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祎
[摘 要] 梳理有关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媒介素养教育领域的研究概况,从四个方面分析高职院校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情况: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研究、移动媒介对高职学生媒介素养影响研究、媒介素养教育实施策略研究、媒介素养课程建设研究。通过分析国内近十年研究动态,为进一步开展研究以及提高高职院校媒介素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供借鉴。
[关 键 词] 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高职院校;高职学生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01-0108-02
一般认为,我国媒介素养研究发轫于学者卜卫1997年发表的《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一文。经过20多年发展,国内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2020年3月发布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在我国9.04亿网民中,20~29岁网民群体占网民整体的21.5%,受过大学专科及以上教育的网民群体占比为19.5%[1],可见大学生已成为网民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互联网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高度融合,围绕高职院校学生媒介素养研究也日益深入。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以“媒介素养”为主题,检索2009年至2019年十年间的期刊论文,共有3743篇,其中包含“高校”和“高职”主题的论文1544篇。通过分析文献研究内容可以发现,国内高职院校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大体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一、关于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现状的研究
冯军伟、高菁撰写的《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研究》一文,从媒介接触度、媒介依赖度、媒介使用态度及媒介信赖度四个维度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做了调查,发现手机媒介对大学生日常生活影响远超传统媒介,大学生专业素养和学习习惯深受新媒介“快餐式”消费影响,在价值观形成过程中受多元化媒体信息影响较深,平时生活受到媒介信息较大影响[2]。
蒋冬芹、朱友强在《高职生媒介素养现状及提升路径分析》一文中,通过对淮南职业技术学院、蚌埠电子信息学院等六所高职院校在校生的问卷调查,發现有近90%的学生网络活动以聊天、玩游戏、看新闻为主,网络使用自控能力较弱;对媒介信息辨识能力不足,运用媒介技术和参与媒介制作能力较低,媒介素养仍处在较低水平,对媒介使用的系统性指导和训练不足,媒介素养教育滞后[3]。
陈春丽在《新媒体背景下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与分析》中,围绕高职院校学生对新媒体使用、认识、信息判断分析,以及在媒介素养和媒介自律等方面情况的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对新媒体技术的使用较为熟练,但偏重于从媒介中获取信息,不善于利用媒介传播和表达自身观点;学校对媒介素养的认识度不足,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意愿不强,对学生利用媒介信息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的系统性教育存在欠缺。提出了从媒介信息价值引导、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引入等方面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可行性策略[4]。
二、关于移动媒介对高职学生媒介素养影响的研究
涂春华在《浅议高职生手机媒介素养教育》一文中探讨了手机媒介对高职生的影响。作者指出,手机在为大学生提供人际交往、信息检索、生活娱乐等方面便利的同时,也容易让学生产生手机媒介依赖症状,过度消费娱乐功能,给教学秩序与教育管理带来不良影响;沉溺于虚拟环境,干扰现实生活;易受不良信息影响,产生社会认知困惑等不良后果。提出要从认识手机媒介特质、建立批判反应模式、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三方面构建高职生手机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体系,并对高职生实施手机媒介素养教育的策略进行了探索[5]。
冯芳在《新媒体语境下高职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路径创新研究》一文中指出,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思维模式、价值取向、情感追求等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导致大学生出现对现实世界的隔离感,影响身心健康发展,甚至造成违法犯罪。作者提出要结合手机等新媒体技术特点,积极探索利用新媒体的传播规律,创新媒介素养培养路径;同时引导学生掌握新媒体内容制作与推广技术,为职业发展拓宽道路[6]。
于凯在硕士学位论文《手机媒体对高职大学生的影响与对策研究》中,分析了手机对高职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观念等方面产生的积极和消极影响,认为智能手机的过度使用影响了高职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钻研精神的培养;削弱了高职学生人际交往的感情沟通基础,不利于其个性和心理的健康发展;容易对高职学生尚未成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不良影响和冲击。作者提出要从学校、社会、政府和个体四个方面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手机媒体,发挥积极影响,有效规避、抑制和消减消极影响[7]。
三、关于媒介素养教育实施策略方面的研究
刘力军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嬗变与教育对策》中指出,当前高校在媒介素养教育存在内容定位不准、缺乏主动性、缺乏社会责任感等主要问题,要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需从自我、学校、社会三个层面发力[8]。
张珺在《高职院校媒介素养教育策略探究》《高职院校媒介素养教育路径探索》等文章中提出高职院校媒介素养教育应明确教育目标,实施以学生为本、符合国情的媒介素养教育。在具体教育实践中,指出“课堂是媒介素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高职院校媒介进行素养教育,开设媒介素养课程是培养学生媒介素养的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9],同时辅以校园社团活动,促进高职学生开展媒介素养自我教育。
蓝刚在《基于新媒体影响下的高职院校媒介素养教育的策略研究》中提出,高职院校在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时,应构建模块化的媒介素养教育知识体系,将媒介素养课程主动渗透入整个课程体系,与英语、马哲思政、传统文化等公共课程相结合,通过学生主动参与媒介实践,了解媒介产品生产流程,学会辨别分析媒介信息,提升媒介素养,并提出要结合我国高职教育实际,加强对教师的媒介素养培训,提升教师自身媒介素养能力和实践媒介素养教育水平[10]。
唐丹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策略研究》一文中,从加强高校媒介素养教育师资力量建设、开设媒介素养教育公共必修课、实现媒介素养教育课程融合、培养学生媒介素养自我教育意识四方面提出了构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体系的设想。在具体教学方式上,除采取媒介素养讲座、媒介实践、社团活动等方式外,特别提出了借助媒体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思路,认为可以与媒体共建人才培养基地,组织媒体业者定期到高校开展实践教学,融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媒介实际应用能力[11]。
四、关于高职院校媒介素养课程建设的研究
田卫东在《对高职院校<媒介素养>课程建设探讨》中提出要结合高职教育特点,通过单列通识教育课的形式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以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能力为课程目标,使学生掌握媒介特征和媒介信息制作过程,有效使用媒介工具,批判性地解读媒介信息,善于利用媒介完善自己;以贴近人才培养能力结构要求选取课程内容,使学生了解媒介基本知识,学会甄别信息真伪和价值导向,掌握媒介信息的传播技巧,善于借助媒介发展、完善自我;结合高职学生学习特点创设媒介素养教学模式[12]。
迟晓明等学者在《高校媒介素养教育课程考核改革研究》指出,媒介素养教学中可采取“学研用”式教学方法,通过设置与大学生媒介素养密切相关的研究题目,考查学生的研究、协作和表达能力。通过撰写个人媒介素养报告的形式,提升大学生个体对自我媒介素养的反思与媒介行为的管理意识。课程考核要重在“考查学生对实用性知识点的分析与理解能力,让学生能用理论原理解释所看到的信息传播现象,包括生活中对媒介的应用,社会中的舆论事件,对各种传播现象能进行解释”[13]。
通过查阅近十年的知网、万方等数据库数据,我们认为面向高职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研究方兴未艾,且研究的范围和视角在不断拓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从研究方法上看,通过文献分析,国内研究者对高职学生媒介素养教育采取了丰富科学的实证研究法,从媒介素养教育现状、实施策略到课程建设都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并提供了可参考的具有研究价值的材料,为今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第二,从培养目标上看,国内研究者探讨了高职学生多元化的媒介素养教育目标,基本达成以媒介技术应用、媒介信息分析判断、媒介信息价值引导、利用媒介信息促进自我发展和实现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能力等目标共识,为开展高职院校媒介素养教育明确了方向。
第三,从课程建设上看,国内研究者围绕高职院校学生核心竞争力提升,探索了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模式创设及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为媒介素养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教育提供了有效途径。
这些研究成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较为显著,为进一步推进高职院校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开展提供了有效借鉴。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20.
[2]冯军伟,高菁.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研究[J].青年记者,2019(20):27-28.
[3]蒋冬芹,朱友强.高职生媒介素养现状及提升路径分析:基于意识形态视域[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101-103.
[4]陈春丽.新媒体背景下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与分析:以内蒙古驻呼高职院校为例[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5):87-90.
[5]涂春华.浅议高职生手机媒介素养教育[J].人才资源开发,2015(20):236-237.
[6]冯芳.新媒体语境下高职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路径创新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12):28-29.
[7]于凱.手机媒体对高职大学生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8]刘力军.“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嬗变与教育对策[J].中国出版,2019(1):64-66.
[9]张珺.高职院校媒介素养教育路径探索[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5(11):82-83.
[10]蓝刚.基于新媒体影响下的高职院校媒介素养教育的策略研究[J].成人教育,2013,33(2):98-100.
[11]唐丹.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策略研究[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7(6):81-82.
[12]田卫东.对高职院校《媒介素养》课程建设探讨[J].经济师,2010(11):130,132.
[13]迟晓明,牛晓龙,李佳乐.高校媒介素养教育课程考核改革研究[J].当代教研论丛,2018(10):11.
编辑 张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