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卫红
[摘 要] 美育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五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法、田野调查法等方法,深入了解大学生的美育。发现美育包括培养学生各种审美能力,如欣赏、表现、创造能力,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一种教育过程,它能够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协调发展,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美育对大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美育的终极目标就是塑造完美人格,对大学生的审美感觉系统、认知系统、体验系统、全身心的开发,培养以美华人、以美育人、以美启智等全面素养的当代大学生。
[关 键 词] 美育教育;大學生;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03-0170-02
一、前言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了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号召。因此,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我们今天培养人的目标,美育作为五育“德智体美劳”之一,占到人的全面培养的五分之一的地位。这个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我国的教育方针指明了道路。本次教育方针的提出,应该说是遵循了人的发展规律,因为教育的目的首先是培养人的身心素质,这是最主要的部分;其次是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或者说是培养的人为哪些阶级利益服务。随着新时代的到来,美育的概念是什么?它对大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有什么作用?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美育的概念
我国伟大的学者王国维作为近代史将美育引入中国的第一人,最早将“美学”与“美育”这两个词引进中国。1906年,他发表的《论教育之宗旨》中,提出教育的宗旨就是培养完全的人。这个完全的人涵盖了两个方面的能力,即身体和精神。因此,体育和心育构成了教育的两个主体。在这两个主体教育中,心育包括智育、德育(意育)和美育(情育),这样的教育才能培养出真、美、善“三德”的人才。
由此可见,美育从近代引入中国伊始,其在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中的智育、德育、美育三者之中就占有一席之地。王国维认为,一个人的发展只有具备了智育、德育、美育,才能被称之为具有了真、美、善“三德”。
美育实质上就是培养学生各种审美能力,诸如鉴赏、表现、创新、创造等能力,美育还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一个教育过程,它能够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协调发展,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格全面发展的教育。
三、美育对大学生身心机能的影响
学者李泽厚在《形象思维续谈》一文中提出知觉、情感、想象、理解构成美感。李泽厚认为,美学教育中的审美意识是由审美理论和审美心理两个方面构成,而审美心理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实现阶段和成果阶段。
心理学是人类心理过程的学科,人类认知的发展、情绪的波动、意志的产生等,全部是心理上的变化。同样,人类也是通过个体器官的感觉、感官的知觉、大脑的记忆和联想、逻辑的思维、情绪的变化以及意志力的产生等进行一个心理的全部过程。基于此,在大学生的审美活动中,我们作为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学生的审美欣赏、审美表现以及审美创造,在培养他们审美过程中,让他们自主、自发地产生对美的认识、对美的了解、对美的渴望。
(一)美育对大学生生理机能的影响
人体作为接受外界信号的有机体,首先需要具有一定的生理基础。只有具备完整的生理基础的人,才能及时、准确地接受外界的信号,例如,一个盲人不能观看外界的颜色和物体的大小,一个聋人不能听到外界优美的歌曲。外界的信息主要依靠个体的神经系统来进行分析和加工,大学生审美信息获得的基础就是个体的感觉神经机制。因为作为人类信息活动中深层的生理基础就是人体的神经系统。人就是通过这个有形的、具备物质实体结构的神经系统来进行一系列的感知活动。感知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础,大学生正是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模范带头等表率作用,感知大学的知识氛围。同样,他们对美的认识始于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如果脱离了这种感知,就成为不健全的人。美育最初是依赖于感知神经系统的。
众所周知,人作为具有灵性的动物,在百万年的发展历史中,逐渐形成了感知外界环境变化的五大感官系统,它们分别为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在人的身体系统中,诸如眼睛、耳朵、鼻子、嘴巴、手等,这些部位都是人体感受外界信息的重要器官。这些众多的感受器是人体神经系统的初步的感觉工具。一旦我们的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处于肢体末端的感受器发生了电位的变化,这个时候,被触发的神经冲动迅速地作出反应,大脑的中枢神经系统首先感受神经的传导,然后分别经特异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投射系统到达大脑皮质,于是人体大脑皮质开始对信息进行加工,于是,感觉就诞生了。外来刺激同样也是一种信息,它们的传递可以通过五种通道供人体感知,而“美”又是凭借感官知觉的物质。
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刺激大学生五种感官来做到培育大学生美感教育。诸如,我们大学广泛地开展音乐艺术,可以通过优美的声音来刺激学生的听觉系统;而美术艺术教育可以通过诸如画画等刺激大学生的视觉系统,加强他们的视觉美感。同样的,教师在教学环境中,还能提供优美的、愉悦心神的课堂环境等方面的信息,诸如教室内部空间环境的布置,课堂教室讲台和学生桌椅方位的摆放,教学现场教师授课的语气、语调等,这些精心设计的、与众不同的、别具一格的外部信息都可以使学生通过视觉感知到美。
因此,我们在对学生进行美育的过程中,不能急于求成,要遵循先整体再到细节,最后再回到整体的一个感知顺序。在学生获得整体的第一感知印象后,再通过自己的理解、消化等,对审美对象进行细节上的感觉和深度的体验。最后再回到整体,从而从中感知到对美好事物的审美信息,加强个体对美好事物的审美体验。
(二)美育对大学生心理机能的影响
首先,谈谈大学生的认知发展情况。大学生处在身体的发育期、思维的发展期、智力的提升期,因此,他们对外部事物的感知力、以往知识的記忆力、新生事物的观察力、外部环境的感知力、具体事物的思维力等都在进行一个深入的开发。
美育就是大学生对事物美的体验,这是一种个体对自身所把握的美的一个标准,并且用这个标准对外在事物产生的美的一种情感上的、心理上的体验。这是因为在大学阶段,大学生接受了广泛的教育,吸收了丰富的知识,因此他的情感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同时内容也十分丰富。诸如当代大学生易于接受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著名诗词、思想学说、社会文化等,诸如当今大学生对西方的快餐文化就是很好的例证。
大学生有强烈的审美方面的趣味。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吸引着他们向未知世界进行探索。当代的大学生情趣广泛,易接受新鲜事物,诸如喜好造型奇特的工艺品、搜集千奇百怪的世界奇事、探索地球未知的地带、喜欢旋律激烈的西方快节奏音乐、阅读故事情节曲折波澜的小说月报、欣赏惊心动魄的西方大片等,新鲜的事物都对他们产生了强烈的审美感受。总体来说,大学生的审美情趣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他们相比同龄人有着较强的鉴赏能力,审美情趣中理性成分较多,但是也具有不稳定性。在各种大学生审美活动中,由于存在强烈的知识求知欲和对外部世界的探索欲,因此,广大的大学生比较偏向于求知欲强、有创造性的、能够愉悦身心的、接受自我挑战的、能够陶冶情操的各种审美活动。最近,《最强大脑》就是很好的见证,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集聚一堂,为的就是接受智力的挑战。
四、小结
美育对大学生来说,其终极目标就是塑造完美人格,促进广大学生身心全面的、和谐的、整体的发展。其目标是对大学生的审美感觉系统、认知系统、体验系统、全身心的开发,培养以美华人、以美育人、以美启智等全面素养的当代大学生。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新编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94.
[2]汪宏,赵伶俐.现当代中国美育史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6.
[3]王国维.论教育之宗旨[A].王国维.王国维文集(第三卷)[C],姚淦铭,王燕,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57.
[4]邓佳.高校美育课程研究:助力大学生身心协调发展[D].重庆:西南大学,2019.
[5]汤杰英.美育概念考察[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70.
[6]李泽厚.形象思维续谈[J].学术研究,1978(1):97.
[7]李泽厚.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280.
[8][美]Gazzaniga,M.S.,Ivry,R.B.,Mangun,G.R.认知神经科学:关于心智的生物学[M].周晓林,高定国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63-64.
[9]黄希庭,郑涌.心理学导论(第三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71.
[10]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心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745.
[11]张大均.对大学生审美意识的调查分析[J].心理科学,1993,16(4):211-217.
[12]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390.
编辑 原琳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