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丽洁 亓国峰 赵慧 赵淑燕
[摘 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民众的思想观念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大学生志愿服务受到了较高的关注。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现阶段我国高职护理学生志愿服务开展情况并不理想,志愿服务过程中问题频出,并没有发挥出志愿服务自身的育人功能,不利于高职护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对高职院校的发展造成了一些负面的影响。从高职护理学生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入手,对现阶段高职护理学生志愿服务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简单的梳理,并提出高职护理学生志愿服务育人功能的实践路径,以期为高职院校开展护理学生志愿服务带来一些帮助。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护理学生;志愿服务;育人功能;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01-0218-02
现阶段,我国高职护理学生志愿服务开展情况并不理想,志愿服务活动开展水平普遍较低,对护理学生的发展造成了一些阻碍。目前,我国部分高职院校逐渐认识到了护理学生志愿服务开展中存在的不足,并积极采取适当措施进行应对,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护理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水平。但是由于学生主动性较低、管理不规范等因素的影响,高职护理学生志愿服务中仍旧存在一些问题,护理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开展水平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工作仍需进一步改进。这种情况下,对高职护理学生志愿护理的育人功能和实践路径进行研究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护理学生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
学生志愿服务是指学生在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利用自身空闲时间按照既定流程及方式开展服务活动。高职护理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深护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记忆和了解,帮助护理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提高护理学生的理论成绩[1]。而且学生在志愿服务中自身的实践能力能够得到较好的锻炼,学生在志愿服务中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应用所学知识,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联系,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现阶段高职护理学生志愿服务中存在的不足
(一)学生主动性低
学生主动性较低是影响高职护理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的主要因素,这种情况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的难度,影响活动开展的效果,造成时间及精力的大量浪费[2]。现阶段,部分高职护理学生对志愿服务的认识不够充分,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志愿服务的重要性及作用,对志愿服务的认识存在偏差,片面地认为志愿服务是对自身精力的浪费,因而对志愿服务缺乏热情,甚至对志愿服务存在抵触心理,进而影响志愿服务活动的正常开展[3]。
(二)管理不规范
在以往一段时间内,我国部分高职院校对志愿服务的重视程度较低,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对护理学生志愿服务的管理较为松懈,导致志愿服务活动开展过程中问题频出,志愿服务活动的育人功能难以得到较好的体现[4]。部分高职院校在管理护理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时不够全面、系统,忽视了后期管理的重要性。护理学生往往缺乏系统的管理及培训,这也会对护理学生志愿服务造成一些负面影响。
(三)资源缺乏
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我国高职院校对护理学生志愿服务的关注较少,与医疗机构之间缺乏密切的合作,导致资源较为缺乏。护理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途径较少,也对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造成了一些负面的影响。而且现阶段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护理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缺乏严格的规范,而且对护理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投入较少,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护理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效果[5]。
(四)体制、机制不够健全
现阶段,我国高职护理学生志愿服务相关体制、机制不健全,并不能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发挥出自身应有的作用,对护理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造成了一些负面的影响。现阶段我国志愿服务奖励机制不够健全,导致护理学生在志愿服务活动中的获得感较低,难以感受到社会的认可和支持,这会对护理学生参与自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造成一定打击[6]。
三、高职护理学生志愿服务育人功能的实践路径
(一)高职院校应转变理念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应注意转变自身观念,对护理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给予足够的关注,并加大对其的投入,确保护理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有效开展,保证其育人功能能够得到较好的发挥,促进护理学生的全面发展[7]。在实际工作中,高职院校应注意宣传工作的开展,加大对志愿服务的宣传力度,帮助教师及学生認识和了解志愿服务,为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调动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
在实际工作中,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确保护理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高职院校教师应向护理学生详细讲解志愿服务的意义及作用,帮助护理学生了解志愿服务,进而调动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将学生由被动参与转为主动参与,确保志愿服务活动的高效、有序开展[8]。此外,高职院校应注意奖惩制度的实施,对护理学生在志愿服务中的表现进行评估,并给予护理学生适当的物质或是精神奖惩,以此激发学生的热情,促使学生对自身表现中存在的不足进行改进[9]。
(三)对评价机制进行完善
高职院校应充分认识到评价机制在护理学生志愿服务中发挥的作用,对现有评价机制进行考核,明确现有评价机制中存在的不足,并对当前护理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开展情况及需求进行系统的分析,科学、合理地完善评价机制,确保其能够满足现阶段护理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的需求。高职院校应注重在评价机制中对学生在志愿服务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并对学生进行物质或者精神层面的奖惩,在院校内部营造良好的氛围,以便更好地激发护理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进而保证护理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有序开展[10]。
(四)规范化管理
规范化管理是高职院校护理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有序开展的基础和前提,因此,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管理工作的开展。在实际工作中,高职院校应要求团委及有关部门在护理学生志愿活动管理过程中发挥自身应有的作用,明确有关部门的职责,并要求有关部门严格按照既定流程及标准开展管理工作,确保护理学生能够较好地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11]。
(五)开设志愿服务课程
在实际工作中,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志愿服务课程的开设,为学生学习志愿服务相关知识提供途径,丰富志愿服务活动资源。高职院校应注意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帮助教师认识志愿服务,确保教师能夠在志愿服务课程中给予护理学生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为护理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六)完善法律法规
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护理学生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安全问题频出,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护理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热情,不利于志愿服务活动的长久开展,也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了一些阻碍。这种情况下,政府有关部门应明确自身在高职护理学生志愿服务中发挥的作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护理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进行规范,确保护理学生在志愿服务中的安全[12]。
(七)加强与医疗机构的合作
高职院校应加强与医疗机构的合作,为护理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提供可靠的途径。高职院校可以与医疗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对护理学生进行定向培养。高职院校为医疗机构源源不断提供人才保障,医疗机构则为高职院校护理学生提供志愿服务实践途径,进而确保志愿服务育人功能能够得到较好的发挥,实现高职院校与医疗机构的合作共赢。
综上所述,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能够帮助高职护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促进高职护理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但是目前我国高职护理学生志愿服务开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育人功能并没有得到较好的体现,学生难以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护理知识,不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发展。现阶段,高职护理学生志愿服务中学生主动性低、管理不规范、资源缺乏、体制及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较为突出,对高职护理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针对当前情况,高职院校应不断革新自身理念,提高对护理学生志愿服务的认识,并通过调动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对评价机制进行完善、规范管理、开设志愿服务课程、有关部门完善法律法规、加强与医疗机构的合作等方式对护理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进行改进,以保证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能够得到较好的发挥,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宋佳.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7.
[2]左占卫.基于志愿服务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探索[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34):3-4.
[3]王少博,冯爱玲,胡军卫.三全育人视域下志愿服务活动育人功能探析:以西安科技大学“电脑e家”服务站为例[J].法制与社会,2019(35):144-145.
[4]刘智鑫,李诚,奚海威,等.大学生志愿服务育人功能的实现路径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23):237-238.
[5]梁晴,刘东锋.新时代发挥大学生志愿服务育人作用策略探析[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9,29(4):60-62.
[6]嵇怡,杨淑莉,刘一鸣.高职院校志愿服务实践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以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36(3):214-215.
[7]张名扬,韩志强,徐双燕.基于志愿服务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44):58-59.
[8]李璟.实践育人视角下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功能定位与持续性分析:以华中农业大学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5(12):118-121.
[9]刘晓璇.高职学生志愿服务育人功能及其实现途径研究[J].智库时代,2019(21):76,80.
[10]于宝库.北京科技大学:建设“学雷锋”志愿服务育人体系[J].中国共青团,2019(6):16-17.
[11]徐洁.实践育人视域下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的现状及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9,6(34):126-127,130.
[12]张拥军.新时代高校志愿服务育人功能及实现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9(6):114-117.
编辑 常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