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刚 杨帆 赵璐璐
[摘 要] 培养新工科专业人才就是要支撑服务社会新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才培养模式的个性化和多样化就是要适应满足这一需要。新工科建设项目的组织实施就是要树立培养跨界整合能力、创意创新创业创造能力的高素质工程科技人才综合化、全过程教育新理念。对新工科建设组织实施建议、项目推荐、支持措施、项目评价与验收等实践进行思考,通过对学校承诺和支持是保障学院专业组织实施计划、教师发展,通过对教学评估保证质量、评价阶段划分、评价形式、评价主体等方面的阐述,希望对新工科项目组织实施的科学性、合理性提供有价值的建议。
[关 键 词] 新工科建设;组织实施;支持措施;项目评价;项目验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03-0120-02
新工科专业建设项目要依托创新和科学进行,创新是经济复苏和增长的主要动力,要素资源的创新配置及生产关系的创新构建是新经济发展的本质;实现商业化的发明才可称为创新;专业学科建设是整体交叉而又成体系化,后分解成相对单独的专业学科,不因物质所转移,而是取决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因此,建设好新工科专业,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品质、素养的优质工程技术人才,以适应新时代经济势在必行。
高等工程教育通过质量控制工程、卓越工程计划、创新创业改革等举措,形成专业齐全、层次完备、规模最大的工程教育体系。我国加入华盛顿协议以后,标志着工程教育实行世界化标准,现存问题是规模大、质量弱,教育与人才培养不适应,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理念不适用时代要求,体现为在培养理念后置。必须坚持以本为本,以培养成果为导向,持续改进教学质量,同时教育理念没有落实到位,教育全过程无法融入学生自主化学习,没有确立绿色工程教育理念。
2.人才队伍结构不能适应培养要求。师资队伍中拔尖、领军人才数量明显不足,大国工匠精神缺失,新技术、新产业等产业高端人才十分匮乏,传统工程人员过多,产业升级所需中高端人才专项培养力度不够,直接导致企业用工的供需矛盾。
3.培养学生知识体系不适合专业培育。培育内容方面,专业知识老化,在科学技术、新材料、新理论呈几何倍数发展的背景下,专业实践和企业供需不相匹配;知识结构方面,知识体系层级式结构划分过细;机制灵活性不足,为使用新科技应用,需及时调整专业设置。
4.培养模式不匹配科学技术全球化、网络化等新技术的发展速度。教育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引起教学方式、理念、模式、平台与师资队伍结构的不适应,企业需求倒逼工程教育从追求学术回归到教学实践,最终解决学校与企业、技术与产业之间的问题。
针对以上四个不适应,必须在新工科建设项目组织实施过程中实实在在解决这些不适应。
一、新工科建设组织实施建议
教学改革本质是教师应自主制订质量较高、学科细分、务实方法的教学标准,愿意付出大量精力和时间从事教育教学,服务于学生,这是具有挑战、针对、使命的终身命题,负责部门需要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广大教师自愿投入到新工科专业建设中,这也是保障新工科建设实施的先决条件。
1.学校承诺和支持是保障。学校领导承诺支持,整合校内外资源,建立新工科建设新生态,提供学生现代化、多元化的生态环境,学校不仅要协调各学院、保证资金支持,同时还要制订政策鼓励、引导教师投入极具挑战的新工科建设中。
2.建立工业指导委员会,协助指导新工科建设,提供新工科建设所需的人才知识、能力、职业素养等重要资源。
3.建立新工科教育指导委员会,负责指导新工科建设和改革过程。
4.学院、专业组织实施计划。新工科建设是整体专业的系统改革,院长、专业带头人是第一负责人,负责指导相关的通识课程、基础课程、课外活动的创新活动,组织专业教师进行课程群建设及改革。
5.建立新工科建设、改造、工作组。工作组主要由系里负责同志来组成,侧重教学科研骨干比例,主要负责新工科建设的具体工作,设计实施方案,制订行动计划,协调内外资源,使改革具有整体化、系统化的思维,调动所有专业教师参与。新工科建设不是简单的线性过程,而是立体、交叉三组织路线图。组织骨干教师利用试点课程尝试新教法,更新教学内容,取得经验,为其他课程建设奠定基础。
6.通过教学评估保证教师质量。新工科建设离不开高素质教师,具体体现在教学能力、教学水平、教学方法、更新知识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等。学校应为参与课程改革的教师提供帮助和支持,以确保试点课程的改革质量,总结经验,用于后续改革实践。
为确保改革成功,需做好三个关键工作:
1.学校各级领导的决心和承诺。成功案例可以参考,但没有捷径可走。
2.学院院长、系主任、学院全力推动新工科建設;骨干教师和多数教师的积极参与;成功完成试点课程改革,是新工科建设成功的基础;让学生意识到新工科建设就是为培养他们具有较高质量,他们要有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
3.按技术路线实施新工科建设中要把握好精准度;工程技术生命线本质是精准、精确;专业综合培养目标、培养标准、课程计划、课程教学方法、内容、评估和质量保障等每一步的精准决定了培养质量和水平;以新理念为导向,实践工程人才培养新模式,构建专业育人质量新标准,应用先进教学方法、工具、手段,激发学生自觉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确保学习效率和效果,更新建设教学内容,提供跨学科的新知识,使学生掌握学科领域前沿,进行国际化、精细化、特色化、个性化、多元化当代新工科教育。
二、项目推荐、项目实施平台的构建、进度计划的制订、交流平台的搭建
(一)推荐渠道
1.省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考虑主要因素
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重点考虑短板,统筹规划改革与发展,保证申报项目具有如下特征:应针对本地区教育改革发展,解决有代表性、典型性的突出问题;选题类型应全覆盖,以利于项目成果对新工科建设提供全面指导、借鉴;新工科专业人才服务地方新经济发展应注重理念、思路、学科专业、培养模式、培养标准、课程体系、实践平台、教师队伍、专业评价等涉及新工科建设全过程的内容,因此一定要有完整路径,即整体的系统性能。
2.教指委和行业协会应发挥统筹作用
清晰本地区当前、未来急需的工程人才情况;急需改革本地区工程教育方面最突出的问题。
3.部分高校分析、研究、预测本地区经济、产业发展急需的工程技术人才;结合本校工科专业建设情况,规划新工科建设改革方案。
(二)实施平台
新工科建设应优先考虑搭建有利于工作和任务开展的具体可操作平台,有院、系编制的实体平台;由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有框架、无编制的非实体新工科平台。
(三)进度计划
要充分考虑资源合理的配置,制订进度计划,保证项目实施能够顺畅进行。
(四)交流平台
使项目成果互相学习、共享、借鉴,以发挥更大作用,需要有交流平台;有专家组、工作组、新工科建设产业联盟及跨领域交流平台。
三、项目评价、验收与成果
(一)评价阶段
1.年度检查:提交年度报告,涉及项目进展情况、已取得成绩、存在问题、未来工作思路、解决问题的对策。
2.中期检查:取得成绩、突破和创新、遇到的困难、应对措施、后期工作思路。
3.项目验收:按照指南要求提交成果,主要指项目完成情况、突破性成果、可推广示范的经验。
(二)评价形式
1.书面报告:专家闭门评审,提供参考意见和建议;对结题报告则是结论性评审意见。
2.现场考察:针对实践性强的项目,进行现场考察,亲眼目睹师生互动交流给出评价。
3.交流评审:采用开放会议方式,除评审专家、项目完成人外,有对项目感兴趣的其他专家参加,实现项目成果共享、推广、示范的普遍目标。
(三)评价主体
1.新工科研究与实践专家组,注重新型、新生、新兴工科专业建设,强调对工科专业现状的改变、创新、突破。
2.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教育培养计划评价专家。评价主要从工程教育认证及教育培养计划的改革目标两方面进行。
3.工程专业认证专家,按认证标准执行,新型专业需要对现有的修订或更换,新生和新兴的需要增加认证标准。
4.教指委对新工科项目进行自我评价。
5.企业或第三方,从用人单位、行业视角进行评价,价值意义非常重要。
(四)项目成果
主要指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体制机制、学科专业结构、质量标准的突破与创新。
1.成果形式要易于交流和借鉴。
2.成果要起到可学习、借鉴,可参考、模仿,即校内促进、带动相关学科专业改革和建设。
3.校外,为同类院校改革和发展起到引领和示范、借鉴和参考。
4.向全球高校输出中国理念、智慧、标准、经验及模式。
新工科项目的研究与实践,在促进教师教书育人的同时,投入教育教学研究,能扎实推动新工科建设,取得实质性成绩。人才培养是实现高校职责的第一要务,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的根本性突破。期待本文对新工科项目组织实施的科学性、合理性提供有价值的建议,为培养出更多适应新经济发展需要的工程创新人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方志刚,代玉石,李晶,等.多维考核模式在课程教学实践中的正效应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4(2):65-66.
[2]方志刚,蔡秀亮,葛牧,等.课程多维考核环节在课堂教学实践应用中的正效应[J].教育教学论坛,2014(6):146-148.
[3]方志刚,杨帆,赵振宁,等.创新算符在创新性人才培养中的应用[J].教育现代化,2019(59):1-2.
[4]方志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提升的策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48):23-24.
[5]方志刚.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提升策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50):35-36.
[6]方志刚,高云,郝晓亮.“三层四步”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体系的建构与优化[J].现代教育科学,2017(11):113-117.
[7]方志剛,丛景春,赵振宁.新工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之师资队伍评价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10(85):55-56.
[8]方志刚,丛景春,陈林,等.新工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之培养过程评价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44):42-44.
[9]方志刚,杨帆,赵振宁,等.四位一体创造性人才培养体系的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12(A5):6-8.
[10]方志刚,杨帆,陈林,等.新工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之服务辽宁评价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12(97):30-32.
编辑 常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