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国际学生中国文化及国情体验基地建设研究

2021-08-27 21:43范志坚丁丽何玉
艺术科技 2021年13期
关键词:国际学生基地建设

范志坚 丁丽 何玉

摘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人类社会的瑰宝,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和国情。在推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过程中,国际学生发挥着桥梁纽带作用。中国文化及国情体验基地的建设是国际学生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及国情的重要平台,对培养知华、友华、爱华的国际学生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分析高校国际学生中国文化及国情体验基地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指出基地建设的重要性,进而探讨中国文化及国情体验基地在建设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以期促进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加深国际学生对中国的认识和了解。

关键词:国际学生;中国文化及国情;基地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3-0-02

0 引言

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就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1]。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科技大学全体巴基斯坦留学生的回信中强调,国际学生要多了解中国、多向世界讲讲所看到的中国,为促进民心相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2]。

国际中文教育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语言文字,也涉及中国文化及国情方面的内容。中国文化及国情课堂教学只有与课外活动有机结合,做到课内课外良性互动,才能产生更好的效果。在国际学生中做好中国文化及国情的国际传播,需要借助平台的力量,发挥平台的作用。体验基地为中国文化及国情教学提供了平台,开展国际学生中国文化及国情教育体验活动,能够拓展中国文化和国情的传播渠道,使国际学生通过所见、所闻、所感对中国文化和国情有真实、立体、全面的感知,有助于国际学生理解、巩固和运用课堂教学内容,增进对中国文化及国情的理解和认同,促进民心相通,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1 高校国际学生中国文化及国情体验基地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高校的国际学生进入新的文化环境,对中国文化及国情是否认同,是否友华、爱华始终是一个特殊且重要的问题。为了让国际学生更好地感知中国,培养具有浓厚中国情怀的优秀国际人士,国内众多高校建立了国际学生中国文化及国情体验基地,并依托基地开展了系列活动。这类活动成为国际学生较为喜欢的一种学习形式,活动的开展加深了国际学生对中国文化和国情的了解,部分活动的开展还获得国内重要媒体的报道,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但高校国际学生中国文化及国情体验基地建设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1 有关国际学生中国文化及国情体验基地建设的研究较少

目前,已建设面向国际学生的中国文化及国情教育体验基地的高校不在少数,但对于基地建设尚缺乏系统的研究,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对国际学生中国文化及国情体验基地建设不够重视,没有认识到体验基地对于讲好中国故事和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作用;二是在体验基地开展的活动不在教学计划之内,不是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因而体验基地不是国际中文教师的研究重点,难以调动其研究的积极性。

1.2 国际学生中国文化及国情体验基地建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结合不密切

为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高校教育,教育部自2018年在全国普通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遴选工作,到目前已经建成106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山东省自2018年也已建设49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这些基地主要面向国内学生,基本没有兼顾国际学生的需求,大多数基地缺乏英文文字介绍,能够用英文进行讲解或指导国际学生进行体验活动的师资较少,国际学生无法在现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进行深入体验。

1.3 国际学生中国文化及国情体验基地建设与课堂教学未能有机结合

中国文化及国情教育仅仅局限在课堂上,教学形式单调,活动内容较少,且通常通过外语传授,较难诠释精髓,缺乏必要的实践体验基地,文化体验有待提高,学生对于中国文化及国情教育的参与度、认知程度不高,认同度不够,中国文化和国情教育总体质量还需提升。国际学生中国文化及体验活动大都没有列入教学计划,无法形成课内与课外良性互动的局面,不利于国际学生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及国情。

1.4 國际学生中国文化及国情体验基地覆盖不够全面

国内高校建立的国际学生中国文化及国情体验基地大多集中于展示中国文化,如剪纸体验基地、茶文化体验基地、中医药文化体验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等,而体现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以及中外交流等方面发展状况的基地较少。体验基地普遍覆盖面较窄,只是展示了中国的一角,而不是全景式呈现[3],没有涵盖中国文化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无法向国际学生展示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因而限制了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和国际学生对中国国情的了解。

2 高校建设中国文化及国情体验基地的重要性

2.1 有助于实现课内课外文化及国情教学良性互动

课堂教学是国际中文教育的主要形式,国际中文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课堂教学必须和课外活动有机结合,才能使国际中文教育产生更好的效果[4]。课堂教学也包含中国文化和国情方面的内容,授课形式主要是单一的讲授,虽然可以辅以现代技术手段,但也只是文化知识点的被动呈现,无法与在真实场景的沉浸式体验相提并论。建设体验基地,引导国际学生在体验中探索和协作,从书本理论知识走到实践动手操作,全方位、立体化互动体验,使其领会中国文化和国情的内涵和精髓,实现理论知识的实践运用。

2.2 有助于增进国际学生对中国文化及国情的了解

尽管课堂教学包含中国文化及国情方面的内容,但仅仅是一些基本知识点的传授,国际学生一般只能获得间接体验,很难留下深刻印象。而体验基地注重情景感知,能够为国际学生提供一个集视觉、声音和感觉为一体的真实场景,为国际学生带来多感官刺激和有别于课堂教学的全新感受。依托基地开展的中国文化和国情感知系列活动生动活泼、丰富多彩,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系统地调动国际学生自主探究中国文化及国情的热情。这样就能够使国际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沉浸于跨文化环境,更加深入地领会中国文化的魅力,认识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

2.3 有助于加强中国文化国际传播和塑造中国形象

通过在中国文化及国情教育基地多途径开展感知中国体验活动,通过体验基地使国际学生得到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国情的直接了解与真实体验,使其了解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这是加强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一种途径,也是对中国形象的一种塑造。在此基础上能够使国际学生产生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国情的理解,消除误解[5]。同时提升国际学生理解融通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能力,进而认同中国发展,增进对中国的情感。

3 高校中国文化及国情体验基地建设过程中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3.1 要注重丰富基地形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用国际社会易于接受和理解的话语和表达,将中国道路、制度和实践讲清道明,讲好中国故事就是要讲好民族复兴故事、讲好中国道路故事、讲好中华文化故事、讲好文明交融故事、讲好人民友好故事、讲好国家交往故事、讲好和平发展故事、讲好全球化故事[6]。这八个方面的故事为我们勾绘出国家的方方面面,也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是高校国际学生中国文化及国情体验基地建设的基本遵循。只有通过全方位的展示,才能使国际学生从政治、经济、社会及文化等多重维度了解中华文化及国情,才能向国际学生展示中华民族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对人类文明做出的伟大贡献。

3.2 要注重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

文化及国情教学主要在课堂,文化体验和感知主要在课外,课外活动提供了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实践平台,中国文化及国情体验基地是开展课外活动的重要平台。课外活动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活动的开展有助于课堂教学的开展。因此,在中国文化及国情教育基地建设时要充分考虑与课堂教学内容的结合,有助于促进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正面良性互动。要以学生为中心创新国际学生中国文化和国情教育模式,通过优化国际学生课程体系,结合国际学生所学专业,建设具有专业性的高水平实践体验基地,以此激发国际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从文化的接收者逐步转变为文化的传播者。

3.3 要注重深化与基地依托单位的合作

为做好中国文化及国情体验基地建设,持续发挥基地的作用,高校应注重深化与基地依托单位的合作,可通过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一是要注重发挥双方优势,不断提升基地质量和活动质量,打造品牌,把基地打造成为国际学生向往的中国文化及国情活动体验平台,不断提升基地的影响力和对国际学生的吸引力。二是要兼顾依托单位需求,充分考虑基地的建立能够为其带来的益处,举办的活动也要认真听取其意见和建议,双方共同谋划,不断推动合作深入发展。三是高校要有适当的投入,尽力减轻依托单位的困难,不增加其经济负担。只有不断深化高校与基地依托单位的合作,才能够保证基地建设的长期稳定,持续为国际学生中国文化和国情体验活动提供有力支持。

3.4 要重视在基地开展活动期间的安全管理工作

在基地开展中国文化及国情体验活动时要做好周密筹划,尤其是要重视对国际学生的安全管理和教育。安全始终是第一位的,没有安全就没有一切,发生安全事故会对基地后续活动的开展产生极大负面影响。为此,要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要在赴基地开展活动前对国际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提高其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二是要请基地负责人在进行体验前讲解活动期间的注意事项,尤其是仪器设备的操作安全。三是要安排国际学生辅导员全程参与,加强活动期间的管理工作,及时处置一些苗头性和倾向性问题。做好国际学生安全工作是保证基地建设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这点尤为重要,务必加以重视。

4 结语

2019年,在校国际学生数量达50万人,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高校国际学生已成为中国文化及国情国际传播的重要力量。国际学生中国文化及国情体验基地作为国际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重要场所,为课外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有助于促进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高校应重视国际学生中国文化及国情体验基地的建设,为国际学生提供全方位感知中国的平台,使基地真正成为中国文化和国情国际传播以及中国形象展示的重要窗口,让国际学生充分领略中国文化的魅力和社会的发展进步,引导国际学生在亲眼所见、亲耳所听、亲身所感的基础上真实、立体、全面地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国情,进而理解中国智慧,使国际学生积极传播中华文化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使者。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并讲话[EB/OL].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xinwen/2021-06/01/content_5614684.htm,2021-06-01.

[2] 习近平给北京科技大学全体巴基斯坦留学生回信[EB/OL].中青在线,http://zqb.cyol.com/html/2020-05/19/nw.D110000zgqnb_20200519_1-01.htm,2020-05-19.

[3] 丁晓萍.中国优秀文化的“浸润式”培养模式[C]//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素质教育与文化自信——2019年大学素质教育高层论坛论文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2019:7.

[4] 夏敏.談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第二课堂”活动[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01):75-77.

[5] 肖永明,张天杰.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视域中的对外文化传播[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05):6-10.

[6] 习近平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思想[EB/OL].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9/0222/c40531-30897581.html,2019-02-22.

作者简介:范志坚(1977—),男,山东菏泽人,硕士,研究方向:翻译学、国际中文教育、跨文化交际。

丁丽(1993—),女,山东日照人,硕士,研究方向:国际中文教育、跨文化交际。

何玉(1982—),女,山东济南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国际中文教育、跨文化交际。

猜你喜欢
国际学生基地建设
地方财经类高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现状及路径研究
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美国留学教育动向及影响因素探析
中德高校国际学生本科招生录取标准对比研究
高等教育领域国际学生流动分析
遵从市场引导机制 力促职业教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