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 张树凤
[摘 要]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其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应该用辩证的思想来看待。为此,面向大学生的大学教育中非常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积极提倡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最大限度地抵御网络对大学生心理的负性影响。结合多年的实践研究,探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应用模式与实践效果,以供参考。
[关 键 词] 网络环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用实践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01-0214-02
在多年的实施应用中,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中得到越来越多教育者和学生的认可,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已被纳入高等教育体系,成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无法适应不同时段大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尤其是在当下网络冲击的大环境下,大学生在生活习惯、学习方式乃至思维上都受到了影响,这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必须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满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求。于是,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有了很高的探索应用价值。
一、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状况
伴随着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到来,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生活与学习,直接接触各种网络技术,其对应的心理状态也在无形中发生了改变。
(一)失落心理
自我国高校不断扩招和扩建后,大学生人数骤然增多,竞争力也增强,面临的学习压力日益增大,一旦没能及时得到排解,往往很难从现实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中找到平衡和适合的定位,这对学生正确地自我评估以及今后的职业选择将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这期间必然容易滋生各种失落的情绪与心理,容易在网络虚拟环境下寻求安慰与解脱[1]。
(二)好奇心理
学生处于大学阶段,正是跨越学生时代与社会的过渡,这时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渐形成,但并没有定型,容易被周围环境影响。而网络中大量信息对学生而言无疑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强烈的好奇心驱使大学生主动上网认识了解各种信息,但大学生普遍缺乏自制力,不良的信息就会直接影响学生“三观”的形成。
(三)情感需求
大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情感需求旺盛期,很多学生会借助网络平台寻求情感上的安慰,而部分刚接触外部和社会的情感伤害者,更是迫切需要网络平台舒缓自己的情绪,满足情感需求,这很容易导致大学生在网络虚拟的世界中迷失自我。
(四)自卑不满
由于成长阶段较为特殊,学生进入大学后越来越多地看到世态炎凉和社会不公,这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有直接关系,常见的如一些学生家庭贫困,或为单亲家庭甚至是孤儿,而其他学生在正常家庭长大,从小家境殷实等,这会导致部分学生出现人格障碍与心理障碍等问题,产生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不愿意主动与他人敞开心扉、和平共处。而虚拟的环境下这类心理疾病学生能隐藏自我,获得心灵的解脱,弥补在现实环境下失去的东西[2]。
(五)娱乐冒险
在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以电子媒介为载体的网络娱乐业兴旺起来,有的平台注入不健康的内容,自制力不强的大学生容易进入其中,逐渐形成不良的心理和行为习惯,严重的还会构成社会犯罪,这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
二、网络环境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带来的机遇
如今,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大学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不断实施和深入探索中,越来越多的教师都在探寻新的教学途径,这要得益于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产生的机遇,也是对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形式的有力补充[3]。为此,教师需充分認识并利用这些机遇,进而为提高教育效率而奠定基础。
(一)网络突破时空限制,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过去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教师只能在固定的课时开展教育活动或心理知识讲座,形式与模式上有限制,网络环境下,这样的传统方式得到巨大的转变,心理健康教育全面突破原有的方法与模式,扩大了教学的覆盖面。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学生更能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在正确理念的引导下便捷地进行心理咨询,教师也可以利用便利的平台同时间对在线的学生进行同问题下的集体解答。借助网络技术的优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得自己想了解的心理健康知识,选择适合解决自己心理健康问题的学习内容,并到相关课题的论坛上抒发情感、表达观点,与此同时,还能进行心理测试,接受辅导,及时排解不良的心理情绪,这对过去课堂上一些内向型学生不愿公开诉说内心秘密的情况有了极大的突破与转变[4]。
(二)网络整合教育资源,极大满足师生对信息的需求
过去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教师多以教材内容为主开展教育活动,通过口头阐述知识、启发学生思考等达到教学的目的,而教师所讲述的内容未必适合每一位学生的心理状态和需求,没有针对性地应用资源,必然大大降低教育的效果。网络以其丰富的信息弥补传统教育的弊端,将所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联系起来,形成庞大信息库,对原有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进行补充,形成教育合力,同时还可以整合文字、视频、图片等为学生直观呈现,满足学生对信息的需求,激发学习兴趣。
(三)网络调动学生主体功能,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
众所周知,互联网具有新奇、便捷、虚拟等优势,这对大学生的吸引力非常大。在网络技术的应用下,学生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积极性必然大大提升,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的主体功能,提高主观能动性,确保学生自觉参与其中进行讨论与学习,从而达到提高教育实效性的目的。
(四)网络传递心理动向,增强对学生负性心理的预警
在过去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在心理发展中均存在闭锁性的特点,表现为一些学生遇到心理問题不会主动去寻求解决方式,不但影响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关于心理问题的引用,还会影响教师及时予以学生的排解和帮助效果,预警功能非常差[5]。借助网络本身的虚拟性、开放性和匿名性特点,学生可以倾诉与发泄心理的负性情绪,借助网络途径大胆倾吐内心的隐秘,教师则能在不知名的情况下帮助问题对象答疑解惑,及时排解,同时掌握学生整体的心理状况,这对教师针对性开展教育、提高预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一)更新教育观,紧密结合传统与现代教育的方式,发挥合力作用
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活动是以当代大学生心理状态和存在问题而有针对性培养教育的,鉴于当代大学生受到网络环境的影响较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上都要发生转变,尤其要重视网络环境影响下给大学生心理健康带来的负面影响,以此为主,紧密结合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才能很好地发挥教育合力作用。大学生正处于非常重要的成长期,无论是心理特点和生理特点都有其发展规律,网络环境下更多新的问题逐渐凸显,因此教师要深入研究现实性的问题,探索和构建网络环境下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在具体实施中,教师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的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上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而在思政基础上增加道德教育思想,两者相互融合,确保学生端正思想、规范行为的基础上深化其认知的方式,正确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能力以及思想类型,在合力作用下配合教师深挖自身的心理问题,确保问题得到有针对性的解决。
(二)整体规划,实施系统化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教育效率
在结合网络环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将网络心理健康当作一项巨大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借助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理念做指导,又要在网络环境下突破重点,全面推进,整体规划,才能发挥出应用实效。首先,教师可借助网络的功能创建学生感兴趣的网站,丰富心理学习内容,使其成为获取心理健康知识的平台与渠道,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在平台上增设心理测试、网上活动内容,逐渐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引起学生的重视和提高心理健康意识。其次,可借助网络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利用学生隐秘的心理,通过网络匿名的方式与学生进行心理问题的信息互动,了解学生的心理想法,掌握心理状态,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克服情绪障碍。再者,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学习课程,结合学生的心理学习需求,整合学生借助网络平台倾诉想法、舒缓情绪的实例,教师要发挥网络多样化形式的教育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效率[6]。
(三)创建社团,使其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力量,构成互助网络
社团是大学生在校娱乐、学习的重要参与团队,教师要借助学校社团的力量,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与内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进而逐渐形成互助式的网络学习体系,确保心理健康教育更深入人心。在社团活动中,教师要适时引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通过社团丰富活动的诱导,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促使学生从心理开展活动中受到启发与感悟。还可以将学校社团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鼓励学生走出校园,接触社会,观察社会百态,认识社会上不同的个体,寻求答案,解决心理上的疑惑。同时,在教师和社团组织者的有效引导下,接受心理辅导和教育,形成一种自我教育结合专业教育的学习模式,实现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教育目标,也为学生提升综合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教育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当前的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在此基础上,教师要紧密结合网络环境给当代大学生带来的影响,结合学生普遍存在的网络影响下的心理问题和实际案例,整合心理健康教育与素质教育内容,转变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为学生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工作,让学生在教育中认识自我,深化体验,不断克服心理障碍,解答思想疑惑,最终促进大学生更全面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聂国东,梁媛.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工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6(12):129.
[2]周敏.积极心理学视野下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5(24):61-62.
[3]沈承春.基于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讨[J].毕节学院学报,2014(12):117-121.
[4]陈秀清.探讨构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3):124.
[5]黄锡榜.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3,2(5):67-68.
[6]张茹,张芸.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考[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3,11(6):66.
编辑 常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