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从“工作室”的概念由来出发,思考高校钢琴重奏实训路径探索,并以阳光学院“工作室为载体”的实践教学为具体案例,从实训模式、教师队伍建设以及学生团队技能发展三方面,阐述有别于传统授课形式的艺术类学科创新发展思路和特色,希望未来的工作室建设能为高校钢琴重奏实训教学带来更多的真实收益。
关键词:高校钢琴重奏实训;阳光学院;工作室;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3-00-02
“工作室”这一概念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初德国的包豪斯设计学院,该学院在当时社会体制的发展需求建设中孕育出了以“作坊式”为主体的教学形式,理念上不仅继承了传统的师徒制度,还进一步承接了新的升级理念,其优势强调“学以致用,为社会服务,提高责任感”的革新思路[1]。当前艺术类高校正处于转型时期,学生在参与、互动、协作和基于探究的环境中学习,能够更好地适应学科以及社会工作需求,刻板的理论授课或者专业课已不足以让更多具有个性化特质的艺术人才得到满足,“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形成与探索无疑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多项目的选择和任务范围,其资源相对丰富的开放式平台能够为艺术类学科,特别是音乐学中的钢琴重奏的专业性输出推波助澜,新型的实践教学特色更有利于推动学科创新能力的提升。
1 “工作室”实训模式的积极探索
1.1 教学理念与目标
依托阳光学院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就业竞争力强,就业后成长速度快的应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通过应用型课程与项目式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跨领域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应用型大学指导方针,以“工作室为载体”的钢琴重奏艺术工作室孕育而生,整体教学运行坚持深化改革,紧密围绕院系“夯实基础、一专多能、适应社会、重在素质”的人才培养方针,在强化实践教学的基础上,积极以“教赛带练”的教学模式为目标导向,充分挖掘学生的艺术素养能力,努力打造有特色和成效的艺术专业的教学改革实践之路,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不断扩展精英演奏人才的音乐视野,打好基本功,致力于通过钢琴独奏与重奏的第二课堂训练推动理论与应用实践相互融合,进一步提高工作室学生的艺术素养,以更好的竞争状态激发更大的音乐专业潜能,使其逐渐成长为具有专业影响力的杰出的年轻艺术家。
1.2 教学实训特色
1.2.1 深化教学主体内容,结合理论与应用实践
工作室精细化管理教学队伍,建立适时有效的奖惩制度,将日常学生的实训成果纳入考核中。同时,深化教学主体内容,包括完善钢琴重奏演奏模式,观察并研究不同气质学生的训练组合成效;结合音乐学专业亚历山大技术等身心学,提升学生团队的肌肉生理演奏能力,缓解音乐演奏焦虑;培养团队成员钢琴重奏教学法的应用实践意识,进行微课堂模拟教学与观摩交流反馈;充分利用音乐教学法、音乐治疗学等交叉学科知识进行钢琴重奏内心听觉的训练。
1.2.2 积极组建重奏学科竞赛团队
工作室最大限度地发挥全体成员的演奏能力,专业水平高的学生带动能力较弱的演奏员共同成长,不断提升学生重奏、独奏演绎能力和综合素养,推行“迈开步伐走出去”战略。工作室成立一年多以来,为数不多的学生已阶段性地在钢琴演奏领域突破了许多专业短板,有效地促进了学习自信心和专业演奏能力的生成,也为预组建学院重奏演奏专业团队,以及参加更大的钢琴专业赛事、大学生专业技能比赛、大师班、音乐艺术节以及更高级别的剧院舞台公开演出作了充分准备。
1.2.3 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实训演练中
从服务育人、严谨治学的学风建设入手,严格落实学生队伍的日常训练计划与成长目标建设,建立考勤制度、责任意识与团队合作意识,充分发挥重奏作品与思政元素联结的专业课程平台,在音乐背景理论研讨、重奏作品选择上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国钢琴重奏作品以及原创钢琴重奏作品,鼓励师生团队共同创作钢琴重奏作品。与此同时,将更多的课程思政元素通过工作室的对外宣传以及表演舞台传播,影响更多的学生团队加入工作室的共同学习中。
1.2.4 构建产教融合之路,拓宽学生的社会实践平台
树立以阳光学院真实应用型为教学目标的教育理念,深入挖掘钢琴专业理论与实践的产教融合之路,拓宽学生的社会实践平台。教学与社会就业的融合往往在钢琴专业的教学中缺乏一定的专业实践能力以及职业认同感,产教融合的尝试与发展,能够更好地实现资源互补,打破传统教学瓶颈,使学生的实际实践和学习能力相匹配。与此同时,要鼓励学生在工作室的孵化过程中加强专业实践的发展建设,通过原创作品、舞台表演以及钢琴重奏教材的编写与研究等多层次的积极尝试与历练,走出属于当下的专业实践能力之路[2]。
2 “工作室”教师队伍的深化建设
“工作室”教师队伍强化实践探索建设,坚持培养精英钢琴重奏人才的教育发展战略,突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努力优化工作室顶层教学设计,在满足日常教学工作量的基础上积极完善工作运行机制,从剩余自由教学时间安排模式原则下预设每周的弹性教学任务,增加工作室学生的周专业课程吸收量;重视“工作室”教师队伍梯队教研交流,全面开展以钢琴重奏微型教学范例演示以及讲座等模式为契机的学科结构布局,邀请业内职业导师以及专家进“工作室”实训交流,充分结合理论与实践,定期、定向推陈出新,旨在激发教师团队的专业教学热情,从而增强新老教师队伍的凝聚力以及专业演奏能力,进一步打造學科知识扎实、教育情怀深厚的高素质教师团队,并积极提升青年教师实训教学以及专业反思能力。此外,鼓励“工作室”教师队伍带领学生进行项目化的应用学术研究探讨与学术科研尝试,力求在孵化过程中培育出更多能演奏、会创作、懂科研、可随时进行现场钢琴重奏教学以及掌握更多钢琴重奏演奏作品的优秀学生团队[3]。
3 “工作室”学生团队的技能发展
“工作室”学生团队强化专业技能发展,坚持专注精英钢琴重奏人才的教育发展战略,突出团队合奏与独奏双重角色的切换,鼓励学生团队日常实训参与天性解放、音乐疗法以及钢琴演奏生理构造认知与演奏伤害预防,营造“寓教于乐”的轻松学习氛围;激发学生视奏能力、即兴创作以及节奏训练等方面的认知思维,深入内心听觉以及钢琴声学的理论学习探讨,鼓励学生学以致用,充分培养学习反思与观察交流的能力;着力打造一批有学术研究以及教学研发能力的队伍,定期公开交流学习成果,并鼓励学生将学习成果转化成钢琴重奏音乐会、学术论文、调查报告以及专利等对外输出形式,优化实训与技能的双向融合,鼓励创新研发人才的积极打造,从而进一步深化和尝试新型的适合工作的小团队教学模式,如情景化微格教学体验、实践舞台表演训练感受、新媒体录制教学案例、反思反馈等等[4]。
钢琴重奏的历史可追溯到1765年,莫扎特和他的姐姐南内尔在欧洲巡演期间,在伦敦希克福德的大房间里用大键琴演奏四手联弹作品,当时的莫扎特就对钢琴重奏作品表现出极大的兴趣,K.358、497、521三首奏鸣曲均以表演者之间的模仿对话形式呈现。在莫扎特重奏创作盛行之后不久,其他作曲家如穆齐奥·克莱门蒂(Muzio Clementi)也在他的独奏钢琴音乐会上使用四手联弹作品,戏剧化的是,钢琴制造商随后将钢琴的音域从5个八度扩展到6个八度,1803年,布罗德伍德制作了稍宽的二重奏键盘套装。到1850年,制造商继续将范围扩展到7个八度,并在1870年达到标准的88个琴键。查尔斯·伯尼于1777年在伦敦出版了第一首钢琴二重奏,他发现钢琴二重奏作品比钢琴独奏作品更实用,与两个人一起演奏音乐的乐趣显然更具挑战性和灵活性。随后,演出服装款式的发展变动开始取代了老旧的僵硬型款式,穿着的舒适感使音乐家在钢琴重奏表演中更加自如。到了拿破仑战争时期,不少富家子弟无力负担昂贵的管弦乐队或室内乐演奏家的费用,常以钢琴二重奏的替代作品作为音乐娱乐活动。另外,海顿、贝多芬、勃拉姆斯等作曲家也创作过许多钢琴重奏作品[5]。
因此,发展至今,丰富多彩的钢琴重奏作品不仅能够适应不同层次专业水平学生的需求,还能充分地激发学生在演奏实训过程中的合作和竞争意识。许多学生在独奏过程中时常产生音乐表演焦虑,进而产生无法控制的紧张和压力,钢琴重奏训练无疑能够给学生一个认知自我以及改善和控制演奏环境的利好机会。随着心理问题的缓解与消除,实训以及表演过程变得更加轻松愉悦。钢琴重奏有别于钢琴独奏,但恰恰又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教学科目,不仅演奏形式丰富多样,具有征服听众的独特魅力,而且能使演奏者拥有一个相互交流、共情的平台,提升团队成员的舞台艺术水平和音乐修养。与此同时,在重奏训练中,学生团队通过学习多元化的音乐作品的演奏,对不同时期、不同作曲家以及不同风格的钢琴重奏作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极大地提升了音乐表现能力[6]。在实训过程中,钢琴重奏对于学生的专业演奏水平有较高的学术要求,对于演奏者的听觉敏锐度、节奏把握的准确度、音色层次的线条感以及轻松自如的肢体表达等一系列演奏想法的多维度思维合成提出极大的考验。特别是不同的演奏者会通过不同的“内在听觉”的创意形象来展示同一作品的独特风格,其恰如其分的艺术创造力有助于深入挖掘“内心听觉”的认知可能。同时,钢琴重奏的实训形式更是激发和协调着团队学生之间的共性与个性的理解碰撞,声音的振动也带来了强烈的听觉刺激,听觉时间次数的增加有助于大脑存储充分的音乐记忆以及知觉。
此外,工作室在积极探索音乐意象等创新思维方面作出了引导。学习音乐的过程不仅可以归结为音乐意象,而且包括在创作准备中使用的意象。当作曲家试图整理材料并将其放入听众最终交流时,收集过程通常是将听觉配置转换为实体的实际音乐语言以及符号的多样性形式。心理图像作为理解另一种听觉术语的一个领域,也提供了巨大的参考价值。视觉、听觉、动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的多感官操作与投射,有利于增强表演者的演奏动机和理解力。因此,工作室在打造和培养学生团队时,要适度引导表演者在各种回忆和即兴表演的听觉图像中使用和体验音乐意象,而钢琴重奏作品的鉴赏则倾向于在整个音乐过程的改进和成就中建立对音乐的理解。在钢琴重奏作品中,与其他乐器的合作与训练更是要求演奏者在兼容和互穿方式的讨论中进一步考虑新领域的理论和心理学习对于重奏演奏效果良好表现的重要性[7]。
4 结语
以“工作室为载体”的钢琴重奏实训教学模式给予教学更多的启发以及直观的教学空间,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团队学生追求专业水准的积极性与能动性,通过将表演艺术以及专业综合素养的方方面面倾注于每一次的实训过程中,让潜在的有趣教学模式以及友好的教学互动赋予传统专业实训新的意义与理解。因此,钢琴重奏实训教学路径期待着深入应用探索与研究,未来的工作室建设将对钢琴重奏艺术实训教学提出更多的要求与挑战,希望学生团队在每一次的实训与学习交流反思中能够不断出新、出彩,真正受益于自身的专业学习道路。
参考文献:
[1] 李志强,高皓月.艺术类高校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探索[J].艺术科技,2016,29(04):378.
[2] 尹敬红,王天威.搭建“产教融合”平台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研究[J].戏剧之家,2019(21):185.
[3] 吕秋颍,张宏,李兵帅.名师工作室:高校青年教师发展新动力[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6,33(08):99-101.
[4] 张瑞香.艺术工作室教学模式在美国高校的运用实践——以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为例[J].美与时代(上),2020(06):120-122.
[5] 许怀真.钢琴四手联弹历史源流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8.
[6] 史春丽.高师钢琴重奏教学的实践意义引論[J].民族音乐,2011(01):118-119.
[7] 李晓艺.钢琴演奏生理与心理相结合练习效果对比的反思实例研究[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3(01):94-98,102.
作者简介:李晓艺(1984—),女,福建宁德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钢琴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