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勇
[摘 要] 个体的心理健康程度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生活生命质量,在心理健康状态欠佳的情况下,中职生的学习、生活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运用调查法、观察法、访谈法以及文献研究法探究了中职生心理状态欠佳的原因,并立足学校、家庭以及社会视角分析了如何有效构建“三位一体”教育模式,给予中职生更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希望能为相关实践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 键 词] 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因素;“三位一体”;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16-0182-02
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是社会的焦点问题。中职学生正处在青春期,情感丰富,心思敏锐,追求个性、自由与尊重,但心智尚未发展成熟,缺乏对是非的正确辩证与判断能力。同时中职生因为自身身份的特殊性而让家人、教师以及社会对他们的态度复杂。多种因素导致中职生心理压力大,心理健康问题频繁出现。下面联系实际,首先就中职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以及产生原因做简要分析。
一、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成因
(一)学习心理问题
中职学生正处于学习与发展的重要阶段。但经调查发现,很大一部分中职生不仅不能充分利用这一阶段的时间争分夺秒地学习来提升自己,而且还存在厌学、学习动机低等学习心理问题。且经研究得知,导致中职学生学习心理问题严重的主要原因来自学校。中职院校对学生不重视,缺乏正确的教育态度与观念。学校的轻视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损害了学生的自信心与自尊心,导致学生逐渐出现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同时目前部分中职院校的教育体制还不够健全,教师队伍的能力素质低,且缺乏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这些问题导致中职生易滋生心理问题,使学生的心理健康严重受到影响[1]。
(二)情绪情感问题
情绪是个体适应生存的一种心理工具,对个体来说,情绪具有十分重要的调节功能,好的情绪能让个体充满生机与活力,让个体有一个好的生活与生命状态。
但大部分中职学生的心中却积压着一些不好的情绪。中职学生正处在青春后期,这一成长阶段的学生情感丰富但身心发展尚未完全成熟,控制情绪与调节情感的能力弱,因而容易冲动。与此同时,学生生理上的变化也导致其很难理性地控制情绪,让学生易出现愤怒、忧郁、失落、焦虑等情绪问题。除学生自身是诱发情绪情感问题的一大重要因素外,家庭、社会等也是导致中职生情绪情感问题严重的主要因素。
(三)自我意识问题
中职生在自我认知、自我评价等方面也存在较多问题。很大一部分中职生不能正确认识自身,对自身评价过低,过于消极,认为自己没有任何长处、优点及价值。导致中职生过度消极评价自身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存有较严重的自卑心理,而中职生自卑心理的产生又与诸多因素有关。首先是其身份有一定的特殊性,他们接受的教育以及以后的发展方向都与普通高中生有很大的区别。其次是社会对中职生的认可度低,教师甚至父母都对中职生存有一定程度的歧视,去中职院校也就是为了混文凭。这些负面的評价导致中职生对自我产生怀疑,最终对自我做出过于消极的评价。除了过度消极评价自身外,部分中职生还存在过度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在学习、生活过程中过度以自我为主,注重自身利益,对他人缺乏理解、包容与接纳。而导致中职生出现这一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也是家庭。大部分中职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备受宠爱,家长对这部分学生从来就是有求必应。在过度的溺爱下,学生形成强烈的自我优越感,进而产生过度的自我中心意识问题。这类问题若长期得不到解决也会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日后的工作带来很大影响。如导致学生无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无法很好地融入团体以及社会等[2]。
二、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三位一体”模式构建路径分析
(一)加强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
家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上,家长必须主动承担起责任,结合孩子的性格特点、内在发展需求等采取有效措施给予孩子正确良好的教育与引导,为孩子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保障。具体来说,在教育与指导孩子时,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性格特点以及心理情感需求等选择适合孩子且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方式。在教育抚养过程中,要基于平等、尊重、信任等教育理念与孩子做好沟通交流,了解孩子心理健康问题以及内在需求,然后再对其进行疏导,做到对孩子各项问题的妥善解决。
研究表明,家庭环境是影响个体性格特点、行为方式以及心理健康状态的重要因素,家庭成员关系不和睦,家庭环境中充满暴力、冷漠,均会导致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增加。因此在孩子学习成长过程中家长还需要为孩子构建一个充满友爱、信任与温暖的家庭内部环境,为孩子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基础保障。具体如家庭成员之间要相互信任,经常沟通,要相互照顾,相互关爱,过年过节时互相赠送能表达爱意的小礼物,家庭成员过生日时大家聚在一起为其送祝福等。这些不经意的小事情、小举动都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
(二)实现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处于青春期后期的学生承担着来自社会、家庭的双重压力,家长的恨铁不成钢、埋怨、奚落或过度的督促与管控都会让中职生变得异常烦闷,让其情绪起伏不定。再加上来自社会的误解、轻视以及其他负面影响,导致中职生心情烦躁、喜怒无常。由于中职生缺乏正确的控制情绪的方法与排泄情绪的出口,因而他们往往会通过打架、骂人等极端手段来发泄情绪。研究表明,过多的负性情绪长期得不到解决会严重损害个体的心理健康,让个体出现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基于此,学校要充分发挥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中的主导作用,利用自身在资源、经验、知识等方面的优势,给予学生科学正确的引导与及时有效的教育,有效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具体来说,中职院校要健全教育体制,加大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力度。学校可在校内设置心理咨询室,聘请专业人员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服务,让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及时疏导与解决。同时由心理咨询室牵头,在校内组织开展一系列有利于学生健康情绪发展、健康心理形成的实践活动,在各类活动中有效消除学生的负面情绪,共同营造和谐友爱的校园大环境。中职教师也要积极转变错误的教育理念与态度,提高对学生的重视度,尤其是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度,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做到关爱学生、信任学生,不断鼓励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找到学习与人生目标。
(三)发挥社会教育的协助作用
首先,要更新社会对中职生的错误认知与消极态度,提高对中职生的认可度。中职院校为社会培养的是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中职生在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社会要消除对中职生的偏见,提高对中职生的尊重与认可,使中职生逐步消除负面情绪,积极融入社会中。学校可与相关企业合作为学生组织相关的技能大赛等,通过比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对自身以及职业的认可度。由于中职学生接受的是社会认可度比较低的职业,在职业选择以及就职过程中可能会受到来自他人的轻视等,这就造成中职生情绪低落、心理问题累积,使中职生的生活、生命质量受到严重影响。为此,学校、社会各企业、单位要能充分发挥协调作用,共同合作为中学生创造一个健康良好的社会环境,逐步增强中职生对自身、职业以及社会的信心,消除中职生不良的心理情绪,使中职生保持心理健康。学校也与社会企业定期在校内组织开展一些职业讲座,逐步消除中职生对自己以及职业认知上的偏差;同时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加大对相关职业的正面宣传,改变社会群众对中职生的一贯错误认知与态度,使社会群众对中职生有较高的认可度和接受度。以这种方式为中职生创造出一个健康、和谐、友爱的学习成长环境,逐渐让中职生的心理状态得到改善。
除此之外,也要采取有效措施对社会不良环境信息进行净化,尤其是加大對网络环境的管控,减少劣质网络文化对学生的负面影响,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在互联网时代,中职生的生活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信息,这些信息有优有劣、有好有坏。然而由于中职生缺乏足够的是非辨别能力和自控能力,因此很容易陷入由负面网络文化与信息所构建起的陷阱中,使自身的心理状态、精神状态都大受影响。为此,社会应当充分发挥功能作用给中职生的心理、精神、思想等予以一定的保护,尽可能减少不良网络文化与信息对中职生的侵蚀,保护中职生的心理健康。如社会上各大新闻、杂志等传统媒体与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应当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大力度出版有益于中职生心理健康的相关书籍、产品等。利用这类书籍、文化对中职生进行引导、熏陶与感染,帮助中职生逐渐消除负面情绪,保持心理健康。
(四)构建以“三位一体”为基础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关系中职生的学习状态、生活状态以及生命状态。近年来,因心理健康问题而引起的中职生自我伤害以及伤害他人的事件不断发生。因此必须对中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给予高度重视。在学生学习成长期间,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必须共同发挥作用,做出努力,通过良好的团结协作解决中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应以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位置中心构建起健全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在这一体系中各自承担责任、发挥作用的同时也加强沟通协作,以此推进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有序、高效地开展。在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过程中,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应从整体出发,对整个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分析与关注,在此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与策略引导中职生转变错误的思想观念,消除负面情绪,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在推进该体系运作过程中,应当以学校为主导,家庭、社会根据学校教育情况与教育需求做好必要的辅助。
综上所述,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与学校、家长以及社会都有密切关系,因此学校、家长以及社会必须转变认识与理念,自觉参与到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之中,共同构建起“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三大主体形成一股合力有效推动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曾璇.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三位一体”模式的构建策略分析[J].花炮科技与市场,2020(2):89.
[2]欧阳坤.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三位一体”模式的构建[J].甘肃教育,2020(7):25.
编辑 薛直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