表现形式(色彩、造型、肌理)展开研究,简要概述于都提线木偶的发展现状,深入分析于都提线木偶戏的表演及表现形式,期望有助于加深人们对于都提线木偶戏的认识,促进于都提线木偶戏的发展与传承。
关键词:于都木偶戏;表演形式;造型;色彩;肌理
Abstract: Jiangxi Thread Puppet Show originated in Yudu County, Ganzhou City, Jiangxi Province. It was declared as a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Jiangxi Province in 2013. Yudu Thread Puppet Show has a long history and has unique cultural heritage and aesthetic value. It is an important manifestation of China'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performance and expression forms of Yudu Line Puppet Show (color, shape, texture), briefly 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Yudu Line Puppet Show, and deeply analyzes the performance and expression form of Yudu Line Puppet Show, hope it will be helpful Yu deepens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the Duxian puppet show, and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and inheritance of the Yuduxian puppet show.
Keywords: Yudu puppet show;performance form;shape;color;texture
引言:在江西省于都县,提线木偶发展兴盛,至今已有多个木偶戏班活跃在于都县周围。于都提线木偶戏审美价值主要由表演与表现形式两方面组成,其中表演艺术是通过演出者操控几根“悬丝”牵引,在确定曲目的基础上融合唱腔,表现作品的艺术张力。而表现形式则是由色彩、造型、肌理组成,木偶在选材用料后经过一系列打磨上色制作而成,从外形更加贴切角色,进而提高木偶戏表演效果。
一、江西于都提线木偶戏发展现状与研究意义
1.发展现状
我国的民间木偶戏历代大多为纯手工制作,这种小作坊式的制作方式具有局限性,生产数量及其收益有限。并且这种小作坊式的手艺多为家族传承,缺乏广泛性,很少有人能真正了解制偶的具体手艺,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木偶戏的衰退,加之木偶戏是较为古老、单一的戏剧表现形式,相比之下人们更关注新颖、趣味性强的表演,木偶戏面临枯竭的危险。
由于信息技术高速推进,木偶戏唱作传统、演出形式单一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如图1所示,古典名著繁多,与内容丰富、创作多元化的电影、电视形成强烈的反差,短小、精悍的表演形式更受到大众的推崇,单一、古板的木偶戏面临多元化文化的频频冲击下,演出市场被挤压,许多木偶匠人开始另谋生路,木偶工艺传承面临衰败,很多具有史学研究价值的剧目相继失传。
2.研究意义
木偶戏发展历史悠久,杖头、提线、布袋等多种类木偶戏造就了我国民间艺术的瑰宝。同为木偶戏,于都提线木偶戏与布袋、杖头木偶戏表现形式不相一致,木偶的面部神态、上色也有所区别,而展示木偶戏的舞台或是戏棚也因木偶戏造型样式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深入研究于都提线木偶戏有利于提线木偶戏文化更好地传承与发扬。
二、江西于都提线木偶戏表演形式
1.表演曲目
于都独特的地理特征造就了独具地域特色的于都木偶戏,演出曲目传承至今,经过数代手工艺人的不断融合创新。于都提线木偶戏演出形式多样,曲目繁杂,著名的于都福顺木偶剧团有大小剧目三百来部,规模庞大,演出时间可以持续数十天且内容无重叠,其中以《薛仁贵进东》《罗通扫北》《薛刚反唐》《水浒传》《花木兰》《封神榜》等最为出名,曲目皆为坊间脍炙人口的故事及名著选段。于都提线木偶戏班还唱楚剧,有《北路》《南路》《四句板》等。
2.表演技巧
于都木偶戏历史悠久,发展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唱、念、坐、打样样俱全,有上弦二簧、板腔、倒板及一些小调。演出时,演员负责操控木偶的动作神情,角色的唱念一般也是由操纵者负责,这就要求操纵者不仅能熟练把控提线木偶的高难度动作,而且还要精通唱念。
与其他地区木偶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演出时的音乐组也就是奏乐组的指挥人员统一坐在舞台的左侧,一方面能看到演出的内容,另一方面也便于指挥。在音乐组有一位身份特殊的人,叫做“正吹”,是整个剧团班子除指挥外的第二重要人物,需要同时兼具吹笛子、唢呐以及拉奏二胡三项任务,除“正吹”外,音乐组的剩余人员还需担任演出中一些小角色的说白和唱腔。鼓、锣、二胡、唢呐、板胡、笛子齊上阵,唱腔高亢悠长,清新婉转,让人荡气回肠。随着故事情节的不断变化,唱腔时而高亢激越,时而委婉动人,当遇上武将,音乐节奏更显急促,如图2所示。木偶戏唱腔的发展伴随着厚重历史底蕴,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随着时代的发展的演变,一些唱腔缺乏后来者的传承,逐渐在一些老艺人手上失传。
三、于都提线木偶戏的表现形式
1.色彩
木偶戏主要采用木偶来表演剧目故事,其表演内容及造型设定离不开角色的定位。于都提线木偶戏对木偶上色是基于人物身份而定。所谓喷色,是为木偶人物的脸部上色,上色也叫作粉彩,粉彩有“五形三骨”的说法,所谓“五形”,分别是两眼、两鼻、一嘴,“三形”为眉眼、颧骨、下巴。传统的木偶造型制作中大致分为了三个阶段:三分雕七分画、雕刻与绘画、可塑性与随意性相结合。由此可见上色的重要性。彩绘将不同人物的神情细致地勾勒出来,喜怒哀乐一目了然,通过人物的神情与底面的色彩,观众们也能够大致将人物的好坏区分开来。但是在着色上要注意在覆盖的彩色区域上着色,颜色不可混杂,调色要均匀,然后上光油,这也是木偶头型色彩历久弥新的重要原因。
2.舞台呈现
在江西于都这个特定的环境下,木偶戏的演出与所生活的地区民俗文化是紧密相关的,与其他地区的木偶戏演出大都相似,演出前,需先装台子,于都提线木偶戏发源于乡村,因而对于演出场地并没有过多的要求,加之农村经济受限,所以演出条件相对来说较为简易。舞台一般搭建在草坪上、过道或是农村中央的广场区域。大多采用一块红色的幕布作为舞台的背景,左右台以布隔开,布上大多绘有花纹,于都提线木偶戏演出所用的幕布可同时在多场表演出运用,并不会因为剧情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开场前人物会摆出固定的造型,如图3所示。再敲锣,然后请八大仙。最后,东家要向表演艺人包红包,以示谢礼。
3.角色肌理
木偶戏演出是通过演出者操控几根“悬丝”牵引,如图4所示。以此来表现人物的动作形态以及内在情感的表达,在此基础的前提是有偶作为依托,再由演出者进行操控表演。因此,木偶制作加工过程尤为重要。制作木偶所用的木材均采用樟木,樟木具有耐腐蚀的作用,是优质的制偶木材,但是在木材选用上,有时也会遇到木材自身所带的孔眼,这时会对木偶形身上的疤结和孔眼打磨修补,使木偶表面更加光滑舒适。于都县的丑角木偶是用篾子编肢体 , 其独特的选材颇具当地特色。
四、结语
综上所述,于都提线木偶戏是同时具有表演、表现形式的民间艺术,具有极为重要的传承价值。通过对于都提线木偶戏表演与表现形式的研究与分析,更能切实把握木偶文化内涵;为了促进我国木偶戏的进一步发展与传承,保护于都提线木偶戏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更应该重视木偶戏的造型审美价值,深入体会手工匠人所赋予木偶的文化价值。在选材中创新,在故事中完善,抛弃繁复多余的部分,紧抓传统文化的根基,创造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文化。木偶戏作为传统文化的物质呈现方式,理应紧随时代发展的脚步,紧握时代发展的命脉,为更好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不断探索创新。
参考文献:
[1]王景贤.泉州提线木偶戏的传承、传播与发展[J].福建艺术 , 2011(06):66-68.
[2]郭玥.孝義皮腔音乐形态与传承研究[D].山西大学 ,2020.
[3]冯石磊.我国木偶戏表演及造型理论探究[J].戏剧之家 ,2021(17):32-33.
[4]陈妮.湖南木偶戏造型的创新与演变[J].艺海 ,2020(04):13-15.
[5]吴梦琳.资中木偶戏的蝶变[N].四川日报 ,2021-09-03(011).
基金项目:
2020江西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数字时代江西木偶戏发展与传播研究》(项目编号:YG2020077)。
作者简介:
房宁(1999.11),女,山东郓城人,江西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
陈思辰(1993.04),男,满族,辽宁抚顺市,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数字媒体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