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理主题教学实施的“五化”

2021-08-26 21:52任明冈王文生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桑蚕五化广西

任明冈 王文生

摘   要

新課程改革下区域地理教学如何营造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区域地理主题教学把相关联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系统完整的内容体系,能够提升区域地理课堂教学效果,并能有效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在具体教学中,区域地理主题教学实施可遵循“五化”的原则,即课程主题化、主题情境化、情境内容化、内容问题化和知识、能力迁移化。

关键词

区域地理  主题教学   地理核心素养

区域地理主题教学强调教学要确定主题,围绕主题创设情境,教学内容涵盖课标若干条内容要求或教科书若干章节,鼓励学生发现或提出问题并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分析问题。区域地理主题教学以点带线、以线促面,能够很好地串联起区域地理知识体系,同时调动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热情。区域地理主题教学的主题内容是在现有课程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与主题相对应的内容,具有综合性及探究性的特点。区域地理主题教学高度情境化,以活动为中心,要求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并主动获取知识。区域地理主题教学从主题的选择、目标的设定、情境的创设、问题的设计、课堂的实施等都体现了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角,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自主探索、互相讨论以实现对知识的需求。因此,区域地理主题教学模式是新形势下落实立德树人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抓手。

一、课程主题化

区域主题是区域地理主题教学的核心,区域主题的选择要服务于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首先,区域主题教学要结合学情依据课程标准内容要求的表层描述与核心素养要素深层逻辑联系的要求,从宏观角度把握课程本质属性并进行区域地理主题的确定。其次,区域主题教学中主题的确定、内容的整合、教学的组织要从教材出发,最后回归教材。地理主题的选择必须完成课标中的地理课程要求,且地理教材知识的逻辑结构可以指导区域地理主题选择。

如人教版必修3内容编写是按主题编写:区域生态问题、区域资源开发问题、区域经济发展问题、区域联系问题。选择的区域具有典型性,可依据教材编写好的单元主题直接使用。但有时单元主题知识量大,不适合具体教学情境,此时可以根据课堂实际教学内容设置一系列小的主题,依据知识点进行内容整合或单元内各小节内容整合,从而确定区域地理主题,如在教授产业转移规律知识时创设“腾笼换鸟为哪般”的主题。

除了依据地理课程标准或区域地理教材选择主题外,还可以依据《中学地理教学参考》《地理教育》《地理教学》《中国国家地理》《地理学报》等专业地理杂志相关研究成果、热点新闻、专题报告、网络资源、生活实践、乡土地理中获得灵感,提炼主题。

如在教授人教版必修3《区域农业发展》后,为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区域农业发展,结合2019年第7期《中国国家地理》有篇“今日中国最重要的桑蚕基地,不在江南在广西”的文章中提到“世界蚕业看中国,中国蚕业看广西”,此外,文章还提出问题:“曾经,我国桑蚕业最发达的地方是江南的江、浙两省,现在广西为什么能后来居上?”带着这样的疑问,让学生阅读整篇文章并在网上搜索相关的内容,依据《区域农业发展》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并结合学生已有农业区位知识以及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等知识储备,创设主题“家有三亩桑 脱贫致富奔小康——以广西桑蚕业发展为例”,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桑蚕业对广西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同时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这里“课标”所说的农业,是广义的农业,不单单指种植业。

总之,主题的选择要能承载区域地理知识和原理,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以及生活经验等实际,主题要具有概括性和包容性,能够升华主题核心思想,挖掘课程知识背后的思维、能力和情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触动学生探究欲望。

二、主题情境化

区域地理教学中,创设的情境务必真实,要能够蕴含特定区域内的地理问题,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密切相关,要起到整合区域零散知识的作用,能够加强学生与社会的紧密联系,要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学生已有的社会经验,符合学生日常思维习惯,增强学生对生活、环境与社会的责任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必备品格,具有导向性。情境的创设要能激发学生学习激情和热情,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主题式课堂教学中去,能使知识点具有连贯性且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学生通过对主题情境的学习,能够将情境与其生活感性认识产生联系,体会生活中的地理,从而激发探究的欲望。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广西桑蚕业的发展,以及目前广西为什么能够成为中国桑蚕第一大产区并给当地脱贫致富带来一系列变化,结合《中国国家地理》中的资源以及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创设如下情境。

蚕是一种非常娇嫩且对环境很敏感的生物,曾经是我国桑蚕业起源地的江、浙两省蚕茧的生产目前已经让步于广西,独特的气候优势让喀斯特地貌面积占省域面积三分之一的众多石质荒山变为“桑田”,在广西“家有三亩桑,脱贫致富奔小康”已经深入人心,2018年广西几乎每个市县都有一两家缫丝厂。近年来,广西很多地市为防止剪下的桑枝腐烂污染环境,把废桑枝加工成桑枝食用菌棒培养蘑菇,废菌棒通过粉碎堆沤后回田做肥料,逐步形成“桑蚕—缫丝—食用菌”产业链,并给出广西经纬网轮廓图(见图1)。

三、情境内容化

内容的选择要结合课标对课程内容的具体要求、标准指示或实施建议,不拘泥于教材,对课本内容进行拓展,还要依据主题和情境素材与要探究解决的地理问题相结合。选择的内容要具备多样化、开放性、实践性等特点,通过各种数据、表格、地理景观图、框架等形式呈现,对内容优化、重组、渗透、整合,高度结构化并分解成若干子内容,内容的确定要能够体现学生在学习情境中的参与性和思考力,要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

课标强调在分析区域农业生产条件、问题(现状)的基础上,再去了解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区域地理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特点,包括区域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广西桑蚕业的生产与发展,与该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如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密切相关;课标中的农业生产条件不需要面面俱到,主要确定主导因素,既要探寻广西发展桑蚕业的优势条件,又要认识不利条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指导与帮助,让学生通过判断地理成因了解广西桑蚕业发展的现状;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只能在广西桑蚕业生产条件和现状的基础上,寻求桑蚕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教学内容紧扣人地关系,突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论题,通过诊释地理现象,进而给出地理策略。确定的教学内容:一是广西桑蚕种植条件包括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生产技术和科技水平;二是探讨广西发展桑蚕业的优势条件,又要认识不利条件;三是寻求桑蚕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或途径。

总之,由于情境材料包含很多知识点且可能分散在不同章节中,特别是区域地理涵盖的知识点复杂,地理要素多,使得知识点看起来缺乏一个必要的有机联系,教学时依据教学目标以某知识要素为切入点组织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把地理概念、空间、时间、特征、规律与原理等知识点有效整合,将学科零散的知识串联起来,构建能广泛迁移的、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使得复习变得条理清晰。通过“主题”选择情境,围绕情境整合教学内容,内容要能够与“主题”发生作用且具有探究性,引导学生以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运用各种原理,多角度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促使学生更为深入透彻地理解主题。学生从多重的角度和多维的层面接触内容、理解内容,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使教学内容具有创造性。

四、内容问题化

为能吸引学生深度思考,区域地理主题教学要以学生已有认知为基础,以“问题+任务”的形式设计问题链,即描述现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说明问题产生的影响—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问题的设置要有梯度性,体现思维水平的差异;问题的表述要简洁清晰、指向明确,围绕主题和情境与问题链条,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概括、归纳、演绎等综合思维方式探索区域地理过程,解决区域地理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深入理解区域地理主题要求并相互交流,以科学研究的方式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并积极展示结果,教师适当评价。在探究完成后,师生可以围绕区域地理主题内容,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思维建构,将知识要点、思维过程以图形的方式加以呈现,实现区域地理知识思维可视化,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

本课中师生共同商讨制定了基于所创设情境的探究问题:

①相对于江、浙两省,说明广西有利于桑树种植的气候条件。

②随着国家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江、浙两省桑蚕产业的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相比江、浙两省,分析广西桑蚕业受市场经济体制影响小的原因。

③解釋为什么广西几乎每个市、县城都有一两家桑蚕缫丝加工厂的原因。

④分析广西很多地市发展“桑蚕—缫丝—食用菌”产业链对当地的积极意义。

⑤请为广西依靠桑蚕业的发展实现脱贫致富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首先,通过“小切口,深挖掘”的问题链,引导学生利用广西轮廓图明确其相对于江、浙两省的地理位置特征。其次,通过区域位置差异的比较,找出广西有别于江、浙两省的气候特征:气候更加温暖湿润,也更加风调雨顺;同受国家市场经济的影响,相比江、浙两省悠久的农耕文明与中国乡镇工业化大碰撞的结果,广西在国家政策以及地理位置的双重影响下,桑蚕业在与新兴工业、服务业的竞争中占优势,加之广西优越的气候条件、充足的土地、劳动力成本较低、环境污染小以及广西也较为悠久,因此广西是国家东桑西移政策主要的受惠地,为此广西几乎每个市、县城都有一两家桑蚕缫丝加工厂;广西在桑蚕业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大量桑枝腐烂污染环境又滋生害虫的现象,面临桑蚕业发展出现的问题,广西实施了“桑蚕—缫丝—食用菌”产业链,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就业,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改善了生态环境;为使广西桑蚕业能够更好、更长久地发展,引导学生预测“区域发展”。最后,引导学生结合问题链的思维过程构建区域农业发展知识思维导图(见图2),教会学生采用正确的方法或工具认识区域地理:描述区域地理位置、分析区域地理特征、比较区域差异与区际联系、解决区域发展存在(面临)的问题、评价和预测区域发展。

五、知识、能力迁移化

区域地理主题教学实践后要检验学生是否掌握区域地理相关主题内容,是否掌握区域地理学习的思维方法,还需要将建构的一般性思维导图迁移应用到新的区域地理主题情境中,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迁移应用。

例如利用2018年第10期《中国国家地理》中《攀枝花,干热河谷中的热带水果王国》一文为背景进行迁移应用。攀枝花作为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近年来随着资源的开采与利用,资源逐渐枯竭,随着国家对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力度的加大,城市经济发展转型迫在眉睫,从钢铁之城到热带水果王国,攀枝花正在完成颠覆性的变迁。

主题创设:水果王国攀枝花。

教学内容:一是探讨攀枝花水果生产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二是探寻攀枝花水果生产的优势条件;三是寻求攀枝花水果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情境创设:几乎全境位于金沙江河谷的川西南小城攀枝花市,市域最高海拔近4200米,最低海拔940米左右,全年无冬,常年平均气温19~21℃,年总降雨量820~1100毫米之间,雨季为6~9月,占全年总降水量的76.9%~92.3%,年日照时数2300~2700小时,无霜期超过300天以上。水果在这里一年四季都有产出,不仅品种丰富,果实的品质也非常好,已经成为横断山区一个颇具盛名的水果王国。攀枝花所在位置以及周边地形(如图3所示)。

创设问题链:(1)指出相对于海南、广西南部地区,攀枝花市年平均气温特点并说明原因。

(2)攀枝花市一年四季都有不同品种水果产出且品质好,请分析其原因。

(3)请你为攀枝花市水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攀枝花地处西南内陆低纬度亚热带地区,几乎全境位于金沙江干热河谷,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冬季受北方山地的阻挡,较少受到冷空气的影响,夏季攀枝花所在河谷处于夏季风的背风坡,焚风效应明显,气候独特;攀枝花市所在区域山高谷深、盆地交错分布,垂直差异显著,尽管位于亚热带,以热带为基带的立体气候、充足的光热、广阔的土地资源,为水果的生长提供了优良条件;为更好地发展水果种植,可以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课后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构建,验证区域农业发展思维导图(见图3)的正确性。

总之,区域地理主题教学注重教学内容的生活化,选择典型区域真实的素材,把教学内容融合到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区域地理主题教学打破了原有知识界限与模块壁垒,围绕具体区域地理主题将各种自然以及人文地理要素串联起来,在理解各地理事物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最终解决该区域某一个实际的地理问题。区域地理主题教学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区域地理问题,教学内容重点突出,教学主线清晰,过程完整,能够培养学生的知识总结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满足当下学生的学习需求,可促使学生把掌握的区域地理学习方法以及思维方法迁移运用到其他区域具体情境中解决实际的地理问题,提升了区域地理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窦桂梅.“主题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人民教育,2004(12):32-34.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46-47.

[3] 江琪,金剑.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主题探究式区域地理教学[J].地理教学,2019(22):28-30.

[4] 潘洁敏.“主题+问题式”教学下的地理核心素养培养[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9 (12):31-33.

【责任编辑  王   颖】

猜你喜欢
桑蚕五化广西
《桑蚕文化对生活的影响》教学设计
关于科学桑蚕养殖技术带来的思考
历届全国美展广西作品展(三)
历届全国美展广西作品展(一)
2018广西版画邀请展作品选登
毛主席来到我广西
浅析桑蚕生产产业的生态保护
“五化”建设给力纪律审查
着力促进“五化”协同
“五化”凸显作文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