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针对残疾大学生的双创教育实践平台研究

2021-08-27 05:29邱晓晖郑凌峰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1年1期
关键词:残疾双创互联网+

邱晓晖 郑凌峰

[摘           要]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中国经济形态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也给当今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面对“互联网+”迅猛发展的新常态,高校特别是高职高专类特殊教育学校更应该把握机遇采取有效措施,在“互联网+”背景下努力构建校政企多方协同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形成一个创业资源丰富、创业空间立体、创业边界多元的良好生态,进而拓宽残疾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渠道,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满足残疾大学生对创新创业实践的需求,提升学生的就业质量。

[关    键   词]  “互联网+”;残疾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01-0044-04

党的十八大会议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先后提出“创新驱动发展”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战略,并在此过程中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文件。当代高等院校作为贯彻创新驱动发展以及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更是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深化高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简称《意见》)提出总体目标、具体任务和相关要求。即从2015年起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在若干年以后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高等特殊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一环,是有教无类的有效补充,2016年,国务院出台了《“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纲要》(简称《纲要》)指出要让更多的残疾人加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潮流中,通过创新创业获得更好更有尊严的生活。2018年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双创”再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报告指出要提供全方位创新创业服务,推进“双创”示范基地建设,鼓励大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开放创新资源,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形成线上线下结合、产学研用协同、大中小企业融合的创新创业格局,打造“双创”升级版。由此可见,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深化双创、促进国家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性一环。

2014年11月,李克强出席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时指出,互联网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工具。同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标志着“互联网+”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互联网+”并不是简单的“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两者相加,它需要与其他行业深度融合,形成资源共享、空间共建、行业边界多元化的发展生态。“互联网+”残疾大学生双创实践平台的建设也是基于这一思考,为贯彻有教无类,提升残疾大学生的就业质量,解决残疾大学生的就业难题而将互联网与残疾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整合各类有效社会资源,构建更为有效的就业生态。

一、“互联网+”残疾大学生双创教育实践平台建设现状

通过对部分省(市、自治区)特殊教育职业学院开展线上访谈的方式调查针对残疾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建设情况。调查发现,随着近些年高校深入开展双创教育,特殊教育高等学校的双创实践平台建设也取得了较好的发展。

(一)特殊教育学校双创热情高,双创活动开展频繁

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高校开展创新创业工作不仅可以开拓就业渠道,而且还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就业质量。同时,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高校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实践平台的选择将更加多元化,加之政府把创新创业作为驱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政府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和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特殊教育学院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积极投入与双创相关的教育实践中。据调查,被访谈的特殊教育学院都积极顺应“互联网+”的新形势,基本上都在人才培养的体系建设过程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积极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搭建双创教育平台与载体,开展各类针对残疾大学生的双创教育活动,活动开展日益频繁。

(二)针对残疾大学生的双创教育实践平台建设不断拓宽

近年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大篇幅出现与创新创业相关的报告内容,可以看出党和政府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国家战略,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被访谈特殊教育职业学院积极构建校内外多方协同的各类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实践平台主要由线上虚拟平台和线下实战平台组成。线上虚拟平台包括与创新创业相关的精品课程资源、残疾大学生线上双创训练营、虚拟仿真实验室等,线下实践平台包括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平台、校企合作大学生创业投资平台、校外实践实训平台等。同时,部分特殊教育学校还有一些学生创业社团、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创业学院设置等都为残疾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双创信息传输渠道,使残疾大学生有更公平的机会参与到双创实践中。

二、“互联网+”残疾大学生双创教育实践平台构建的意义

新时代深化特殊教育类高等院校双创教育实践平台的改革,把双创实践教育融入双创教育体系中,丰富高校人才培养体系。这不仅可以有效适应国内教育的新形势以及国际教育发展的新潮流,同时,也可以实现特殊教育类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换道超车,推进學校跨越式发展。大学生通过双创教育以及教育实践活动,可以培养残疾大学生主动创新创业的意识,训练创新创业的思维,使学生在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过程中掌握具备自主创业的能力。

(一)可以有效適应国内教育新常态和国际教育发展新潮流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李克强指出,要增强教育服务创新发展能力,发展“互联网+教育”,优化高校区域布局、学科结构、专业设置,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突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更多创新人才、高素质人才。在高等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及实践,就是为了落实党和政府的教育发展战略,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同时,纵观以美国、德国、英国为主要代表的西方国际高等教育,当下对创新创业教育及其实践都非常重视,比如在1947年美国的百森学院就首次开设了创业类课程,该课程的开设对后来西方其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美国政府先后制定了“美国创新战略”“‘创业美国计划”及一系列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法律、法规,在制度法规方面为创新创业提供保障。由此可见,不管是国外起步较早并且发展相对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还是我国近年来把创新创业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稳步推进,高等教育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及其实践上还有巨大的理论与实践空间,发展创新创业教育不仅可以适应国内教育发展的新常态,同时也可以有效应对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潮流。

(二)有效提升残疾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麦可思公司跟踪撰写的《202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指出2019届本科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1.6%,高职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3.4%。随着毕业时间的延长,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持续上升,毕业三年内上升至8.1%。数据显示,“教育业”是2019届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最主要领域(本科:24.5%,高职:10.5%),集中在教育及职业培训、中小学教育以及文学艺术、设计、体育等方面。大学生到“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本科:15.8%,高职:6.9%)、“零售业”(本科:8.6%,高职:11%)创业的比例也较高。而特殊教育类高等院校的创新创业实践主要集中于服务行业,如教育类(特殊教育)、艺术设计类(工艺美术品设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零售业(电子商务)等方面,这与麦可思报告中当代大学生的自主创业主要领域相吻合。因此,特殊教育类高等院校要加快相关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进而有效提升残疾大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三、“互联网+”残疾大学生双创教育实践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虽然在党和政府的积极倡导下,各类高校围绕双创教育方面的工作都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与实践,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双创教育重要一环实践平台的建设尤其是如何利用“互联网+”来推动大学生双创教育实践平台的建设方面还有一些亟待完善的地方。特别是特殊教育类高校实践平台的建设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学校对双创工作重教育、轻实践

由于国家的重视,政府政策与资金的支持,特殊教育类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都投入了较大的精力,线上开放了各类与双创教育相关的精品课程,线下从国内外引入SYB、YBD等成熟的培训项目来指导学生,实现了双创教育线上线下教育资源共享,培养了残疾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丰富了学生的创业理论、提升了学生的创业热情。但是,在创新创业项目需要落地的关键一环实践平台的建设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双创理论教育与具体实践的耦合度不高,无法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把自己学习到的系统理论知识在现实实践过程中得以有效应用,导致许多残疾大学生空有创业的热情却找不到一个施展的平台。

(二)创新创业依赖传统服务行业,与新兴行业新技术结合少

由于特殊教育类高校学生比较特殊,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职业技能为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因此专业的设置更加趋向与服务行业相关的领域,比如中西面点工艺、工艺美术品设计、康复治疗技术等。与专业设置相关的就是残疾大学生自身专业思维能力的锻炼以及创新创业的选择都会比较趋于技术含量相对较少的低端劳动密集型项目,这与国家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创新驱动经济”的国家战略还存在不小的差距。

(三)创新创业工作多方协同的能力有待提升

通过调查发现,部分特殊教育职业高校虽然成立了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也特别设置了与创新创业相关的学院。但是存在上下联动不积极、职责划分不清晰的问题。比如与创新创业相关的赛事,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由教务处负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创新创业大赛由学生工作处负责,大学生挑战杯由校团委负责,这些部门主要负责行政事务,对学生比赛的指导能力还很欠缺,而创新创业学院只负责对创新创业感兴趣的学生的基础理论培训,导致创新创业工作方面点上开展得多,面上统一协调,多部门共同协作的项目少。同时,学生的创新创业工作大部分只局限于自己学校,学生的项目影响力与后期成果的转化都受到极大的限制,需要建立校内外各方面有效联动、共同合作推进的工作机制和体制。

(四)创新创业导师专业化程度不够

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开展离不开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有效指导,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门从教育到实践都需要综合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来指导的学问。创新创业课程的开设应以行动为导向,经验上的引导体验要远胜于概念理论的纯授课,因此,对双创教育教师的实践经验具有较高的要求。但从近些年的发展来看,不管是特殊教育类高校还是普通高等教育类高校很少引进创新创业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与创新创业相关的指导工作比如学生竞赛更多地落到辅导员身上,还没有形成一支校外企业家兼职校内专业化教师主导的高素质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实践团队。

四、“互联网+”残疾大学生双创教育实践平台构建

党和政府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在国家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时代背景下,国家行政教育部门积极落实、科学部署,给高等教育院校特别是特殊教育类高等院校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与行动保障。笔者认为,新时代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创新创业教育战略,特殊教育类高等院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通过构建“互联网+”残疾大学生双创教育实践体系,加强实践平台建设,以此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征程。

(一)面向全过程全方位的双创实践体系构建

作为特殊教育类高等院校,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应贯穿学生在校学习的各个阶段,即从学生入学到学生毕业的整个大学学习阶段。大学生创新创业最重要的一环是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也应该覆盖到整个学习过程中。

根据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螺旋上升原则,结合残疾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培养以及创业能力培养的内在联系,构建从学生入校到毕业的覆盖全过程全方位的创新创业实践培养体系,具体如图1所示:

首先是残疾大学生入学创新创业意识萌芽阶段,该阶段是学生入学以后对创新创业相关课程的认识,通过开设与创新创业相关的课程、加入创新创业相关的训练班、科技社团活动、校园创新创业科技文化节等各类课程或者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校园中能够感受到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大一新生从入学就可以接受双创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增强自身的创新创业意识,提升自身基础性的创业实践应用能力。

其次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阶段,创新能力培养是完成第一阶段的学习实践以后,从中筛选出一批对创新创业感兴趣的学生深化个人双创能力培养的过程。该阶段主要是鼓励残疾大学生结合自身学科专业的特点,参加大学生学科专业竞赛以及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参加学科专业竞赛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参加更高级别的竞赛则是为了加强学生的创业能力;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作为开展创新活动的有效手段,通过项目的立项、培育以及递进式的资助等手段鼓励学生参与到创新实践过程中。

最后是创业能力孵化阶段,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创新意识的提升到最后创业孵化的过程是一个闭环,创业孵化过程显得尤为重要。创业能力的孵化要依托学校硬件的投入、政府的参与、企业的有效合作以及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这是一个需要多方协同的实践阶段。学校可以根据社会的就业形势,以学科专业为依托,面向所有的残疾大学生设立创业孵化实践项目。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能力以个人或者团队的形式自主申报、立项认为合适的项目,学校给予一定的立项资助。立项项目如果完成度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则可以申请进入校地合作的创业孵化园进行进一步的市场化培育,从而形成螺旋递进式的创业项目孵化体系。

(二)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构建

面向全过程、全方位螺旋式上升的创新创业实践体系建成以后,要维系体系运转的基础和关键在于实践平台的建设。根据创新创业实践体系的构建要求,要构建学校为主导、政府支持、企业参与、行业协会合作的产学研多方协同的实践平臺。具体操作如下。

1.探索构建以生为本的校政企多方协同模式

校政企合作要充分以学生为根本,利用企业、学校各自优势,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培养的目的。学校为企业提供人力和知识的支持。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践场所和技术支持。政府起到桥梁的作用,为学校、企业提供政策、资金支持以及监督作用,并创造无障碍的创新创业社会环境。

2.为残疾大学生搭建校政企多方参与的综合实践平台

开展创业实践教育,建立体验式的创业实践教育体系,设计丰富的创业实践环节与活动内容,吸引学生参与,鼓励学生尝试。经过线上线下互联互通融合双创教育实践平台的熏陶,把学生培养成有创新创业意识,具备创业能力,参与过创新创业孵化,可以直接对接社会需求的创新创业型人才。

3.建立校内教师、企业导师联动培养,针对性帮扶机制

建立校内教师、校外导师和创业伙伴等多种角色参与的创新创业师资库。经常聘请政府、企业等方面的专家指导创新创业教学活动。利用好两个课堂(学校和企业)、两类教师(学校老师和企业导师),两个空间(线上和线下)充分开展创新创业指导,加强相关实践训练产生“1+1>2”的效果。在学校面向残疾学生运用多种媒体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传授创新创业基础知识,唤醒残疾学生创业意识。对具有创业潜质的学生,按其特点、能力、兴趣和专业进行分类指导。为学生搭建创业实践平台,并安排学校和企业导师“一对一”跟踪指导和帮扶。

4.经过一系列的培训帮扶,使残疾大学生成为有创新意识、有创业知识、有相应实践操作技能的新型创新创业人才

加强对学生创业后的创新创业质量跟踪,通过网络问卷、线上访谈等对创业活动进行定期反馈,通过大数据不断完善校政企多方协同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平台,提高对残疾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具体如图2所示:

(三)加强双创教育实践体系与实践平台建设的机制保障

为保障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运行以及创业实践体系的建设,需要建立双创教育实践平台运行的长效机制。(1)做好组织架构,组建自上而下由学校、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等相关专业人员组成的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对学校的双创教育工作进行统一规划以及规范管理,定期开展项目运行研讨会,多方协同以保障实践平台良好运行;(2)加强实践平台的管理,平台的运维需要专业的师资团队,因此制定包括项目管理、团队建设、人员管理、设备管理、安全管理的制度,同时为了保障后期双创项目的落地以及成果的输出,还需要在知识产权、技术转移、业务培训以及成果普及上出台相关的管理规定,从而形成高效、有序、科学的管理制度体系;(3)教师是双创教育活动开展的主体,鼓励学校“双师型”教师梯队建设,同时,聘请校外优秀的校友企业家加入学校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形成专业分工、结构合理、良性互动的教师队伍;(4)做好双创实践教育的成效评估,利用第三方对孵化项目以及入住“众创空间”的项目进行有效评估,进一步保证实践平台运行的质量。

五、结语

“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与生活观念,我国高等教育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特殊教育高等院校要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有效对接人才培养工程和社会人才需求,结合“互联网+”时代的大背景,搭建以生为本的多方协同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综合实践平台,开展残疾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根据学生的真实需求和长远发展,培养残疾大学生的职业技能,从而更好地提升残疾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和综合能力,以此实现高校开放办学、以创业推动就业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蔡炎斌.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模式及实现途径[J].湖湘论坛,2006(1):89-91.

[2]张园.以协同创新深化高校产学研合作[J].中国成人教育,2014(23):53-55.

[3]刘元园.产教融合新机制与应用型人才培养[J].中国科技业,2015(7):24-25.

[4]王勇.校地协同模式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体系建设途径与策略[J].教育评论,2017(7):82-86.

[5]罗晓婷.“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构建探索[J].教育探索,2016(32):141-142.

[6]李长熙.工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构建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4):97-99.

[7]陈燕.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9(22):52-57.

编辑 冯永霞

猜你喜欢
残疾双创互联网+
“四大板块、六大支撑” 协同式“双创”教学模式研究
只要消灭了特殊,平等自然会来
山西省级双创示范基地总数达27个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职业院校“双创”教育辨析:基于现实审视与理性思考
残疾预防 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