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城市绿地近年来实现了蓬勃发展,但目前许多城市绿地未能实现艺术表现和景观体验感的平衡。在这样的背景下,设计领域的交互式设计对人来说具有积极的启发作用。本文以多种学科的交叉理论为基石,对绿地交互性的概念及应用理论进行探究。该理论可为设计提供新的思维角度,完善绿规体系,其人性化的内涵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应用层面,城市交互性绿地也可从以绿地运行为核心的效率和以游人体验为核心的体验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关键词:交互设计;绿地交互性;城市绿地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2-0-02
1 研究缘起——交互性式设计和城市绿地
1.1 交互性的发展
1984年,IDEO的创始人之一比尔·莫格里奇首次提出了交互设计的概念。此后,交互设计被广泛应用于计算机科学,同时在家具设计、室内装修[1-2]、环境设计[3-5]等领域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如今,交互设计师活跃在UI设计、软件设计的第一线。2007年,辛向阳教授首次将该理论设立为香港理工大学的学科,并引入大量参考文献,为我国设计领域做出巨大贡献。
1.2 城市绿地现状
绿地对人们而言往往只是一个观景区,很少能作为主体与人交流。人与景之间缺少信息流通和交换,生命体之间缺少连通性[6]。作为城市的组成部分,绿地应承担相应的城市职能,要让居民充分获得享受[7-11]。
1.3 绿地交互性的引出
1933年的雅典宪章指出“城市景观为人服务”,要根据人在场景内的可能动作来确定场景的布局与环境。布坎南在交互设计的定义中也认为设计的重心应从个体化和注重景观客体的单一方面转向以人的行为、景物甚至包含人的行为综合而成的时空交互整体为主要对象。城市绿地交互性设计就是把“人的需求”作为一切设计工作的出发点,注重人在观景中的体验和经历,能够充分与环境产生联系与反馈效应的一种设计方式[12]。目前,一些院校和设计公司已涉足该领域,如张唐景观、SASAKI、UCL、斯坦福HCI等。
2 提出二问——“何为绿地交互性”“为何绿地交互性”
2.1 “何为绿地交互性”
2.1.1 概念研究的理论基础
交互设计不仅与设计学科紧密相关,更与心理学、现象学、行为学等学科息息相关。对此,本文通过以下几个重要理论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1)行为逻辑驱动理论。交互设计特有的驱动力理论,即物理逻辑和行为逻辑的分辨以及它们对物与人的影响。物理逻辑即一般的设计逻辑,在传统意义上一般被理解为造物,即对物的设计。将物体或布置物作为中心,强调物合理配置的逻辑。而交互设计则采用不同的行为逻辑,以行为为中心,通过组织物与人的行为策略创造“行为”。行为逻辑也需要物,但只是把物当作实现行为的媒介[13]。
(2)现象学理论。现象学理论是重要的思维突破口,它认为对象奠基在意向行为之上,强调意识的先验性,放在景观上即强调景观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客体,人的体验与经历也是景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能把主体和客体分开来讨论。
(3)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是一项应用很广泛的心理学理论[14],景观设计以人为中心的理念意味着设计者需要更加熟悉人的心理。根据这项理论来看,景观设计主要是面向人的高级需求即认识、理解、审美、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而交互主义主张的人景交流和反馈,恰好是自我价值实现需求的体现。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为人们的应用层次奠定了理论基石。
2.1.2 绿地交互性的概念
绿地交互性相比于交互性,从字面来看缩小了受体,有较强的专业性。狭义上来讲,绿地交互性就是游人在游历景观的同时能够在体验上、行为上、情感上获得绿地景观充分反馈的特性;广义上来说,绿地交互性是以人为核心,在设计时注重景观主题为理念的表达,充分协调景观中各主体与观景者的服务关系,注重可传达性、可理解性,能够真正让游客享受景观、满足城市文化需求的一种优秀设计特性[15-16]。
2.2 “为何绿地交互性”
2.2.1 为城市绿地景观设计者提供新的思维角度,使其迎合人们的审美意趣
设计要满足用户的需求,因而对用户需求的调查和分析是设计的第一步。在传统绿地景观设计的基础上,转换思维角度,在人与绿地景观之间建立一条纽带,既是充当实际存在的联系纽带,还应该是意义上的纽带,以迎合人的审美意趣。
2.2.2 完善城市绿地规划体系,提供城市绿地评估维度
绿地交互性是一个具有发展潜力的概念。将交互设计与现代城市绿地建设结合,推动城市文明的进程;将绿地交互性纳入城市设计要素的范畴,为体系的构建提供新的思考方法,或可成为未来城市绿地评估维度中的一项重要考核标准。
2.2.3 推动城市绿地人性化发展,顺应可持续发展战略,响应党的号召
城市公园绿地是供市民放松休闲,运动健身,满足人们公共生活的场所。在城市绿地设计中加入交互性元素,将人们的行为通过交互景观映射出来,能给城市绿地更持久的生命力与活力,顺应了可持续发展战略[17-18]。
3 应用初探——如何“绿地交互性”
3.1 注重效率
一些面向游客的大型綠地会设有智能交互电子面板,一些景区还会在云端搭建服务器和APP或公众号H5等,以帮助人们无障碍浏览景区。部分景区还会采用如湿度控制、光影控制、风控和人流量管理的系统。这些都是交互性原理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维护效率上的应用。
3.2 注重体验
3.2.1 知觉交互层面
人的感觉系统可通过环境资料的刺激而产生心理反应,设计中可以通过特定的刺激性强化,如绚丽的色彩、造型夸张的形态吸引人们的注意[19-20],也可通过多感官交叉刺激来加深人们的心理感知。
3.2.2 行为交互层面
环境行为学认为,在景观空间中人的行为模式分为“需要”和“场力”两大类。需要模式是建立在个体固有认知之上的,即人对场景的认知,而场力模式是用户受到本能认知和外在环境信息共同影响下选择发出的行为。这意味着交互式设计应同时考虑这两者,即环境反馈和人的反馈都是景观设计的一部分,且都需要在前期完成。在城市空间中,人们迫切地需要互动性景观去排解紧张、陌生等心理的影响,产生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最终构建和谐友善的社会环境,[21-26]。
3.2.3 情感交互层面
我国古典园林有情景交融的说法,讲的正是景观交互设计的高级层次[27-29]:调动观景者的情感。设计者应将要传达的理念具象化并融入景物里,让人能在参观的同时产生对理念、传统、人文内涵等的情感交互[30]。
按时间顺序分层,可以将情感交互层面分为三部分。
第一,预期情感。游客对景观的预期所产生的情感,要求设计者把控设计主题和基调的构建。
第二,即时情感。游客在观赏过程中受到环境的刺激而产生的即时性情感。
第三,反思情感。在观赏过后,游客对于景点的整体性感受产生的回味和思考的心理。
4 结语
城市绿地本身就是人类对平衡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探索,能够突破游览者在游览过程中受到的刻板设计的束缚。交互性设计为城市居民提供了和场地亲密互动的机会,居民能够感受到场地中其他生命与自己的联系,这能够有效保护自然生态,同时也呵护了居民的心理健康。随着绿色城市的建设,绿地的交互性设计必定会更加受到设计者和受益人群的重视,向着现代化、信息化、人性化方向发展。独特的绿地交互性设计可以体现城市个性,成为城市印记的载体。
参考文献:
[1] 汪凡琦,井洁,祝遵凌.隐藏式储蓄空间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9(03):26-27.
[2] 祝孔熙,圣倩倩.舟山新木姜子幼苗在室内外生长节律的对比分析[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18,37(05):69-72.
[3] 圣倩倩,徐晶圆,宋敏,等. NO2胁迫下38种园林植物的形态伤害指数分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20,40(12):151-158.
[4] 圣倩倩,祝遵凌.南京市7种适生彩叶植物抗NO2能力研究及其应用[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8,38(8):81-88.
[5] 圣倩倩,戴安琪,宋敏,等. NO2胁迫下两种鹅耳枥的光合生理特性变化[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45(02):10-16.
[6] 温全平,詹颖.交互性景观设计理论与方法初探[J].设计,2018(03):70-72.
[7] 陈晨,祝遵凌.自然元素在城市建筑艺术中的应用[J].设计,2018(18):141-143.
[8] 孙逸凡,祝遵凌,孙威.关于当今城市景观建设中场所精神的探索——以西安城市景观的营造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上),2018(11):84-85.
[9] 何融,祝遵凌.浅析生产性景观及其在城市公共空间的应用[J].大众文艺,2019(23):69-70.
[10] 李丰旭,祝遵凌.纪念性景观空间与场所精神研究[J].大众文艺,2019(23):93-94.
[11] 刘映遥,祝遵凌.商业空间设计中的色彩个性化表现[J].美术教育研究,2019(20):60-61.
[12] 何雅莉.基于多元性、生态性、交互性的城市入口景观设计[J].安徽建筑,2013,20(03):17-18,125.
[13] 辛向阳.交互设计:从物理逻辑到行为逻辑[J].装饰,2015(01):58-62.
[14] 梁骏.环境设计中的功能与需求——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角度分析[J].艺术大观,2020(22):55-56.
[15] 圣倩倩.风景园林植物学沉浸式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艺术科技,2020,33(23):15-16.
[16] 圣倩倩,何文妍,刘宇阳,等.植物生理信息监测技术的研究进展[J].西部林业科学,2020,49(06):8-15.
[17] 祝遵凌.设计与自然生态[J].设计,2018(11):007.
[18] 祝遵凌.生态设计[J].设计,2018(11):029.
[19] 史欣冉,祝遵凌.南北山水画地域性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0(2):54-55.
[20] 李丰旭,祝遵凌.社会学视角下的19世纪法国印象主义绘画[J].美术教育研究,2020(10):22-23.
[21] 孙田,祝遵凌.南浔古镇景观特色分析与思考[J].设计,2018(10):70-72.
[22] 鲁遥,祝遵凌.南京紫金联合立方广场景观分析与改造[J].设计,2018(10):143-145.
[23] 黄敏,祝遵凌.城市行道树根系对道路的影响分析与再设计[J].艺术科技,2020(22):45-46.
[24] 鲁遥,胡志强,祝遵凌.基于地下水过滤收集技术的生态驳岸设计[J].设计,2020(11):152-154.
[25] 王奕,祝遵凌,朱仙美.地域振兴:从浦口火车站到筑波科学城[J].艺海,2020(4):156-157.
[26] 井洁,汪凡琦,祝遵崚.城市街道柔性空间景观提升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9(06):50-51.
[27] 钟巧红,祝遵凌.南京瞻园植物配置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9(22):76-77,126.
[28] 李金頤,王小柠,祝遵凌.从止园看常州园林的过去、现在与未来[J].大众文艺,2019(23):265-266.
[29] 张慧会,圣倩倩,祝遵凌.江宁织造博物馆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2019(12):68-71.
[30] 李丰旭,祝遵凌.“嬗变”——古典园林意境影响下现代景观的继承与发展[J].美术教育研究,2019(14):66-67,70.
作者简介:江澎(2001—),男,江苏盐城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植物生态功能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