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安妮
2021年6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以下简称《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式实施,全面构建起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网络保护、政府保护、司法保护“六位一体”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新格局,为更好地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提供了法律依据,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家庭美满幸福提供了法治保障。《未成年人保护法》不仅在家庭保护、学校保护、政府保护三个章节的相关条款中,从公安交管部门修订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等角度对儿童安全出行作出直接规范,还将“安全教育,提高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写入其中。
据公安部统计,截至2021年3月,我国机动车保有量达3.78亿辆,其中汽车2.87亿辆;机动车驾驶人4.63亿人,其中汽车驾驶人4.25亿人。显然,作为高速公路通车里程、汽车增速、机动车驾驶人数均居世界第一的国家,道路交通事故已经成为我国青少年儿童群体意外伤害的主要原因之一。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亦是未来交通主要群体,加强新时代少年儿童交通安全教育、不断提升少年儿童的交通安全意识,减少或避免交通事故对少年儿童的伤害,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不仅直接关系到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更关乎到千万家庭的幸福安宁。本文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维度浅析如何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儿童的交通安全意识。
家庭是培养青少年儿童正确交通安全观的第一环境
关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要加强新时代青少年儿童交通安全意识,就要发挥好家长的作用和家庭教育的作用。
言传身教 为孩子做最有说服力的现身表率
作为培养未成年人文明交通素养的第一环境,家庭的氛围、父母的行为习惯及处事方法都会直接地影响孩子的成长,家长亦是为少年儿童树立正确交通安全观念的首位老师。无论是父母,还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都要充分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进行交通安全的重要性,给孩子做遵守交通规则的示范者。比如,了解各种交通信号标志和交通安全常识;时常告诫孩子不能在街道和马路上追逐嬉戏;不能在有机动车停靠的附近和停车场内玩耍,以避免汽车突然启动而造成伤害。在实际生活中,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正确引导孩子在外行走、骑车和乘车等。一些家长在对孩子交通安全教育时仅停留在“注意安全”上,更有一些家长不仅不能做到言传身教和表率作用,在参与交通的过程中,还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从而给孩子树立了坏的榜样。而这也会直接导致孩子漠视其他途径的交通安全引导,比如,会对老师强调的交通安全不以为然,也许会在过马路时凭侥幸心理闯红灯,等等。
亲子共读 引导孩子将交通安全认知内化于心
曾有小学在学生中进行关于安全方面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很多小学生的安全意识淡薄、安全知识匮乏。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是一种社会性的成长,除了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感受家人、同学和其他有交往人的爱、友善、正义、责任等正能量,阅读则是他们汲取精神营养的重要渠道之一。阅读的方式可以是独立阅读,也可以是亲子共读,后者伴有家长的主导,会在正确的安全认知方面给予孩子更准确的引导。而从那些传统说教少、故事性强、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的各类安全主题绘本、故事书中,孩子们可以收获交通知识、进一步了解违反交通规则带来的无法弥补的可怕后果,从而更加珍惜生命。比如,著名童话作家郑渊洁曾写过一本安全自救题材的书——《皮皮鲁送你100条命》,在书中,他通过讲述100种危险情况的故事,告诫孩子与家长要如何防患于未然以及遇到危险时该如何处置。该书扉页写有“让孩子拥有安全常识,平安一生”这句话,开篇“第一条命”就是在讲“如何警惕汽車”,也就是如何提高交通安全意识。儿童文学家保冬妮曾著写《幸运的米拉安全教育绘本》,全系列共40本,其中10本讲到户外安全,她在故事中多次提到交通安全。
学校是提升培养青少年儿童交通安全意识专业性和有效性的重要场所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少年儿童的教育工作。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德智体美劳,德育是首要一环。《道路交通安全法》中提到,“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纳入法制教育的内容”。因此,正确的交通安全意识和文明交通素质亦是推进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特别是进入汽车社会发展进程中青少年儿童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重视交通安全教育 增设相关课程
根据相关研究,实施道路交通安全教育需要足够的时间,参考日本、芬兰等有着较成功的交通安全教育经验的国家,其最少时间为每年持续教育不少于10小时。因此,我们的教育部门可以增加校内关于交通安全课程的学时,学校可以每月至少开设一节与道路交通安全主题相关的课程,将其设置在道德与法治课的课堂上;教育部门也可以编制相关交通安全教材,增强学龄前儿童和中小学在校学生学习交通安全知识的针对性和系统性。
开展生命教育 引导青少年儿童热爱与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道德与法治课是学校开展德育与法治教育的重要学科,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时,教师应在教学中合理渗透生命教育。通过开展“生命教育”,帮助和引导孩子们从内心深处认识到生命的弥足珍贵,从而构建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创新课堂形式 拓展提高少年儿童交通安全意识的途径
现代教育理论指出,学生的思想品德是接受外部影响并经过主体内化过程后才形成。关于交通安全意识的培养,强调体验性的学习将会事半功倍。比如,在新学期开学和寒暑假前,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科学安全出行”活动,走出校园,进行实景教学。通过亲身体验,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真实感受,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培育良好道德。
密切家校联系 合力加强少年儿童交通安全意识
根据某地小学的相关统计,在校学生中有50%以上的孩子将家人教育和学校教育作为接受交通安全教育的主要途径。可见,通过提升家长和老师的交通安全意识,可以积极正面地影响孩子的观念与意识。同样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亦要保持相对的一致性,相互配合,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等方式,齐抓共管,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提升青少年儿童的交通安全意识。
联动公安交管部门 建立交通安全教育长效机制
教育部门可以联合公安交管部门,推动幼儿园和中小学建立交通安全教育的长效机制。比如,建立校园交通安全教育师资队伍,由相关老师或民警担任交通安全教育辅导员,定期为学生讲授交通安全常识;在公安机关的指导下,建立校园交通安全文化阵地,集观影、观展、互动和体验于一体,打造一个让孩子们可以身临其境感受交通法治文化的环境。
社会是青少年儿童文明交通素养形成的重要外部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少年强则国强。各级党委和政府、全社会都要关心关爱少年儿童,为少年儿童茁壮成长创造有利条件。
从教育学角度来说,与学校、家庭相对应的社会维度,主要是指国家和政府主导下的社会组织、社会行为和社会风气。加强青少年儿童交通安全教育、不断提升青少年儿童的交通安全意识,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是家庭和学校的责任,也需要多部门协调联动和整个社会的支持,不仅应是公安交通安全管理领域重视的问题,也应该是国家层面规划下的全民教育。作为重要的外部环境,社会力量亦是维护交通安全最持久的力量。只有全方位提升交通参与者文明素养,引导文明出行,营造文明交通环境,才能真的实现提高青少年儿童交通安全意识,继而推动全社会交通文明程度大幅提升,助力交通强国战略的实现。
积极宣传 营造全社会关注青少年儿童交通安全的浓厚氛围
近年来,从“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每年3月最后一周的星期一)”到“全国交通安全日(每年12月2日)”,全国各地积极组织开展交通安全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为提高全社会交通安全意识、增强交通参与者的文明素养、改善交通安全环境、降低交通安全事故发生率、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于润物细无声中发挥了培基固本作用。为持续提升宣传的有效性,相关部门不断创新宣传形式。比如,社区不仅可以专设交通安全宣传栏、橱窗、灯箱、电子屏,悬挂标语、横幅,还以新媒体的方式图文并茂展示交通安全知识,组织建设“小小交通安全宣教员”队伍;发动社区儿童创作交通安全主题的美术作品,并联合派出所或公安交管部门编印发放印有孩子自己绘画作品的《社区交通安全知识手册》,提高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和传播力度。
科技赋能 在体验中收获自警与自律
伴随科技赋能,交通安全主题的教育形式可以呈现更多具有科技含量新形式新特点。比如,为进一步有效地传递交通安全意识,增强青少年儿童的自警与自律,地方政府可以联合公安交管部门设立“未成年人道路交通安全体验中心”,其中除了静态展览,还可以设置体验区,通过VR技术,以闯红灯、马路上追逐打闹、乘坐私家车不安装儿童约束系统等事故场景及不规范交通行为,模拟构建真实的交通现场,让交通安全知识具象化,全方位调动进行体验的青少年儿童的视觉、感觉、触觉,把交通安全事故的危害性深深刻印在进行体验的青少年儿童脑海中。
名人效应 助力安全乘车理念深入人心
为扩大市场影响力,很多汽车企业会定期为车主和潜在客户举办线下活动,主题丰富多样。以此为契机,汽车企业可以充分发挥品牌影响力,举办道路交通安全方面的论坛、权威发布或公益倡议等活动,邀请广受青少年和家长欢迎的名人参加活动,并担任宣讲道路交通安全或安全乘车等主题的主持人或发言嘉宾,现场为青少年儿童及家长讲解安全出行常识,以互动形式将道路交通安全知识传递给孩子们。通过明星效應,让安全乘车的相关理念深入人心,也进一步倡导全社会关注道路交通安全。
学校、家庭、社会是青少年儿童成长的主要环境,从系统思维的角度看,建立家庭、学校和社会三维联动的青少年儿童道路交通安全教育长效运行机制,对持续提升青少年儿童的交通安全意识具有积极作用。愿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青少年儿童能够茁壮成长,健康、安全地沿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道路奋力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