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定位

2021-08-27 05:18郭琳
传媒 2021年15期
关键词:白岩松类节目电视新闻

郭琳

摘要:融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以其鲜明的导向性、群众性等特征,越来越受到大众的欢迎。这类节目主持人的角色担当也因兼具主持人与评论员等多重身份而越来越立体化,,并肩负着新闻传播的重要职责。以白岩松等为代表的《新闻1+1》节目主持人以其深厚的专业素养和文化内涵,以及应势而动的能力赢得受众广泛赞誉,成为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主持人的典范。

关键词:电视新闻 评论类节目 主持人 《新闻1+1》 角色定位

融媒体背景下,作为反映社会舆情和进行舆论监督的重要新闻报道体裁,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主持人是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的文化符号,是重要的传播载体,以白岩松等为代表的《新闻1+1》节目主持人以其深厚的专业素养和文化内涵,以及应势而动的能力赢得了受众的广泛赞誉,成为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主持人的典范。融媒体背景下主持人的角色定位关乎着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的质量,关乎着社会舆论的引导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传播,因此,探讨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定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主持人的角色与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

主持人是电视节目的“锚”,直接关系到节目的质量和播出效果,从早期节目主持人与受众之间的单向传输到现在的互动交流,融媒体时代,主持人的媒介角色正在发生着新的改变。在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中,主持人既可以发布信息,也可以发表观点,兼具主持人与评论员等多重身份,是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的关键环节。

1.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的特征。主持人的特质是由节目赋予的,作为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的主持人,主持人的角色定位是和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本身的定位紧密相关的。自诞生起,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就以其独特的报道风格引领荧屏,它是新闻评论员、评论集体或电视机构对当下社会上的焦点或热点话题发表意见和态度的节目形式,具有典型的社会性、指导性及政论性特征。它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是社会的晴雨表,宣传着国家的重要方针政策,透视着社会的发展变迁,不仅要承担发布信息的功能,更要启迪受众,服务于民,表达人文关怀,揭示时代的精神特质。鉴于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的重要作用,国务院前总理朱镕基曾为央视王牌新闻评论节目《焦点访谈》题词:“监督舆论、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可以看出,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在促进社会公正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重要性。

2.主持人在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中的重要角色。美国知名社会心理学家查尔斯·库利认为,传播是人际关系成立的基础,同时又是人际关系发展的机理,即传播是一种人际性的社会性活动,社会机体的运作离不开人际传播。物质媒介的介入让纯粹的人类传播发展为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前者互动方式比较直接,对传播方的影响比较大,后者因为物质媒介的介入,主要表现为间接社会互动,人际传播效果要远远大于大众传播效果。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关注国计民生,引导社会舆论,具有一定的严肃性,而主持人的出现容易给受众带来亲切感,消除了物质媒介的冷漠,有利于跨越媒介带给受众的距离感,让媒介与受众双方找到了一个平衡点,从而提升大众传播效果,是大众传播“回归人际性”的体现。在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中,主持人拥有展示自我个性的空间,可以进行客观、真实的新闻价值判断,也可以展示过人的思辨能力,是主持人,也是评论员,可以谈笑风生,也可以稳重大气,主持人的个性风格是吸引受众的重要因素。白岩松的深刻睿智、崔永元的幽默风趣、敬一丹的亲切和蔼等都是主持人不同个性风格的代表,他们通过鲜明的个性特征和深厚的内涵感染着受众,架起了大众传播与受众之间的沟通桥梁。

二、《新闻1+1》节目主持人的角色探析

《新闻1+1》创办于2008年3月,是央视的一档时事新闻评论类节目。节目突破了原有的新闻播报范式,先是采取“1+1”即一位主持人与一位新闻评论员的双人谈话方式,之后发展为一位主持人的“新闻+评论”模式,主持人主要为白岩松和董倩。节目深入触及了国计民生领域的敏感议题,充分发挥了图像评论的功能价值,追求新闻的精度、纯度和锐度,得到了受众的广泛认可,而以白岩松等为代表的节目主持人更是以其独到睿智的见解、亲切随和的人格魅力成为节目中一道亮丽的风景,赢得了受众的一致好评。

1.“举旗帜”,以明确的政治导向引领受众。价值引领是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的重要目的,因此政治素养是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的基本素养,中心议题一旦失去了政治站位,评论的意义也就无从谈起。《新闻1+1》重在解读时事政策、公共话题以及突发事件,触及国计民生的各个方面,议题敏感且架构宏大,主持人只有谨记自己是党和人民喉舌的職责,并具备深厚的政治素养,才能在还原事实的同时,又不忘“举旗帜”,发挥好国家媒体的责任感。比如,在《临界点:中日关系圆桌论坛》这期节目中,双方嘉宾围绕自身的立场激烈的交锋,不同信息的碰撞、不同观念的冲突,让话题从多层面展开,如何控制现场,如何激活嘉宾的谈话欲望,如何将琐碎的谈话组合串联成富有逻辑的关系,都是对主持人综合素养的考验。当《新闻1+1》节目主持人引导双方嘉宾以拉手的姿态作为结束时,这其实是从新闻控制的层面来让受众理性看待中日关系,是在媒介层面上建构政治意义。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主持人只有具备牢固的政治根底、理论根底以及深厚的专业素养等,才能在现场应付自如,游刃有余。

2.“展形象”,用强烈的个性魅力感染受众。“媒介即人的延伸”,电视是人感官的延伸,作为受众和电视媒介之间最直接的沟通桥梁,主持人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受众对节目的直观感受,受众往往会因为信任他的话语而喜欢上节目。《新闻1+1》节目自开播以来就凭借其鲜活的时代气息、独到的表达方式赢得受众的追捧,节目的担当主持白岩松更是以其广博的学识、深邃的思想等铸就了“白岩松风格”,在一定程度上,白岩松已经成为节目的符号象征。他反应机敏、言语犀利,温和中不失严肃,恭敬而又睿智,具有很强的个人魅力。在节目主持中,他往往直切要害,让受众直接了解他的所思所想,同时,他还善于使用“比如……”“像……”等有方向感的用语来引导别人思考问题,通过一连串的排比问句来增强震撼力;他将节目主持人与新闻观察员的两种角色巧妙地融合起来,既能以新闻观察员的视角来客观评价事件,引发受众思考,又不忘主持人的身份,以专业的主持素养确保节目的完整性与连贯性。温和的语气、犀利的态度、义正辞严的表达方式不仅是白岩松所展示的个人形象,更是《新闻1+1》节目气质的传达。

3.“聚民心”,以真诚的人文关怀打动受众。《新闻1+1》以百姓所关注的事物为切口,选题多是网络上热议的且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话题,网络话语与官方话语在这里得以汇合。在这种语境下,主持人就要能够充分做到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各个利益群体的情感诉求,善于用真诚的人文关怀打动受众。节目善于从民众的角度考虑问题,将宏大的社会新闻转化成“和我有关”的小事情:在选题方面,善于选取和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题材,如网购造假、校园恋爱以及住房租赁等,想百姓所想,如2019年12月所播出的关于“农民工讨薪难”的问题,就深刻关乎到农民工的切身利益,节目播出后得到强烈的社会反应。在该节目中,主持人的人文关怀不是停留在表面上,而是积极引导受众进行深层次思考,比如,针对网络上各种暴力事件,主持人既能够充分尊重不同利益群体的情感需求,还能借助正确舆论的引导作用让非理性的网络声音得到自我修正,让受众能够理性思考,这才是高层次的人文关怀。更难能可贵的是,以白岩松为代表的《新闻1+1》主持人还格外注意避免关怀伤害,在反应弱势群体问题的同时,也注意不让他们陷入尴尬的境地。正是这一点一滴的细节让受众感受到了人性的温暖,也正是主持人真诚的人文关怀让节目成为汇聚民心的海洋。

三、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定位

融媒体背景下,电视节目之间的竞争日益白热化,主持人的角色定位直接关系到节目的质量,从对《新闻1+1》节目主持人角色的分析中可见,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主持人在引导社会舆论、传达节目气质以及表达人文关怀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新形势下,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主持人的角色越来越立体化,既是专业的主持人,也是犀利的社会评论家,还得是地道的民生专家,只有这样才能在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中发挥出应有的价值。

1.专业的主持人。不管媒体环境如何变化,过硬的专业素养永远是主持人的立身之本,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主持人的专业素养包括深厚的政治素养、丰富的知识储备以及高超的语言表达艺术等。首先要将党性原则当作所有工作的基本原则,坚定政治立场,从思想上到行动上都和党中央保持统一,这样才能以正确的政治导向引导受众。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因此,作为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的主持人要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更新知识结构,这样才能在节目中游刃有余。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主持人的专业素养还体现在对语言艺术的运用上,主持人不仅要掌握好语言规范,力求表达准确,还要具备一定的话题引导能力,从话题导入方式到话语的推进都要注意语言技巧的使用。白岩松在他的书《痛,并快乐着》中写道,“出口成章是对主持人口才的最佳评价”,但白岩松今天在公众面前的专业素养却是他20多年努力积累与历练的结果,主持人专业素养的提高没有捷径可走,需要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断积累和学习。

2.犀利的社会评论家。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的主持人是节目的枢纽,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事件,不仅要能从宏观上把握事态,还要善于寻找相应的切入口来深入分析事件,既要善于挖掘新思想和新观念,还要能够引导讨论和阐述观点。这就需要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主持人具备很强的社会洞察力,能够厘清复杂事物的因果关系,并指出问题的本质。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主持人只有成为一个“犀利的社会评论家”,深刻解读各种社会现象,才能和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的总体格调相称,并以其独到的见解和精辟的分析提升节目的含金量,从而增强节目的传播效果。

3.地道的民生专家。服务于民是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的意义所在,节目所评述的话题都是和老百姓的生活紧密相关的,以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老百姓理性思考,并努力解决老百姓生活中的“痛点”及“难点”问题。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主持人要能够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善于站在老百姓的立场思考问题,这样才能充分反映老百姓的呼声。一方面在发表评论时要注意论述的贴近性、相关性和体验性,多从老百姓身边的事入手,多选择能够引发共鸣的典型案例,让老百姓感觉和“我”有关;另一方面要注意语言表达方式的运用,力求简洁明了,将深刻的道理通俗化,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让老百姓喜欢听,也听得懂,并能够引发老百姓的深层思考。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主持人只有深入生活,关注民生,充分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脚力、眼力、腦力、笔力”“四力”要求,才能成为一名“地道的民生专家”,也才能发挥好大众媒介与老百姓之间的桥梁沟通作用。

作者系西藏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

参考文献

[1]崔美琴,张红霞.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发展探究——《以新闻1+1》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19(03).

[2]刘博伟.浅析主评型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对主持人的综合要求[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04).

【编辑:沈金萍】

猜你喜欢
白岩松类节目电视新闻
从功能语用角度解析电视新闻采访的提问策略
壮语电视新闻制作创新探析
挖掘乡村意象,新疆文化旅游类节目的地方性特色
白岩松眼中的青春
不喜欢胖的
试论电视新闻的娱乐化现象
白岩松的“身教”
白岩松的第一排
白岩松:逛街减压很“给力”
编者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