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茂华
整体把握
驿路,又叫“驿道”,是古时传递政府文书等重要文件的专用道路,沿途设有换马或休息的驿站。七彩云南,驿路梨花满树飘香,在这样动人的风景中,会遇见什么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彭荆风的《驿路梨花》,去领略驿路之美,去感受边疆少数民族人民的美好品德。
资料助读
作者简介
彭荆风的作品多描写边疆战斗生活和少数民族风俗人情,具有鲜明的边疆特色。代表作有《当芦笙吹响的时候》《红指甲》《鹿衔草》《滇缅铁路祭》等。
背景介绍
作者从1950年春随军进入云南,有三十多年的时间都在那里生活。写《驿路梨花》是在作者搁笔多年后的1977年秋,那时,党中央重新提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作者想起了边疆人民许多朴实的故事,想起了曾经见过的那深山里的小茅屋,默默为茅屋打柴、背水的哈尼族人,以及为了后来的游客,临行前都要为小茅屋做点事的人们。想起这些,一股无形的力量促使作者拿起笔来,写下了这篇文章。
美点赏读
《驿路梨花》一文源于作者的生活实践,景美、人美、情美、构思美,使得这篇小说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阅读这篇文章,要注意以下美点:
一、明确梨花的含义美
梨花洁白如雪,纯洁美丽,香气四溢。阅读小说,你会发现,文中共有三次写到梨花,但每次的意义不同。文章开头对梨花的描写,是实写。皎洁的月光,白色的梨花,朦胧月光下的梨树林,创设出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不仅揭示了“梨花”与人的关系,还象征着“我”和老余在困境中看到希望。第二次对梨花的描写,是虚写,“我”在睡梦中见到哈尼族小姑娘在梨花丛中唱歌。这里以花寓人,人花合一,不仅使全文形成了浓重的抒情氛围,而且赋予未出场的主人公以美好的形象。第三次描写梨花是在文末,也是实写。作者看着充满朝气的哈尼族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想起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文章戛然而止,寓情于景,梨花象征的是美好的精神,梨花开遍祖国的天涯海角。
二、理解作品的情感美
作品通过讲述发生在哀牢山中一座小茅屋的故事,讴歌了以梨花为代表的善良的人的优秀品质,生动表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被传扬的动人情景,歌颂了各族人民助人为乐的高尚品质。阅读时,我们可以调整一下顺序,按照时间的先后来梳理。先是解放军搭建小茅屋方便路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再是梨花姑娘受到感动后照料小茅屋的无私奉献、乐于助人,再到一群哈尼族小姑娘将这种中华传统美德进行了接力和传承,最后是受益者瑶族老人的诚挚待人、遵守规则,以及“我”和老余对公物的爱护、环境的保护。这样便能很清楚地感受到作品所折射出的助人为乐的情感美,无私奉献的道德美,且这种美生生不息、代代相传。《诗经·大雅·抑》中说:“投我以桃,报之以李。”作品表达的就是这种主题。
三、把握人物的个性美
阅读小说,要学会抓住人物来梳理情节,把握主旨。本文刻画人物不多,有“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族小姑娘、梨花姑娘和解放军。“我”和老余是线索人物,是见证者和亲历者。瑶族老人是最诚信的人,“吃了用了人家的東西,不说清楚还行?”他在接受了小茅屋主人的滴水之恩后,也在打听着小屋的主人究竟是谁,“好不容易才从一个赶马人那里知道个大概,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当第二天早晨见到一群哈尼族小姑娘时,“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并且“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可见老人真诚的感谢之情。哈尼族小姑娘“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正是她们,平日负责照料小茅屋,可见她们的善良、纯洁。她们年龄不大,又代表着未来,代表着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最初的照料者是梨花姑娘,看到解放军热心助人很受感动,便主动担当起照料小茅屋的责任,可见其正直、善良、友爱的品格。最后是小茅屋最初的建设者——解放军,而建造小屋的初衷是助人。全文围绕小茅屋展开,所有人物都表现得极为友善,很好地体现了时代风貌,突出了作品的主旨。
四、感受作品的构思美
彭荆风的这篇小说构思极为精巧,层层设置悬念,处处采用误会。具体来说,文中围绕“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巧设了“两次误会”“三个悬念”。第一次误会:“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他不是。第二次误会:“我们”和瑶族老人认为那个十四五岁的哈尼族小姑娘是主人,她又不是。悬念一: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悬念二:到底谁是房子的主人呢?悬念三:解放军为什么要盖房子呢?两次误会、三个悬念,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叙述中还运用两次插叙追溯往事,一是借瑶族老人之口讲述自己得到哈尼族小姑娘帮助的事;二是借梨花妹妹之口讲述解放军建造茅屋及梨花照料茅屋的事。同时,为了让作品更有条理性,作者还采用双线索并行构思的技法。以“我”和老余的行踪为明线,小茅屋的修建照料为暗线,最终两条线在最后交汇。全文通过悬念和误会的安排和展开、插叙的运用、线索的贯穿,使故事情节既紧凑,又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知识把握
1.小说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试简要概括。
2.文中三次写到梨花,找出并体会其含义。
3.小说表现了怎样的主题思想?
4.分析作品写作手法上的特色。
类文阅读
读完彭荆风的《驿路梨花》,我们再走进云南,走进梨园,看那“月亮做的梨花瓣”——
梨花落在我的心
吕惠仙
梨花像什么?看过最特别的一段话:“梨花像雪,其实苹果花才像雪。雪是厚重的,是透明的。梨花像什么呢?梨花的瓣子是月亮做的。”
梨花的瓣子是月亮做的,我百思不得其解。在梨花盛开的时候,一次又一次来到梨园,一次又一次谛听梨花之语,梨花的确是月亮做的。
梨花高高地立在枝头,一丛丛一簇簇。有的已经完全开放,洁白的花瓣围着紫红粉嫩的花蕊。有的刚刚鼓出花苞,绿茸茸的花萼托着银星点点的花蕾。梨花是那么纯洁,那么娇丽,在春风中婆娑起舞,在阳光下透明如月光。
梨花与桃花、李花迥然不同。“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看它粉红色的花瓣在春风中、在蓝天下娇艳明媚、热烈奔放,花树下“人面桃花相映红”给人阳光般的温暖。李花繁繁密密,花瓣更小,更细碎,缀满枝头,花朵颜色如正午阳光筛下的光斑——稠密、炫目。
梨花呢?俏立在会泽水城梨园迄今几百年历史的梨树枝上,娉婷袅娜在满含皱褶、充满沧桑的枝干上。而它的花瓣洁白、清雅、冷清,带着月亮的诗意与光华。历经几百年的风风雨雨、沧桑巨变依然不改其素心嫣然,如月亮照过古今沧海桑田不改其皎然莹洁。
梨花盛开之时,貌似热热闹闹,蜂飞蝶忙、鸟儿在梨园深处百啭千声、高低错落地鸣叫。梨园里人流如织,一棵棵花树下拍照的、嬉戏的、欢笑的,热闹非凡,田间地头、阡陌之上踏青的、赏花的人儿络绎不绝。可我分明读出它的清冷、卓绝与高傲。它高高地立在枝头,在人们灼热、贪恋的目光下静静地开,在人们的喧闹、赞美声中展开素净的花瓣淡淡地绽放。如月亮般皎然、纯洁,却隔着不可触摸的距离。
阳光下的梨花,美而不娇,倩而不俗,纤尘不染。一阵狂风过后,花瓣纷纷扬扬地飘落,轻盈地打着旋儿,优雅地翻舞着,洒落在地。地上银白点点,如月亮洒下的银辉。
月亮做的花瓣随风舞蹈、悠然蹁跹、诗意朦胧,耳边飘过一首歌“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明媚鲜妍能几时”,落花如雪落在敏感、多愁善感的心里。由花落知悉时光匆匆、韶华易逝,了悟人生如水滴入时光的长河里,如朝露,如蜉蝣。
伤春、惜春而觉悟生命的无常、短暂,因其短暂,才怕“看他不重而贻虚生之羞”,才更珍惜每个有生之年,珍惜每个暮暮朝朝,珍惜每个一呼一吸之间!
阳光下、微风中,月亮做的梨花落在我的心里……
(摘自《春城晚报》,有删改)
读后一思
云南,阳春三月春来早,千树万树梨花开。走进梨园,便走进洁白如雪、银光闪闪的世界。风儿掠起一片片梨花,花瓣跳跃着、舞动着,飘飘洒洒。穿梭期间,我们感受到的是与彭荆风不一样的情怀。想一想,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怀?
考题链接
(2019年西藏自治区试卷)阅读从“半夜里,忽然醒来”到结尾,回答问题。
1.下列句子是什么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2.指出文章第33段属于记叙顺序中的哪一种,并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概括。
参考答案
知识把握
1.讲述一些人建造和照料小茅屋,为他人带来方便的故事。
2-4题答案见“美点赏读”。
读后一思
示例:《驿路梨花》表现的是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代代相传,而本文表现的是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赞美,也有对时间和生命的珍惜。
考題链接
1.景物(环境)描写;
作用:虚实映衬,香气四溢的梨花林与梨花姑娘相映生辉,为全文营造出一种景和人融合的意境;表达了对小茅屋主人助人为乐精神的赞美之情;照应题目,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2.插叙;交代了小茅屋的来历(意思接近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