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醒龙
闹眼疾一年多了,用眼之事,最适合看看非黑即白的拓片。前些时,偶然见到《东汉贤良方正残碑》,心中不免浮出一些念想。
老家黄冈在长江边,在大别山中成长的那段日子,我在对爷爷教导的“贤良方正”四字有了悟性后,哪怕望见家乡的一块山石,也会觉得有不一样的文化精神在潜移默化。岁月漫卷,这被自己当成源远流长的家乡经典,是否必须源出于百代东坡、千年赤壁等宏大叙事,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疑问。
近些年,凡是能够点睛的句子,只要是外来的,再生僻也会有人煞有介事地研究。反而是本土那些听得耳熟的文学,潜心弄通吃透的人极少,无师自通者太多。比如我喜欢从爷爷那里听来的“贤良方正”,虽然很长时间不知道出处,能悟出其中意味,便对付着学与用。
《黄冈秘卷》出版那年年底搬迁新居后,我想着这辈子不会再搬家了,便乘兴写了几幅“贤良方正”,自己留下一幅,其余几幅分送给来家过年的大姐、弟弟与妹妹们。初到新居,加上老母亲带着全家二十几口人齐来祝贺,没空将其装裱挂出来。接下来的一年里,偶尔对着空白主墙想起来,自我提醒多少次,被忘记的就有多少次。如此又到春节,这一次确实下了决心,也不再忘记,要将这四个字装裱上墙,给大过年的添点气氛。传统节日,不可以少了传统。真的开始找装裱师傅时,新冠肺炎疫情汹汹袭来,人家已手忙脚乱地收拾摊子,闭门谢客了。
那四个字的家乡经典虽然又没有挂上墙,来自黄冈的消息,却高高悬挂在自己心头。特别是故乡人们顶着不亚于武汉的巨大风险,率先控制住的疫情,没有让“有可能成为第二个武汉”的预言一语成谶。这中间除了放心,更是感叹,黄冈民众,向来以“贤良方正”为文化精神,值此危难时刻,若不大显特显其文化魅力更待何时,若不大显特显其文化实力更待何时!
武汉封城战“疫”期间,忍着眼疾的不便与难受,断断续续地写了一些自己非写不可的文字,在这些文字的背后,一直站着逝去多年的爷爷,以及爷爷用他那特有乡音说出来的四个字。即便是百分之百写武汉,写爷爷生前不曾见着的高过汉口南洋大楼几十倍的高楼群,以及比旧六渡桥繁华胜过几十倍的新六渡桥,这四个字也坚定地驻守在字里行间。像是命定的,直到我索性写了爷爷,并从爷爷开始,再到父辈三兄弟,还有我们这些正在困守的子孙,如何一代接一代,用不同的方式为武汉拼命。这时候,爷爷反而在文本中大度地退得远了,也散淡些了。这种为人做事的常态,也是“贤良方正”的日常体现。
武汉解封之后的第一个春节,自己终于将“贤良方正”装裱好,在家中那面特意留白的主墙上挂端正了,字里行间的那些意义也高悬起来。有客人朋友来家,问此四字是何意思,自己就一遍遍地解释,此“贤良”指的是人心人性,此“方正”表示事情发生时一个人的行为动静。这不是望文生义,是自己联系家乡黄冈的山水地理、人文情怀做出的判断。
从爷爷开始,一连几代人,都曾在武汉拼过命,前后八十年,不尽相同的结果,正好印证了历史的轨迹。关于武汉封城战“疫”,政府方面在解除封城后,统一使用的是“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于一千多万困守孤城中人,但凡说起,不用胜利则不足以言表。自己这里也是如此,封城前一个星期,因为眼疾,曾满城里寻医问药。说不说死里逃生,是不是死里逃生,其实无甚意义,那样的时刻,能全身而退,庆幸都来不及,何必在乎其他。一千多万人,取得一千多万个胜利之后,自己重新开始跑医院,经历了这样那样的治疗,到头来拜医生们众口一词,赐得“静养”以为妙方。
静养之下,敲不得电脑键盘,刷不成手机屏幕,无法看书码字,唯一得到医生赞许的是用耳朵听书。第一次手术后,还没出院,就开始在病房里听起了《红楼梦》,到第二次手术时,《红楼梦》早听完,《三国演义》也听了三分之二。实在没有想到,原本是无可奈何花落去,居然觉察似曾相识燕归来,冷不防听到一些句子与段落,禁不住心中一动,发现一些先前反复阅读也不曾有过的发现。其中又以发现“贤良方正”在文学中的位置,最是意外。这样的收获,也使得静养之下的身心,虽然没有做成别的事,也觉得相当满足。
2020年9月10日下午,临近黄昏,楼下的书房开始暗淡起来,躺在沙发上听了一阵《水浒传》,有点昏昏欲睡时,手机里突然迸出四个字。猛然间以为听错了,拿起手机往回点了几分钟,再听时还是那四个字。于是摁了暂停键,打开搜索网面,找出《水浒传》来,翻到“母夜叉孟州道卖人肉,武都头十字坡遇张青”那一回。果真发现当年爷爷用来形容黄冈人的“贤良方正”。《水浒传》第二十七回,武松杀了毒害兄长的一应仇人,阳谷县令行文押送武松到东平府。府尹陈文昭觉得武松是条好汉,刻意替其脱罪减刑。于是有诗赞陈文昭:“慷慨文章欺李杜,贤良方正胜龚黄。”
听书的好处是每个字都逃不过耳朵。换成阅读,一般时候,哪会细心去看那些“有诗赞曰”或“有诗为证”。在《水浒传》的不同版本中,只是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一百回本有此“贤良方正”四字。其他版本中,但凡保留“有诗为证”和“有诗赞曰”,都将“贤良方正”改为“贤良德政”。爷爷不屑于“贤良德政”而死心塌地记着“贤良方正”,推想起来,无非“方正”二字与乡村男儿心性更加契合。一如自己对此四字的体验与体会,非“方正”无以评说此生。
在我的《凤凰琴》 《分享艰难》 《圣天门口》 《蟠虺》等小说中,时常有些不被人理解的男女世事之观察思量,究其根源,似乎与乳养自己的黄冈大地弥漫着比别处多一些的“方正”相关。文学对“贤良”吃得很透了。若论“方正”,在考究上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特别是“贤良方正”同时成了人们行为的价值追求时,那种错综复杂,但又浑然一体的模样,不是一般地考验人。用至简至易的方式来解释,“方正”是每个人在人间的行为品相。还可以说“贤良”“方正”是互为表里。
听完《水浒传》,再听《隋唐演义》,第七十七回开头一句就叹息,从来宫闱之乱,多见于春秋时。接着说了秦汉晋一些遗羞宫阃,传之后世则有污史册的事情。可这些前朝人事,未有如本朝,本来一个武后便登峰造极,却又有韦后继之,且加上太平、安乐等公主,与上官婉儿诸宫嫔,凑齐了寡廉鲜耻的一窝子。之后重点写唐中宗恬然不以为羞耻,还动起了废太子而立太女的政治创意。韦后一心想学武后也当女皇,竟然将一种极诡异的毒药掺杂到三酥饼中,亲手将好这一口的中宗鸩杀了。好在平王李隆基力挽狂澜。在这一回里,有两句诗形容李隆基出手之前的朝政:“不求方正贤良士,但炫风云月露篇。”
从《水浒传》到《隋唐演义》,“贤良方正”变得一发不可收,接下来在《三言二拍》 《东周列国志》 《金瓶梅》 《镜花缘》中,都有听到。《镜花缘》里的“贤良方正”是作为君子国的国政用金字题匾挂在都城门楼上。最有意味的是《金瓶梅》,武松在阳谷县犯下杀人大罪,幸亏管着阳谷县的东平府尹陈文昭是一位“贤良方正”的好官,手下留情免他一死。以《金瓶梅》敢将恶俗写得天花乱坠的品相,一边让打不死的西门庆花费大笔银钱买通朝廷要害武松性命,弄得东平府尹陈文昭对奸相恩师旨意不敢全违亦不能全听,一边还保留着《水浒传》对知府陈文昭“贤良方正”的评价。这种化繁为简,平常易懂的流传,让文化精华以简单明白的方式,从文本到民间,又通过民间重新回到文本,循环往复,生生不息。正如水面上漂来一只船,不是载物,就是载人,没有人和物时,那一船波光浪影,也能使人迷恋。任谁都能看得清楚明白,多一个字的解释都不需要。
深究起来,“贤良方正”一说,最早出自《史记》,原本指汉文帝时推行的一种举荐官吏后备人员的制度。当年生活在乡村黄冈的爷爷,断断没有读《史记》的能力,唯独天下流传的《水浒传》才有可能惹动于艰难困苦之时血性男儿的兴趣。最后一句中的“贤良方正”四字能被爷爷记牢了,并时常念叨给他人听,足见这四个字对乡村中人的刻骨铭心。
《黄冈秘卷》后记中写过一段话:“‘贤良方正四个字,或者说‘贤良方正这个词,是爷爷说出来的。爷爷那时候不是有意与我说,我也不是有意去听,爷爷在与别人挖古说闲话时,不经意冒出来,我也是不经意听了进去。”多年以后,因故想起爷爷提及“贤良方正”的前前后后,方才明白,爷爷说老家黄冈如此如此,只是陈述一种文化,指引一条能让人活得更好的正脉!从来就有一种说法:若知朝中事,去问乡里人。用爷爷他们的“贤良方正”,来释解《史记》所言及的“贤良方正”,自然会更解人意、更得人心。刚刚出版的长篇纪实散文《如果来日方长》,其中有写2020年家乡黄冈在湖北战“疫”中表现突出,根本原因是有着文化精神上的“贤良方正”。2020年中国在世界战“疫”中率先胜出,根本原因也在于有一条“贤良”辅助“方正”,又用“方正”力挺“贤良”的正脉贯通天地人间。
说起来,爷爷当年口口声声褒扬不已的“贤良方正”,也就是爷爷自己在说,除此之外,无论大别山深处的乡野,江汉朝宗的白云黄鹤所在,还是文脉搏动强劲的京津沪宁,再也不曾有谁说过。好比自己听古典小说,以“贤良方正”的文化品相,为何不曾出現在按道理应当出现的《红楼梦》和《三国演义》里?《黄冈秘卷》开篇写了一句话:“凡事太巧,必有蹊跷,不是天赐,就是阴谋。”爷爷在世就爱读“老传”,也爱在茶余饭后闲云野鹤一样与人讲“老传”,这样的传承显得更加亲密可靠一些,也无限接近于真实的民风、民心与民间。对于文学,这应当也是打通历史与当下的关键资源之一。
一棵大树,枝头有事无事都会喧嚣,扎在地底下的深根,从来是悄无声息。一条大河,岸边的水花有风无风都要溅出千姿百态的花样,浩荡的中流总是默默潜行。一座大山,山峰处无不引人入胜,拔地而起的山体从来不会有任何动静。是真经典,不仅铭记在经典本身,还会用不经意间使人恍然大悟的方式,活在活色生香的生活之中。
2021/5/10于斯泰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