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湘言
(一)
“都市圈”是城镇化走向高级形态的必然。世界上,公认的五大世界级都市圈包括纽约都市圈、伦敦都市圈、东京都市圈、巴黎都市圈和北美五大湖都市圈。这些都市圈要素集聚度高、国际交往能力强,汇聚了大量资源、财富、人才和先进生产力,是所在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枢纽和参与全球竞争的制高点。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已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就湖南而言,长株潭无疑是全省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就中部地区而言,长株潭也是长江中游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南省1984年正式提出建设长株潭经济区方案,1997年开始实施长株潭一体化发展战略,2007年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14年长株潭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18年长株潭三市首届联席会议召开,今年印发《长株潭一体化发展五年行动计划(2021-2025年)》……在长达三十多年的接续奋斗和不懈努力下,长株潭一体化的品牌效应、引擎效应、集聚效应不断凸显,三市一体、融城崛起的梦想正一步步成为现实。2020年,长株潭地区生产总值1.76万亿元,三市以全省14%的国土面积、22%的人口,创造了42%以上的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聚集了全省60%以上的创业平台、70%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80%以上的高校和科研机构、85%以上的科研成果,是湖南当之无愧的核心增长极和发展“火车头”。
作为全国都市圈的先行者,长株潭开启了“中国第一个区域经济一体化综合改革试验”,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作为“中部地区崛起核心增长极”来打造。今年发布的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首次提出“加快武汉、长株潭都市圈建设,打造全国重要增长极”,表明长株潭都市圈在全国区域发展版图中的地位更加重要了。尤其让人倍感振奋的是,去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时对长株潭一体化的发展成效予以充分肯定,并勉励湖南“继续抓下去,抓出更大成效”。湖南省委、省政府在此前建立长株潭一体化发展联席会议的基础上,省级层面成立了省委书记任组长的高规格领导小组,进一步加强领导、加大力度推进,这对深化长株潭一体化发展是有力保障和强大驱动力。
应该说,不论是从发展体量、战略机遇,还是从重视程度和推进机制来看,长株潭一体化发展均已站在新的更高历史起点上。
(二)
长株潭一体化,首先是规划理念和发展思路的一体化,规划科学给长株潭一体化带来了最大的效益。在国土空间规划、生产力布局等方面,是以城市群还是以单个城市来考量,格局和效果是大不一样的。从空间形态看,长株潭三市空间尺度与上海大都市圈、武汉大都市圈相当,具有同城化发展的先天地理优势,三市融城的终极目标是构建高度同城化的现代化大都市圈;从经济功能看,三市是“三个高地”的核心承载区,未来将成为中部地区集聚中心和辐射中心;从特色魅力看,三市因水而生、滨江而建,“山水洲城”风貌突出,城市文化底蕴深厚,是生态文明和湖湘文化的亮丽名片。格迪斯在《进化中的城市》中说,城市发展不能像墨迹、油渍那样蔓延,而要像花儿那样呈星状开放,在金色的光芒间交替着绿叶。诚哉斯言!长株潭一体化不是“1+1+1”的简单叠加,而是要实现一张蓝图管全域、三市融合筑一城。其中之关键,就在于瞄准同一个目标、奔着同一个方向、顺着同一条路径,加快三市规划融合发展和片区功能重组,真正实现规划同图、设施同网。
基础设施一体化是城市群发展的基础。从世界主要都市圈的发展历程来看,安全、快捷、高效的基础设施无一不为城市间高效、有序的产业分工体系提供了有力保障。比如,东京都市圈每一次城市规划都遵循“公共交通优先”原则,依靠世界最密集轨道交通网有效支撑了整个都市圈的发展。近年来,长株潭交通一体化成效显著。随着2017年长株潭城际铁路全线运营通车,2020年10月长株潭“三干”项目正式通车,三市之间的路网越来越密,“断头路”越来越少,“半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三市的人流联系日趋紧密,株洲、湘潭每日到长沙的通勤人口高达14万人。当然,三市之间交通离联网成环、“无缝换乘”、畅通微循环还有差距,三市间还需加快建设一批高速联接线和城际轨道交通,打通一批联接周边省份都市圈的高等级铁路通道,着力提升湘江航道通航能力。此外,必须下大力抓好数字基础设施和各类支撑平台建设,为未来智能社会发展夯实底座。
产业协作体系是城市群发展的重中之重。都市圈的产业选择既不能局限于单个城市的“一亩三分地”,也不能搞“贪大求全”,只有立足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明晰产业功能定位,引导产业合理集聚与分工,才能把城市群内部的比较优势和协同效应发挥出来,进而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作为全省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当前三市共同形成了专用设备、汽车制造、电子信息、电器机械等主导产业集群,长沙创新谷、株洲动力谷、湘潭智造谷等国家级园区茁壮成长。文创等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湘江、浏阳河、渌江等成为旅游、休闲等项目集聚的重要空间载体。要看到,现在三市间的产业布局虽然各有侧重、各具特色,但一些产业还存在同质化现象,企业之间的分工与协作以及协同创新机制还需进一步加强,推动产业布局从地区竞争性、排他性增长转向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是当务之急。产业协作的关键在于利益共享,长株潭三市各自也有一个产业转移利益分享机制以及跨市经济统计分成制度构建的问题。现在各个城市群和省会城市都在抢滩布局未来产业,长株潭在发挥智能制造优势的同时,同样应在布局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敢为人先,拿出大气魄、大手笔。
(三)
一体化不是一样化,而是要错位发展、差异竞争、良性互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差异化”做得越好,一体化就越协调、越有效。实事求是地说,各个城市的资源有限,什么都想发展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符合发展规律的。不妨以上海等都市圈为借鉴,按照以“研发在长,生产在外”“融资在长,投资在外”“头部在长,配套在外”的思路进行产业优化布局,由长沙主攻价值链高端,加快集聚优质生产要素,株洲、湘潭则配套实现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价值链有效衔接,这样才能真正实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协同发展,变“虹吸效应”为“驱动效应”,形成“百舸争流、百花竞放”的发展格局,产生远超“单打独斗”总和的经济效应。
一体化进程中,须处理好集聚与辐射的关系。向外看,长株潭周边南有粤港澳、北有京津冀、东有长三角、西有成渝双城经济圈,且都进入国家战略,临近的还有武汉都市圈;向内看,长沙一市已占据长株潭地区近60%的GDP,株洲、湘潭乃至周边衡阳、岳阳的各类资源要素向长沙集聚似乎难以避免。但也不必杞人忧天。规律表明,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之间会经历一个先集聚、后辐射的过程,到一定阶段后,集聚愈强则辐射愈远。湖南省会、三市核心的定位,决定了长沙必须在长株潭一体化乃至全省“一盘棋”中发挥更大作用、彰显更大作为。当前,长沙经济总量已迈入万亿俱乐部,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千亿大关,形成了7大千亿产业集群,省会城市首位度不断提升,有责任也有实力发挥更大辐射带动作用,以自身发展牵引三市间的分工、协作、融合,进而引领推动长株潭一体化发展和全省共同发展。
城市兴衰,关键在人。一体化成效究竟如何,人口和人才的流动会“用脚投票”。长沙连续13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近5年每年净流入人口超20万,2020年净增常住人口40多万,常住人口增速高于武汉和南昌;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长沙人口首次突破1000万,晋级为特大城市。同时,株洲、湘潭也以年均1万人至1.5万人的速度增长,位列中部地级市前列。这些无不表明,长株潭以低生活成本、高水平活力为特征的城市魅力指数在不断提升。但如何把长株潭的人口红利转化为人才红利、成本洼地转化为人才洼地仍值得深思:一是虽然人才数量增长较快,但区域人才总量仍显不足,高校毕业生本地就业率还偏低;二是如何实现三市间的人才供需平衡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三是长沙凭借低房价、好落户等成为全国最受人才青睐的城市之一,但是人才层次相较于北上广深依旧有不小差距,如何吸引更多全国乃至全球的高层次人才还有待发力。必须立足中部、放眼全國、面向全球,加强人才引进培养力度,推进更高水平人才开放和区域人才服务协同,建立长株潭高层次人才服务卡制度,实现三市创新平台共建、资源信息共享、高层次人才资格互认。同时,鼓励长沙依托自身优势,借助产业链扩展、服务输出、技术溢出、文化传播等方式将人才辐射到株洲、湘潭,促进区域人才一体化发展。
(四)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长株潭一体化,必将让三市人民生活更美好。
一体化发展的显著标志是让区域内的城乡居民享有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在这一点上长株潭三市的探索从未停止。三市公共交通领域实现互通,潇湘一卡通具备全省发售能力;株洲湘潭的孩子,在家门口的学校就能享受到来自长沙的优质教育资源;医疗资源共建共享,让更多的老百姓看名医挂专家号不再来回奔波;足不出户,三市居民就能在网上办理社保关系即时转移等服务……长株潭一体化发展的红利,让三市居民的“福利清单”越来越长。
当然,公共服务普惠共享没有止境,比如教育、医疗、住房、保险、养老等社会保障服务一体化仍需破题,城市群吸纳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后的公共医疗、社会保障、基础教育等制度和服务有待完善,人才引进和认定政策标准不同问题有待破解,等等。总的来说,还需在增强群众获得感上有更多突破,让三市群众在心理上真正有“一家人一家亲”的感觉。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从2013年至2021年,湖南连续实施三个湘江治理与保护“三年行动计划”,湘江干流省控断面水质连续多年达到Ⅱ类标准,湘潭竹埠港、株洲清水塘等老工业区旧貌换新颜;2012年、2019年先后两次编制绿心地区总体规划,并通过和修订《湖南省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保护条例》,形成的“一规划一条例”生态绿心保护模式走在全国前列。长株潭绿心是三市之间的“绿楔子”,是长株潭一体化区别于其他城市群建设的显著特色和一大亮点。528.3平方公里,如此巨大的生态绿心,放眼全球城市群都是屈指可数的。应当建设好长株潭绿心中央公园,创建国家级园艺博览园和花卉博览园,打造世界级品质的城市绿心和国际化城市会客厅,形成功能互补组团发展形态,带动城市群品质提升。必须统筹制定区域碳达峰目标和行动方案,完善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机制,强化生态环境协同执法,让三市人民享受到更蓝的天、更清的水、更新鲜的空气。除此之外,惠民生态产品也很重要,如森林公园、植物园、绿道网和森林步道的建设,不仅可串联起各类生态服务空间,还能为居民营造绿色、舒适、健康的生产生活环境。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繁荣,长株潭一体化也离不开文化的协同发展。回顾历史,秦设长沙郡,汉立长沙国,后长沙分离出湘潭,湘潭又析置出株洲。可见,在文化起源上三市本是同根同源,应将“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经世致用”的湖湘文化融入一体化建设中,以文化协同发展作为黏合剂,不断增强长株潭三市的内在凝聚力。长沙作为“老大哥”应该发挥在广电、出版、报业、演艺等方面的优势,带动株洲、湘潭配套产业发展。统筹三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也至关重要,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需要改革创新,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同时,要以长株潭为整体,加快文化“走出去”步伐,打造一批在全国乃至全球都叫得响的文旅品牌。
气正能聚力,风正好扬帆。扎实推进长株潭一体化发展,其时已至、其势已成。让我们共同携手、真抓实干,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充分发挥长株潭在实施“三高四新”战略、建设现代化新湖南中的核心引擎和辐射带动作用,让长株潭都市圈成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一颗璀璨明珠,为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打造全国重要增长极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