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马嵬事变中杨贵妃的行动差异

2021-08-27 14:02王翰琳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唐明皇杨贵妃

摘 要:馬嵬事变,贵妃之死,唐王朝自此一蹶不振。对此,历朝历代众说纷纭,《梧桐雨》与《长生殿》皆为书写其故事之本,两剧分别刻画了性格迥异的杨贵妃形象,由处于激烈冲突下的人物行动,便可发觉两剧之差异,而致使原因大致包含以时代因素和文学载体为主的外部原因,与以主题思想侧重和女性社会地位为主的内部原因两个方面。

关键词:杨贵妃 唐明皇 洪昇 白朴

李隆基和杨玉环的姻缘往事,于民间广为流传,以此作为创作题材的戏曲剧目不在少数,白朴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以下简称《梧桐雨》)和洪升的《长生殿》,皆能称之为李杨故事的经典代表作。两剧讲述了同一段帝妃故事,唐明皇与杨玉环特定的身份与身处环境,必然决定了人物关系的特殊性,李杨爱情之中所掺杂的政治因素,直接导致了他们悲剧性的命运结果,不仅使这段爱情关系最终走向破裂,更使国家陷入了危难的境地之中。马嵬事变是历史的转折点,也是李杨爱情的转折点,即使两剧中杨贵妃死亡的结局是相同的,但是在曲折的情节中所展现出来的人物行动,却存在着细节上的迥异,由戏剧动作可探析人物的性格特色,继而探寻导致两剧差异的原因。

一、 行动差异的体现

杨贵妃在完整的马嵬事变中所呈现出的状态是截然不同的,不同剧本与贵妃形象的呈现也存在着差异性,依据《梧桐雨》与《长生殿》中杨贵妃的行动举止分析,差异大致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兵变后的反应,二是对于生与死的抉择,三是临死前的反应。

首先表现在杨贵妃得知兵变与赐死之事时的第一反应,《梧桐雨》中的杨贵妃选择假意换取唐明皇的庇护,《长生殿》中的杨贵妃则在镇定后认命请罪。《梧桐雨》第三折,众军杀杨国忠,高力士力劝赐死贵妃,杨贵妃言道:“妾死不足惜,但主上之恩,不曾报得,数年恩爱,教妾怎生割舍?”a杨贵妃向唐明皇表达难舍的情意,处心积虑地唤起皇帝的同情心,希图得到一时庇护;《长生殿》第二十五出《埋玉》之中,众军喧嚷,陈元礼告知杨国忠之死的消息,“旦作背掩泪介 ”b,舞台提示中亦显现出杨贵妃的伤心之态,得知众军的请求,“旦牵生衣哭介 ”c。紧接着杨贵妃便哭着接受了赐死的安排,内心甚至笃信这些灾难皆为前世注定,薄命之人自当受到命运的惩罚,不仅将灾祸的责任揽下,还劝说唐明皇将己弃之。

其次是两位杨贵妃对于生与死的抉择是截然不同的,事态已然焦灼,杨贵妃卑微祈求唐明皇的帮助呈现于《梧桐雨》之中,而《长生殿》中的杨贵妃却甘愿主动请死。《梧桐雨》中陈玄礼两番提出“愿陛下早割恩正法”的意图,唐明皇被迫当即做出选择,贵妃自知已无力回天,便哀求道:“陛下,怎生救妾身一救?”d贪生怕死之态表露无遗;“内又喊介”的舞台提示于《长生殿》第二次出现,唐明皇亦陷入两难境地,而杨贵妃首先惦念的是皇帝的安危,所以她请求下旨,“(旦跪介)臣妾受皇上深恩,杀身难报。今事势危急,望赐自尽,以定军心。陛下得安稳至蜀,妾虽死犹生…… ”e以自尽而换取天下太平与龙体康健。对比危难之时唐明皇的难舍,杨贵妃则表现出理智的一面:“陛下虽则恩深,但事已至此,无路求生。若再留恋,倘玉石俱焚,益增妾罪。望陛下舍妾之身,以保宗社。”f相较于《梧桐雨》,洪昇笔下的杨贵妃则是一位舍生取义的女英雄,她的求死看似简单,实则正彰显出杨贵妃这一女性形象的伟大之处。

最后到了马嵬驿兵变的焦点,也是全剧的核心高潮部分,贵妃之死。两剧中的贵妃在临死前的行动是迥异的,《梧桐雨》中的杨贵妃仅有埋怨,而《长生殿》中杨贵妃却为从容赴死。“(旦回望科)陛下好下的也!”g《梧桐雨》中杨贵妃的话语中充满了对皇帝的责备,与被迫接受死亡的无奈之情;《长生殿》中杨贵妃先是礼拜佛堂,而后两番嘱托高力士,先叮咛要顾皇帝周全:“高力士,圣上春秋已高,我死之后,只有你是旧人,能体圣意,须索小心奉侍。再为我转奏圣上,今后休要念我了 。”h再有第二番嘱托,则托高力士将定情信物金钗钿盒作为她的陪葬品,最后陈元礼领众军用上前,她唯有遗憾武将们的无能:“你兵威不向逆寇加,逼奴自杀。”i两剧中杨贵妃对于死亡的抉择与行动,一个是被迫,一个却是自愿,难堪地死去无法得到观众的同情和怜悯,而为保帝王,身愿赴死的壮烈行动,却显示出了大无畏的牺牲精神。

二、 行动差异的原因

《长生殿》与《梧桐雨》两剧中,导致杨贵妃对于死亡与命运的抉择不同的原因,大概能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涉及时代变迁与文学体裁的外部原因,其二是包括主题侧重与女性地位在内的内部原因。

时代变迁与社会思潮的变化,密切影响着文人的创作。白朴身处金朝亡国和元王朝统治的阶段,将亲身经历和社会现实与“安史之乱”这段故事联结起来加以创作,在剧本中刻画了“因歌舞而坏江山”的一代昏君,更是将抨击的矛头指向面对元代外族入侵,束手无策的“文武两班”,寄托了白朴的情志与故国之思。第二折渔阳叛乱,玄宗仍在御园与杨贵妃纵情声色,李林甫前来报告安禄山反叛之事,他甚至责怪臣下扫了他的雅兴,面对无人出战的局面,亦满是怨言:“你文武两班,空列些乌靴象简,金紫罗襕,内中没个英雄汉,扫荡尘寰。 ”j指出统治集团的腐败,造成了异族侵略这一事实。洪昇乃是清初之人,顾炎武、黄宗羲等人,对于封建制度、礼教和思想都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从而引发诸多文人思想上的转变,他们逐渐追求个性自由,洪昇便是受其影响的文人之一。《长生殿》中唐明皇面对众军相逼,不妥协的性格,与杨贵妃对于爱情,所追求的平等与专一,皆为时代思想进步的体现。

《梧桐雨》是元杂剧,而《长生殿》则为清传奇,两剧在文学体裁上的差异,亦间接导致了贵妃于危难之际行动上的差异。作为元杂剧,《梧桐雨》具有相对完整和严谨的格式体制,四折一楔子,采用北曲联套之形式,每折一套曲,以唐明皇为主唱,杨贵妃则没有唱词,作者便顺理成章地将其塑造成了头脑简单的宫廷尤物,只能从对白中揣摩其心理,形象略显单薄;而《长生殿》则具有更多叙述方面的长处,并非一人主唱,形式上也更加自由,洪昇通过语言、行动和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贵妃形象,饱满而富有人物色彩。

除去外部因素的影响,剧作家对于作品主题的构思是相当重要的环节,不同的思想主题侧重必然导致了主人公的行动差异。白朴创作的乃是一出政治剧,而洪昇所作却是一部历史言情剧。《梧桐雨》将爱情纠葛贯穿于政治悲剧之中,“楔子”首先讲述的不是李杨故事,而是政治问题。白朴对于李杨爱情呈批判态度,这一点在唐明皇态度中便有所体现,当他权衡了江山王业与个人生死的利弊,而后便选择了背信弃义。杨贵妃与安禄山之间的私通暧昧,七夕乞巧时的虚情假意,皆使观者感其爱情关系的虚伪,白朴想借这场爱情悲剧来谴责当朝统治集团的淫逸乱政,总结历史兴亡与成败之教训,以示惩戒的创作意图。洪昇于《例言》中表达“念情之所钟,在帝王家罕有……专写钗盒情缘 ”k,此“专”便足以推断出,《长生殿》是以李杨“钗盒情缘”为核心,“垂戒来世”为辅的爱情故事。相较于《梧桐雨》中作为政治化身的唐明皇,《长生殿》中的唐明皇自始至终都未曾改变过心意,苦守生死与共的誓言,危难关头亦不肯松口,感叹“堂堂天子贵,不如莫愁家 ”l,是一个重情重义的皇帝形象。另外《长生殿》中并未描绘杨贵妃与他人的私情,未提及曾为寿王妃的前史,为两人坚贞的爱情做足了铺垫。

杨贵妃作为女性主人公角色,剧作家在塑造人物时必然流露出社会中女性的真实处境与地位,与潜意识中对女性社会地位的看法与态度,从而表现在笔下的女性人物形象与行动的刻画之中。白朴遵从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洪昇主张女性是独立而完整的个体,《梧桐雨》中杨贵妃背叛爱情,是蛊惑君王的红颜祸水,她自私自利,全然不顾国家与君王的安危,临死前苦苦地央求,更印证了当时男尊女卑的社会风俗,女人是男性的附属品,无法主宰自身的命运;而《长生殿》中的杨贵妃,具有勇敢与忠贞等美好的精神品质,她追求平等而忠诚的爱情,第十八出《夜怨》中当得知唐明皇宿于翠华西阁,她怨恨道:“把从前密意,旧日恩眷,都付与泪花儿弹向天……可知道身虽在这边,心终系别院 。”m第二十二出《密誓》七夕乞巧之日,叹息道:“妾蒙陛下宠眷,六宫无比。只怕日久恩疏,不免白头之叹!”n刻画了杨贵妃真实的个人情绪,将她敢爱敢恨的个性凸显出来,危难之际亦能将生死置之度外,气魄丝毫不输朝堂上的官员,于生死离别之际,尚且能保留理智且逻辑清晰的头脑,深明大义的女性形象深入人心。

三、结语

历史无法更改,杨贵妃注定要在马嵬坡殒命,而《梧桐雨》和《长生殿》两剧中的杨贵妃,面对马嵬事变的行动,乃至对于生或死的抉择存在着主动与被动的差异。由金入元的白朴将时代给予他的伤痛,融进了剧作的情节与人物当中,思想的进步带给洪昇塑造杨贵妃人物的影响;元杂剧严谨受限的格式与创作清传奇自由的形式;剧作主题亦有政治与言情之分;白朴遵从男尊女卑封建礼教,洪昇则大力倡导独立自由的思想,诸多因素皆为導致杨贵妃死亡前的行动差异之原因。

adgj姜丽华整理:《元人杂剧选》,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50页 ,第50页 ,第50页,第47页。

bcefhiklmn洪昇:《长生殿》,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第76页,第77页,第77页,第78页,第78页,第79页,第1页,第77页,第54页,第69页。

作 者: 王翰琳,广西艺术学院影视与传媒学院戏剧影视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戏剧戏曲理论与批评。

编 辑: 赵红玉 E-mail: zhaohongyu69@126.com

猜你喜欢
唐明皇杨贵妃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下元杂剧《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唐明皇这一人物形象的再阐释
张九龄智谏唐明皇
杨贵妃和安禄山儿女私情之谜
杨贵妃死亡之谜
杨贵妃死亡之谜
月夜偷曲
唐明皇杨贵妃本事诗探研
月夜偷曲
盛唐年间的“连榻”与“卷帘”
月夜偷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