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芳
[摘 要] 为了更好地管理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学生,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就必须不断创新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学生的管理模式。首先阐述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方法,然后分析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学生的现状及其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最后就如何管理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学生进行研究,制订具体的管理模式,这样就可以有效管理高职院校的经济困难学生,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还可以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和发展。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学生;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01-0200-02
现在高职院校的招生规模越来越大,经济困难学生所占比例也越来越高,这些学生受到家庭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影响,因而在生活和学习中存在较大的压力,这非常不利于经济困难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所以,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对经济困难学生的管理,不断创新管理模式,这样就可以帮助经济困难学生解决生活问题和心理问题,引导经济困难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在和谐的校园环境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一、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方法
在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过程中,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无法用唯一的标准来界定经济困难学生,并且经济困难学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所以,可以将其界定为因正常原因导致无法缴纳学费和其他费用的,在学习和生活中面临较大经济压力的学生群体。现在高职院校在经济困难学生的评定过程中,先发放困难认定标准,学生个人提出申请,接着班级评议小组进行评议,系部公示,再由学院的资助中心对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审核公示,这样就可以确定经济困难学生的人数,并且将其作为助学金和奖学金发放的依据,按照相应的人数设立勤工助学岗位。一般情况下,高职院校中经济困难学生的评定时间主要在开学后的第一个月,在开学前,高职院校会在录取通知书中附带家庭情况调查表,学生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填写,在开学后,辅导员可以对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初步了解,并且对经济困难学生的情况进行深入的调查,这样就可以基本确定经济困难学生的名单。接着,学院的资助中心需要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名单进行审核,这样就可以根据经济困难学生名单发放助学金。在班级评议小组复议过程中,班干部可以根据学生平时的消费水平确定具体的经济困难学生,一般情况下,经济困难学生的消费水平低于所有学生的平均消费水平,对于新增的经济困难学生,必须出示完整的证明材料,在确定信息准确的前提下才能发放助学金。
二、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学生的现状及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学生现状
首先,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来源比较少,具有较大的生活压力,为了解决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问题,国家出台了很多政策,助学贷款和助学金等都是国家的助学政策。但是,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学生的助学贷款大多数都用来缴纳学费,有个别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够优秀,不能同时享受奖学金和助学金,这就使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来源比较少,在具体的生活和学习中面临着较大的经济压力。其次,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条件往往比较差,思想负担比较重,经济困难学生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学习和生活中都面临较大的压力。经济困难学生的基础都比较薄弱,这是因为大多数经济困难学生在进入高职院校之前,都没有接触过学习中的先进设备,无法准确操作计算机等学习设备。同时,大多数经济困难学生为了减小经济压力,往往会参与勤工助学活动,而经济困难学生不能处理好勤工助学和学习之间的关系,对学习成绩有着严重的影响,与其他学生相比,经济困难学生面临着经济和学习两个方面的压力,思想负担比较重。
(二)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学生的证明材料可信度比较低,现在大多数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方式是地方出具的证明材料,但是,地方政府为了减轻财政负担,往往会鼓励高职院校学生申请困难补助,一些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也会办理贫困证明,使经济困难学生的证明材料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和随意性。(2)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学生名单的公示具有两面性,一方面,经济困难学生名单的公示可以充分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进而提高经济困难学生评定的透明性;另一方面,经济困难学生名单的公示涉及学生的隐私,会伤害部分学生的自尊心。(3)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学生的人数会越来越多,这是因为部分家庭条件良好的学生发现情况与自己差不多的学生能够申请助学金,自己也想尝试申请助学金,辅导员也会鼓励学生积极申请助学金。(4)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学生助学金的使用缺乏相应的监督,有一部分经济困难学生在得到助学金后会肆意挥霍,没有将其用到该用的地方。(5)在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和补助金额的分配过程中,辅导员和班干部发挥着主导作用,辅导员会将助学金作为一种奖励,将助学金名额给予班干部或者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班干部则会将名额给予自己关系好的同学。(6)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学生往往具有一定的自卑心理,一些学生认为助学金的申请程序比较复杂,进而放棄了助学金的申请,这就使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严重的问题,必须完善具体的管理模式。
三、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学生的管理模式
(一)高职院校需要提高经济困难学生管理的重视程度
现在国家越来越重视对经济困难学生的管理,需要做好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政府需要增加该方面的资金投入,还需要不断完善相关的政策,这样就可以形成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包括助学金和奖学金等的助学体系,帮助经济困难的学生完成自己的学业。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也需要重视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有效落实国家相关的政策,帮助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学生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经济问题,同时,必须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养成自立自强的习惯,积极参与勤工助学活动,这样不仅可以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减少经济压力,还能在勤工助学活动中不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除此之外,高职院校在经济困难学生的管理工作中,不仅需要对他们进行经济方面的资助,还需要针对他们的心理和学习等开展帮扶工作,这对构建和谐校园环境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能够有效提升高职院校的管理水平。
(二)完善相应的监督机制,加强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教育
对于经济困难的学生,高职院校会给予助学金的补助,而助学金只有经济困难学生才可以享受,这就需要做好经济困难学生的评定工作,在具体的评定工作中,必须严格按照经济困难学生的评定标准进行,并且优先考虑弱势群体,必须确保经济困难学生的评定工作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同时,高职院校还需要对助学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管理,避免出现肆意挥霍助学金的现象,需要对获得助学金的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他们能够合理使用助学金;学校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家长监督学生助学金的使用。高职院校在发放助学金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分批发放的形式,建立一套完善的监督机制,这样就可以有效地利用助学金。经济困难学生往往存在自卑心理,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做好心理疏导和心理教育工作,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将经济困难的压力转化为进步的动力,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状态。高职院校可以开设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经济困难学生可以定期进行咨询,排除自身的心理问题,进而有效提高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素质,更好地适应周围的环境。
(三)高职院校需要拓宽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渠道
高职院校需要建立专门的助学体系,帮助经济困难学生解决学费,保障最低生活费用。首先,高职院校需要落实助学贷款工作的开展,国家越来越重视经济困难学生的上学问题,出台了国家助学贷款的相关文件,这就为助学贷款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政策保障。高职院校需要重视该政策的落实,成立专门的部门管理学生的助学贷款相关工作,对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高职院校还需要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全面宣传国家助学贷款的相关政策,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使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具有较高的效率。其次,高职院校需要成立专门的勤工助学岗位,现在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国家越来越重视高职院校学生的自主创业,这样就可以拓宽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渠道。高职院校需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业,这样不仅可以使高职院校学生的兴趣和职业紧密联系起来,还能够有效降低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压力。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学生在参加勤工助学活动的过程中,能够切实参与到公司的管理工作中,这对提高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着重要作用。高职院校需要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建立自我管理体系,鼓励经济困难学生自主创业,这样可以改变经济困难学生的自卑心理。再次,高职院校需要开展助困活动,向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让经济困难学生参与到公益活动中,这对提高他们的交往能力具有重要作用,高职院校应该帮助经济困难学生解决生活中和学习中的问题,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最后,高职院校需要在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过程中,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及时与经济困难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引导经济困难学生建立正确的三观。
现在高职院校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问题得到了大家的广泛关注,这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困难学生的问题,也是一个社会和家庭之间的问题,这就需要做好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学生的管理工作。在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学生的具体管理工作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对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严重的不良影响,所以,高职院校必须不断创新管理模式,逐渐完善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学生的管理程序,这样就可以帮助经濟困难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居晓玮.精准扶贫理念下高职院校贫困生帮扶工作探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9).
[2]陈昭昭,王晓龙.高职院校精准扶贫下资助育人机制探究[J].广东蚕业,2019(11).
[3]宋勇.新时代背景下做好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几点思考[J].科技风,2018(23).
[4]林敏,吴文浩,张伟.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生认定工作现状及改进策略[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1).
编辑 陈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