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度搜集数据的盛宴结束,“智能车主”将不再是“透明人”

2021-08-26 19:17辛省志
南方周末 2021-08-26
关键词:数据处理车主个人信息

辛省志

日前,国家网信办、发改委、工信部、公安部、交通运输部联合出台了《汽车数据安全管理若干规定(试行)》。这是国内第一部专门针对汽车数据处理的规定,对汽车行业的发展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汽车“智能化”已经成为汽车行业发展的方向。汽车不再只是一个提供代步、运输功能的机械设备,还能通过各种传感器和车载电脑收集信息、处理信息,成为信息处理设备。最简单的信息收集,比如行车记录仪拍摄并保存行车过程中的外部画面,几乎已经成为所有新车的标准配置。更复杂的信息收集和处理,则包括导航设备收集车辆的位置信息和行驶轨迹,辅助驾驶功能收集并分析道路状况辅助司机驾驶,汽车行驶时的刹车系统、动力系统等设备的运行情况也以数字化的形式被保存并可以用于分析,还有的汽车通过车内的摄像头收集驾驶人的音视频资料,可以判断驾驶者是否车主,是否疲劳驾驶、酒后驾驶,等等。多数“智能汽车”还会通过移动数据网络向车外服务器端传输车辆采集到的数据。

“智能汽车”收集和处理的数据是海量的,一辆“智能网联汽车”每天收集的数据达到10TB量级。《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1)》显示,2020年中国就销售“智能网联汽车”303.2万辆,同比增长107%。这些数量庞大的数据,有些涉及个人隐私等敏感信息,有些则与车辆交通安全具有直接关系。因为汽车数据问题引发的纠纷也不时出现。凡此种种,都表明对汽车数据处理进行规范已迫在眉睫。

对消费者来说,汽车相关的数据中对个人信息、敏感个人信息的保护是首要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已经于2021年8月20日由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将自11月1日起施行。这次五部门联合出台的规定,与个人信息保护法相衔接,又针对汽车的使用场景作出了具体的规定。比如,汽车数据处理者处理个人信息,应该以显著方式告知被收集者;对于确有必要收集但无法征得个人同意的(比如采集车外路面的其他车辆、行人的信息),应该进行匿名化处理;除非为了行车安全的目的且具有充分的必要性,才可以收集指纹、声纹、人脸、心律等生物识别特征信息;等等。这些规定,都有助于保护相关的个人信息。

汽车数据处理都必须遵循严格的规范,这将对汽车行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比如,规定明确提出了车内处理原则(尽管这一原则只是倡导性而非强制性的),即除非确有必要,一般情况下汽车数据的处理在车内进行,不向车外提供。这就要求车内处理系统有足够的算力来处理海量的信息,对汽车系统的“大脑”提出了更高要求。还有,收集包括车辆行踪轨迹等在内的敏感个人信息,要取得个人的单独同意,相关标准还要求车辆位置、轨迹信息在车内、车外平台上保存时间均不得超过7天,这对汽车导航系统提供商来说,需要作出重大的改变。有些基于车主驾驶习惯等大数据处理的商业模式也面临着挑战。

在规定征求意见稿中,曾将“高于国家公开发布地图精度的测绘数据”纳入“重要数据”的范畴进行规制,但正式发布的规定中删除了测绘数据相关的内容。高精度测绘数据的采集和处理对于自动驾驶功能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汽车采集处理测绘数据不进行限制,可以促进厂家对自动驾驶功能的研究和开发。

规定没有涉及汽车自身系统相关数据的处理问题。但是现实中,车辆制动、动力系统的状态以及车辆速度等数据,对于车辆安全行驶来说也非常重要。尤其当发生事故时,这些数据对于判断事故责任可能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对事故发生前后的车辆数据进行分析,对进一步提高汽车的安全性能也具有重要的价值。对这些数据的处理也有必要作出规定。尤其是当车辆发生异常状况时,应该防止汽车厂商篡改、删除相关数据,应车主要求厂商应该及时提供相关数据,以辨明异常状况的相关责任。

猜你喜欢
数据处理车主个人信息
电容式传感系统数据处理电路的设计
保护死者个人信息 维权要不留死角
基于ARCGIS 的三种数据处理方法的效率对比研究
敏感个人信息保护: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的重要内容
嘀嗒出行与蔚来达成合作鼓励车主成为顺风车司机
浅论非法使用个人信息的刑法规制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高层建筑沉降监测数据处理中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的应用研究
高层建筑沉降监测数据处理中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的应用研究
视频大数据处理的设计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