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九元,胡云华
(1.上海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中心,上海 200020;2.上海浦东新区行政学院,上海 200135)
2021年正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自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始终关注着祖国的统一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一国两制、和平统一”成为中国共产党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围绕着这一大政方针,中国共产党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两岸和平统一格局。随着两岸合作的深化,打造共同市场的实践探索也得以逐步推进。但在现有的两岸关系框架下,由于正式的对话协商管道中断和政策协调机制缺失,使得打造两岸共同市场的进程面临严重障碍。针对上述情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打造两岸共同市场、壮大中华民族经济”①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提出和阐释这一重要论述是2019年1月2日的«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9年1月3日,A1版)。但有关这一重要理念的论述则见于从2013年4月8日在博鳌论坛会见台湾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董事长萧万长起的多次讲话之中。这一具有重大理论与现实指导意义的对台工作论述。在十九届五中全会上,这一论述作为“十四五”规划«建议»的主要内容提出,②“十四五”规划«建议»第58项: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以两岸同胞福祉为依归,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加强两岸产业合作,打造两岸共同市场,壮大中华民族经济,共同弘扬中华文化。完善保障台湾同胞福祉和在大陆享受同等待遇的制度和政策,支持台商台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和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支持符合条件的台资企业在大陆上市,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加强两岸基层和青少年交流。高度警惕和坚决遏制“台独”分裂活动。参见:«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2020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人民日报»2020年11月4日,A1版。成为新发展阶段推动两岸关系与两岸合作深化的重要纲领,也有效地促进了和平统一进程。在建党百年之际,以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重要论述为指引,探究“打造两岸共同市场、壮大中华民族经济”的实现路径及需要克服的障碍,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首先,需要对研究的核心概念进行客观准确的描述和界定。
其一,两岸共同市场是在一国框架下两岸经济合作制度化的更高层次安排,与学术界所定义的一般意义上的共同市场有紧密的联系但也有显著的差异。这里所提的两岸共同市场,其核心是“一国”,关键在于处理一国框架下两个独立关税区不同经济制度之间的市场全方位开放与各类要素的自由流动,而且这种开放与流动在很长时期内将呈现出单向、不对称与民间性的特征。
其二,中华民族经济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中华民族经济包括中国大陆经济、台湾暨港澳经济和全球的华人经济;狭义的中华民族经济则主要指中国大陆经济和台湾暨港澳经济。本研究主要针对中国大陆与台湾之间开展经济合作、打造两岸共同市场、壮大中华民族经济展开,其中有以内地与港澳之间的经济合作为参照的内容,但研究不涉及大陆、台湾与港澳之间的经济合作的模式选择与机制建构。
其三,这里所称民族经济与国民经济的内涵基本重叠,主要是指由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组成的经济总体;包括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教育、科学技术、卫生保健、文化艺术等,由上述各种行业体系构成整个国民经济体系。①参见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国民经济体系/22664741?fr=aladdin,最后访问时间:2021-01-20。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国民经济体系要求比例协调、门类齐全。据此而言,国民经济体系包括三个层面,一是生产财富的能力,二是产业结构和分布,三是社会和政治状况以及制度,因为制度将决定一个国家劳动分工和生产能力的效能。从世界范围看,国民经济体系决定一个国家的富裕程度及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目前,中国大陆已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形成完整、相对独立自主、强大的国民经济体系,并构成中华民族经济的主体。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中国大陆/内地经济与台湾暨港澳经济在既有合作基础上更加有效的整合,将有助于巩固与完善更加健全、具备更强国际竞争力的民族经济体系。事实上,经济界与学术界有关建设中华民族经济的提法历时已近半个世纪。早在1980年代初,就有海外经济学者提出“大中华经济圈”的概念,主要观点包括:建立包括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四个单独关税区在内的自由贸易区;大陆与台港澳在主权上同属一个中国,在文化上同属中华文化,在经济上互补互利、有着巨大的合作潜力,应构建整合;大陆与台港澳应共同承担起壮大中华民族经济的历史责任,等等。
其四,打造两岸共同市场与壮大中华民族经济,前者是载体和平台,后者是方向与目标,两者紧密关联、互为依托。特别是中华民族经济的提法,在具体表述两岸经济属性的同时,指明了推进两岸经济实现优势互补、共享利益、共担风险的核心目标,两岸双方均应积极推进,促其深化发展,使两岸共同利益最大化。就实践基础来看,2003年6月29日、10月17日,中央政府分别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签订«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2010年6月29日,大陆和台湾在“九二共识”基础上签署«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以此为基础,大陆与台港澳已经逐步形成开展机制化合作的法律框架和经济基础。②谷川:«两岸四地经济合作法律协调的规制体系»,«西部法学评论»2018年第1期。十九届五中全会的公报指出“要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十四五”规划«建议»强调“支持港澳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高质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继续坚持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加强两岸产业合作,打造共同市场,壮大中华民族经济”。这些论述明确指出壮大中华民族经济的方向与可行路径。
2010年4月12日,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在海南会见了参加博鳌亚洲论坛2010年年会的台湾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最高顾问钱复一行。在会见中,习近平首次提出“两岸经济同属中华民族经济”的论述。①阮煜琳:«习近平:两岸经济同属中华民族经济»,中新社报道,中国台湾网,http://www.taiwan.cn/zt/jmkj/gzlasqjjhzkjxy/gdtp/201004/t20100412_1315759.htm,最后访问时间:2021-01-15。习近平表示,六十多年来,尽管两岸走过了不同的发展道路,但我们始终认为,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两岸经济同属中华民族经济。我们倡导和推动两岸加强经济合作,有助于共同促进民族经济繁荣发展,有助于维护和扩大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由此可见,“两岸经济同属中华民族经济”的论述,是从“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延伸出来的。因此,“只要两岸双方都能从两岸同胞一家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什么事情都好商量,什么问题都能够解决。”
“两岸经济同属中华民族经济”,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既含有两岸共同促进民族经济繁荣发展、维护与扩大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目标,也是以此为出发点尝试化解当时两岸ECFA协商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强调两岸之间的合作,核心是因为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两岸经济同属中华民族经济。可以说,这一重要论述为两岸经济合作乃至两岸关系的发展拓展了新的空间。
由表1可见,习近平总书记自2010年以来在多个场合发表与“打造两岸共同市场、壮大中华民族经济”相关的重要论述,显示在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和促进两岸经济合作方面,习总书记有着深入而清晰的方略,而其完整的战略思想则集中体现在2019年1月2日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大会的讲话之中,显示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是经过长期酝酿形成、具有深刻战略思想和实践引领作用,是对台工作总体方针政策的重要组成。其核心意涵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打造两岸共同市场是在“习五点”的第四部分“深化融合发展、夯实和平统一基础”中提出的,可见,融合发展是打造两岸共同市场的核心内涵。围绕着这一概念,总书记进一步提出两岸要“应通尽通”、①习近平指出,两岸要应通尽通,提升经贸合作畅通、基础设施联通、能源资源互通、行业标准共通,可以率先实现金门、马祖同福建沿海地区通水、通电、通气、通桥。参见«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而共同奋斗——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9年1月3日,第2版。“公共服务的普惠化、均等化、便利化”、②2018年2月28日,国台办、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出台«关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随后各地相继出台«实施办法»。2019年11月4日,国台办、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这些措施均是进一步落实两岸融合发展的具体政策。“金厦的四通”等具体的政策路径,不仅在理论上,也在政策实践上丰富了两岸共同市场的外延与实现路径。
表1 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打造两岸共同市场壮大中华民族经济”重要论述一览表
其次,对于打造两岸共同市场的内涵,总书记的完整表述是“推进两岸经济合作制度化”和“为发展增动力,为合作添活力,壮大中华民族经济”。从论述的内涵分析,打造两岸共同市场的前提是两岸经济合作的制度化,也就是要形成直接、双向、机制化的合作系统,持续推进合作的深化;目的是共同壮大中华民族经济,形塑两岸协调发展、互利双赢、共同繁荣的格局;最终为实现两岸融合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具有完整的论述逻辑和明确的指向性。因此,打造两岸共同市场的政策运用与实践推进应围绕着建构两岸经济合作制度化和深化融合发展这一中心目标进行,而不能仅仅是为单纯追求局部经济利益开展合作。
最后,两岸共同市场已经历过相应的实践。自2008年以来,两岸实际上已通过渐进方式推进经济合作的制度化,为两岸共同市场的建构提供了具体实践:这一过程包括“两岸产业搭桥计划”③“两岸产业搭桥计划”于2008年底启动,以“一年交流、两岸洽商、三年合作”为目标,优先选择中草药、太阳能灯等产业,以进一步改善两岸产业合作环境。参见中国台湾网:http://www.taihainet.com/news/twnews/bilateral/2008-08-14/294284.html,最后访问时间:2021-01-15。以及更高阶段的«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④«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简称ECFA;台湾方面版本称为«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原称为«两岸综合性经济合作协定»或«两岸综合经济合作协定»(Comprehensive Economic Cooperation Agreement,简称CECA)。2010年1月26日,ECFA第一次两岸两会专家工作商谈在北京举行。2010年6月29日,两岸两会领导人签订合作协议。2010年8月17日,台湾地区立法机构通过«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它实质上是一国架构下两个独立关税区之间的经济合作协定谈判的初步框架安排,同时又包含若干早期收获协议。的协商与签署。但由于岛内“台独”势力的阻挠,ECFA后续的“服贸协议”⑤«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是ECFA后续协商所签协议之一,共计4章24条,有2个附件,分别为«服务贸易具体承诺表»«关于服务提供者的具体规定»。2013年6月21日,两岸两会领导人在上海举行第九次会谈,由海协会会长陈德铭与海基会董事长林中森签署«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但在民进党的无理抵制下,协议始终延宕不决。2014年3月18日,“太阳花学运”爆发,台湾方面无限期推迟协议生效,协议事实上被中止。和“货贸协议”虽经协商但未能签署,导致ECFA始终停留在早期收获和投资保护阶段,实际成效难以显现。2016年,主张“台独”的民进党在台湾执政。由于民进党当局坚持不承认“九二共识”,导致两岸协商沟通全面中断,ECFA基本停摆;再加上民进党当局一系列限制两岸交流合作的措施,两岸交流亦受到冲击。从上述情况看,从2010年ECFA签署后,深化两岸经济合作的实践尽管未能取得应有的成效,但已经为打造两岸共同市场累积了相应的经验。因此,新阶段的“打造两岸共同市场、壮大中华民族经济”应当在既有基础上向更高层次的发展,而两岸已经达成的23项协议①两岸23项协议包括:«海峡两岸包机会谈纪要»«海峡两岸关于大陆居民赴台湾旅游协议»«海峡两岸空运协议»«海峡两岸海运协议»«海峡两岸邮政协议»«海峡两岸食品安全协议»«海峡两岸空运补充协议»«海峡两岸金融合作协议»«海峡两岸共同打击犯罪及司法互助协议»«海峡两岸渔船船员劳务合作协议»«海峡两岸农产品检疫检验合作协议»«海峡两岸标准计量检验认证合作协议»«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海峡两岸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协议»«海峡两岸医药卫生合作协议»«海峡两岸核电安全合作协议»«海峡两岸投资保护和促进协议»«海峡两岸海关合作协议»«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海峡两岸地震监测合作协议»«海峡两岸气象合作协议»«海峡两岸避免双重课税及加强税务合作协议»«海峡两岸民航飞行安全与适航合作协议»,相关协议基本涵盖两岸合作的主要领域。但由于两岸现阶段的协商机制完全中断,相关协议难以执行和落实。可以作为打造共同市场的基础,为实现合作的制度化、打造两岸共同市场提供有效的支撑。
“打造两岸共同市场、壮大中华民族经济”重要论述的重点在于打造中华民族经济,形成两岸共同发展的合力,为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基础,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战略思想的核心。牢牢把握这一战略思想是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的关键点。
首先,“打造两岸共同市场、壮大中华民族经济”旨在两岸同胞携手共圆中国梦、共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打造两岸共同市场、壮大中华民族经济”本质上是一国框架内、两个区域(两岸)间的全面经济合作关系,符合两岸经济合作过程中的“双向规范”(既符合一国内不同区域之间经济合作的性质规范,也不违背WTO框架下两岸单独关税区之间合作的运行规范),同时这也不仅仅是两岸交流合作简单的“升级版”,而是两岸谋求更高效的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共享发展红利的基础。从内涵上看,“打造两岸共同市场、壮大中华民族经济”与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倡导“两岸一家亲”理念的核心是高度契合的,基础是两岸利益的高度联结,目标是两岸民众的心灵契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圆中国梦。
其次,“打造两岸共同市场、壮大中华民族经济”将为两岸关系发展增添新的动力。现阶段,两岸交流交往的方式与途径已经发生了重大的调整与改变。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从两岸经济合作层面看,大陆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下,逐步完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由此所形成的制度创新能力、技术进步能力、生产协作能力、生态建设能力与市场辐射能力,必将为两岸经济深化合作提供重大的发展机遇,而“打造两岸共同市场、壮大中华民族经济”则是将发展机遇变现为发展实绩,从而进一步强化两岸经济联结、促进两岸融合发展。二是从两岸政治社会层面看,台湾当局通过修订“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国安五法”和出台“反渗透法”等,试图以行政和立法方式限缩两岸民间交流交往,严格控制两岸交流交往与经济合作的层次和水平,由此在台湾社会造成明显的“寒蝉效应”,这对两岸融合发展构成巨大的障碍。因此,需要以“打造两岸共同市场、壮大中华民族经济”为切入点,创新两岸合作方式,厚植共同利益,更加有效地推进两岸融合发展。
综上,从习总书记重要论述的战略思想出发,“打造两岸共同市场、壮大中华民族经济”的运行机制核心在于两岸合作的制度化安排,关键在于消除交流合作中的障碍,畅通要素自由流动渠道,构建两岸全方位交流合作的机制,在合力壮大中华民族经济的基础上,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两岸融合发展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对台工作重要论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打造两岸共同市场、壮大中华民族经济”重要论述是有机联结的。可以说,“打造两岸共同市场、壮大中华民族经济”是融合发展的具体实践。
两岸经济在产业结构和要素禀赋方面有着很强的互补性,彼此合作的深化会给两岸经济发展带来明显的效益提升和福祉增进,这已经被30多年来的两岸经贸合作实践所证明。截至2019年,大陆累计批准台资项目112,442项,实际使用台资694.1亿美元。按照实际使用外资统计,台资占大陆累计实际吸引境外投资总额的3.3%。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具潜力的消费市场,大陆不仅是台湾最大的贸易伙伴和贸易顺差来源地,而且也为台湾经济的永续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1979年到2019年,大陆与台湾的贸易额从0.8亿美元跃升至2,280.8亿美元,40年成长2,580倍。2019年,大陆自台湾进口总额达1,730亿美元,对台湾出口为550.8亿美元,台湾对大陆的贸易顺差高达1,179.2亿美元。两岸贸易占台湾对外贸易总额的37.67%,台湾对大陆出口占台湾出口总额的56.71%。台湾是大陆的第七大贸易伙伴和第四大进口来源地。目前有100多万台商及其家人长期生活在大陆。①«2019年中国大陆与中国台湾贸易交流现状及两岸经贸发展趋势分析»,参见中国产业信息网:https://www.chyxx.com/industry/202007/883983.html,最后访问时间:2021-03-05。由此可见,经过多年实践,两岸经济融合已经取得重要进展。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两岸经济融合在实践上已取得长足进展,但从实际效应分析,仍存在着经贸联结不深、民众经贸参与度有限、两岸融合发展制度体系不完善等缺失,②石正方:«两岸融合发展:概念界说与路径选择»,«台湾研究集刊»2020年第3期。需要着力探索新的推进模式与实践路径。于此,习近平总书记“打造两岸共同市场、壮大中华民族经济”重要论述做出了重要指引:一是树立新的两岸合作观。新时代的两岸关系需要新的合作观。“我们倡导和推动两岸加强经济合作,有助于共同促进民族经济繁荣发展,有助于维护和扩大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推进两岸合作深化应以壮大中华民族经济为目标;通过打造两岸共同市场厚植双方共同利益,而不宜过分强调自身利益。在实践上,大陆无论是市场规模、发展速度、产业结构都更有优势,同时更具合作的主动性,因此有必要秉持更开放与包容的态度,更积极地以公平市场机制鼓励两岸要素的互补合作、促进两岸比较优势的发挥。二是完善两岸合作的制度体系。在推进两岸合作的过程中,需要践行“两岸一家亲”理念、兼顾两岸双方的利益,而从共同市场建构的宏观角度进行顶层设计,无疑有助于完善相应制度化建构,有助于将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有效衔接,从而加快推动两岸经济合作深化、实现两岸融合发展目标。三是创新两岸合作的机制。现阶段,两岸合作主要依靠民间力量和市场力量的推动,存在着局限性、短期利益导向和难以协调的制约瓶颈。因此,以打造两岸共同市场为载体和突破口,促进两岸要素市场的全方位有效开放,从而“倒逼”两岸各种类型、不同层次合作机制的建构与完善。当然,其中最为关键的是,促使两岸在“九二共识”基础上全面恢复对话协商,有效推动23项协议实施,建构起更高层次的两岸经济合作框架,为打造共同市场奠定坚实的基础。③胡云华、盛九元、盛杰:«打造两岸共同市场存在的障碍与推进策略»,«台湾研究集刊»2020年第4期。
习近平总书记“打造两岸共同市场、壮大中华民族经济”重要论述,从两岸同胞共圆中国梦、共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为新时期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指明了实践方向。深入领会和贯彻习总书记相关论述的核心要义、战略思想,积极探索推进“打造两岸共同市场、壮大中华民族经济”的方式和路径,是当前涉台理论研究与实务工作的重要任务。
从实证角度分析,两岸的经济融合有助于进一步密切两岸全方位的交流,促进民众的彼此认知(以两岸交流人次最高的2017年看,全年人员往来达到940多万人次,仅台胞赴大陆就超过580万人次),同时,台湾精英阶层(经济界、学术界乃至政界的中高层人士)也深刻体认到大陆对台湾经济发展的稳定和提升效应,这是两岸经贸合作的正向效应所在。但从另一方面看,从起步阶段开始,两岸经济合作就受政治因素干扰和台湾当局的政策限制,因而合作受到明显的省籍、阶层和地域局限,导致合作收益分配的不均衡(2000年以来,台湾不同地域及不同阶层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特别是在台湾当局的政策限制下,要素的单向流动更导致部分台湾民众的收益受损。此外,两岸经济合作模式的局限(包括合作对象的省籍与地域局限、惠台政策难以达成普适效果、合作要素的低端化等)也导致打造两岸共同市场的福利效应与民众的实际需求之间存在脱节。因此,需要在对既有合作模式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深入剖析减弱或者抵消两岸经济合作福利效应的干扰因素,审视台湾国际分工地位的变化、两岸经济合作的潜力和“十四五”规划发展的契机,把握“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战略机遇期,积极探索两岸共同市场的规律、所需制度架构和模式选择。在这一过程中进行理论与政策的探索调整,充分而全面地发挥打造两岸共同市场的互动效应,有效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
按照一体化理论,共同市场的建构是以国家作为行为主体的,但两岸合作首先是在一国框架内的经济合作,这是两岸关系性质所决定的。在具体的运行过程中,这种合作又需要有效借鉴共同市场的概念并符合两岸作为WTO单独成员方的基本规范。台湾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经济总体发展水平稍高于大陆,两岸经济合作有着明显的互补性,大陆对于台湾保持经济稳定发展有着重大和关键的作用。但由于受到民进党当局的政策性限制和相对较低层次的经济合作模式局限,两岸合作主要体现为产业链供应链的衔接,且集中在低端要素领域合作,因此不仅易受到外部干扰且也呈现出很强的同质性竞争、投资可转移性与市场可替代性特点,这种情况与两岸以单向、间接、民间合作为主的合作模式的既有缺陷形成叠加,严重阻碍两岸合作的深化。因此,打造两岸共同市场既需要理论方面的突破,更需要深入分析新发展格局下不同合作模式可能产生的实际效应。
从另一角度看,大陆经济与台港澳经济都是中华民族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2020年,大陆、台湾、香港、澳门的GDP总值折合人民币分别为101.5986万亿元、①«中华人民共和国2020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摘自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2102/t20210227_1814154.html,最后访问时间:2021-03-04。4.5855万亿元、②«2020年台湾经济增长2.98%,GDP超过4.58万亿元,升至全国第七名»,搜狐网,https://www.sohu.com/a/447703466_100110525,最后访问时间:2021-03-04。2.4103万亿元、③«2020年香港GDP降至24103亿元,不仅低于深圳,也低于广州»,腾讯新闻,https://new.qq.com/rain/a/20210225A027W400,最后访问时间:2021-03-04。0.3716万亿元,④澳门迄今未公布2020年GDP数据,在此列入2019年的数据。王晨曦:«澳门经济2019年实质收缩4.7%»,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2020-02/29/c_1125644958.htm,最后访问时间:2021-03-04。合计108.9662万亿元。大陆与台港澳如果能够实现全方位的合作,不仅有助于进一步互利共赢,而且也能够形成更大的合力,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程。在这一过程中,在资本、技术、产业安全、国际行销网络和生产性服务业等领域均有着独特优势的台湾,应当能够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由于篇幅和论述内容所限,本文壮大中华民族经济只限于对大陆与台湾经济合作的探讨。
在一国的框架下,现阶段两岸经济的交流合作是在政治严重对立且缺乏共同约束与协议规范的框架下持续推进的,尽管既有的经济合作取得明显成效,然而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合作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影响是复杂且间接的,对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的直接效应有限。因此,需要准确认知在新发展阶段,“打造两岸共同市场、壮大中华民族经济”所需的制度建构、模式选择与政策调整的可行方向,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内涵拓展、模式选择、制度创新和政策调整,有效化解可能面临的主客观瓶颈与障碍,实现两岸经济利益的充分紧密联结,以发挥其相应的外溢效应,为推动两岸关系进入良性运转创造有利条件,进而达成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的效应。
在对既往两岸经济合作情况进行回顾与总结的基础上,通过对两岸经济合作的实际效应开展系统性实证研究,探讨造成两岸经济融合政策局部失效或实际成效不彰的深层次原因,在以推动促进两岸融合发展的大前提下,以机制创新消除政策障碍、克服合作局限,同时以发展新理念为指导,提出在新发展格局下,形成打造两岸共同市场的基本框架与可行路径,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与政策体系,从而更好地发挥打造共同市场对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的正向效益。
新发展格局的核心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长期以来,台湾作为大陆外向型经济的有效补充和资本技术的重要来源地之一,为中华民族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现阶段的国内国际情势下,两岸经济合作面临着“变”与“不变”,即:大陆进入新发展格局,但两岸经济合作的模式仍未出现与此相应的变化;而以美国对华贸易战为起点,再加上疫情的冲击,全球范围内出现产业链的重新调整,“短链”“散链”“产业安全网”成为调整的方向,因此,需要更注重探索在新发展格局下打造两岸共同市场的可行方式,从而保障其切合新时期两岸融合发展需要,成为壮大中华民族经济的有效载体和平台。
从两岸关系现实情况看,目前在打造两岸共同市场中呈现要素流动单向、政策协同缺失以及制度规范不足的状况,即长期以来大陆一直试图主动通过制度和政策框架的建构,推动两岸交流合作的深化,以形成两岸机制化的经济合作,进而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奠定基础,以便使包括台湾民众在内的全体中国人共建强大繁荣的中国、共担中华民族复兴的责任、共享社会经济发展的福祉。但在这一过程中,受到复杂的国际环境、两岸政治与意识形态冲突等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在台湾的选举制度所形成的政权轮替以及坚持“台独”理念、限制甚至反对两岸交流的民进党多次取得台湾地区执政权的情况下,建构两岸机制化合作、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始终面临着巨大的阻碍和干扰,相关的进程缓慢、停滞,甚至出现倒退。但长远而言,两岸之间同文同种的血脉连接和历史文化的深厚渊源,使得外部势力以及政治因素的干扰不可能完全阻挡市场和社会自发的两岸交流合作及融合发展。因此,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融合发展重要论述的内涵,坚定不移地加快推动国家统一进程,以打造两岸共同市场为切入点,充分把握新发展格局和“十四五”规划的战略机遇期,进一步完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的理论内涵与制度体系,积极破解两岸关系发展的制约瓶颈,推动两岸最终实现和平统一。
总之,在两岸关系发展过程中,需要通过“打造两岸共同市场、壮大中华民族经济”来形成稳定的合作架构,进一步促进两岸利益的充分联结、增强台湾民众对两岸和平红利的获得感与认同度,为全方位开展对台合作创造有利的氛围、奠定相应的物质基础。在这一大背景下,打造两岸共同市场不宜拘泥于国际上有关共同市场的一般性概念,而应充分立足于中国特色、两岸特点与单向融合的特征,以不对称开放为切入点,首先通过单方面的全方位市场开放和实施率先让台湾同胞享有大陆发展机遇的同等待遇政策,促进两岸利益的深度联结和交流交往的深化,不断提升两岸合作的机制化建构水平,逐步打造完善有中国特色的两岸共同市场,形成具有两岸特点和创意的协商对话与政策协调框架,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提高两岸产业对接、要素流动、政策协同的水平与层次,进一步壮大中华民族经济,加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圆中国梦。
“打造两岸共同市场、壮大中华民族经济”是一个全面性、系统性的工程,推进工作需要围绕着理论建构、制度创新及推进路径等核心内容展开:一方面,需要通过完善的政策顶层设计,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台工作重要论述为理论指导,将“打造两岸共同市场、壮大中华民族经济”纳入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和实现国家完全统一的战略框架和分阶段推进目标,并有机嵌入“十四五”规划的整体内容之中;另一方面,需要在新发展阶段,加快构建突破民进党当局限制两岸交流合作的长效机制,采用多层对接和区域推进模式相结合的方式,着重提升两岸经济合作的实际成效以及打造两岸共同市场的实质进展,以制度创新、模式选择和政策调整等方式,实现壮大中华民族经济的目标,与面向基层、增加民众的获得感、改善两岸交流合作环境的对台工作总体方针进一步契合,充分发挥“打造两岸共同市场、壮大中华民族经济”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效应。由此分析,“打造两岸共同市场、壮大中华民族经济”需要解决三个层面的问题:一是协商层面。民进党执政后既有的协商对话机制被迫中止,随着美国加大打“台湾牌”的力度,民进党的对立对抗性进一步加剧,短期以两岸正式协商对话形式建构合作机制的可能性非常低。因此,促进两岸在新格局下的政经互动、构建新对话协商平台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二是交流合作层面。由于两岸原有合作模式下的动能减弱、参与主体的诉求多元、民众实际收益有限等因素,导致合作的预期成效递减,尤其是机制化合作的实际进程严重受阻。在这种情况下,创新两岸合作的模式与建构新平台的紧迫性进一步提升。三是区域合作层面。大陆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进程及RCEP的新进展等都对打造两岸共同市场产生相应的影响,因而,可依托相应的新区域合作平台,创新两岸产业合作模式,进一步发挥区域整合的实际效应,为壮大中华民族经济增添新动能、新活力。
具体的建议包括以下方面:
1.推进理论建构与制度创新,赋予打造两岸共同市场更加鲜明、全面与符合中国特色的内涵。通过理论建构与制度创新,突破民进党当局的政策限制,扩大两岸交流交往与融合发展的空间,为打造共同市场创造有利的条件与环境,充分发挥壮大中华民族经济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的正面效应。
2.“打造两岸共同市场、壮大中华民族经济”的过程需要拓展新的合作领域、增添新合作动能,尤其是推动台湾各界人士有意愿、高效、适度参与相关进程,形成两岸有效的政经互动,进而在这一过程中形成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共担风险的共识与理念。
3.以“十四五”规划作为推动两岸合作的新契机,不断提升两岸要素合作层次,在福建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的基础上,以海西区、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作为对台合作重点区域;同时将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等局部区域,打造成为探索两岸共同市场建设的示范区、试验区,通过面线结合与重点突破,构建起两岸新的合作增长极与发展带,为“打造两岸共同市场、壮大中华民族经济”创造有利条件。
4.深化两岸交流合作与融合的机制建设。一是探索与支持两岸深化交流合作和融合发展的台湾政党之间的有效对话机制,拓宽两岸对话协商的渠道与功能;二是建构完善两岸行业协会、社会团体、县市政府之间的合作与协商机制,创新合作平台与相关载体;三是完善两岸企业之间的联系合作机制,创新两岸产业对接合作的空间,并将台湾经济有效纳入“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之中,为打造两岸共同市场创造两岸合作的新空间。
5.积极落实平等待遇,完善吸引台湾各界人士尤其是青年在大陆创业就业的系统性安排和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的制度体系,以切实有效的制度架构、利益共享机制、激励机制,引入台湾各方面的优势资源,以实现壮大中华民族经济为切入点,建构两岸关系的良性互动,充分发挥“打造两岸共同市场、壮大中华民族经济”的应有成效。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当前两岸关系发展面临着全新的形势:从1987年起,以开放老兵探亲为标志,两岸正式开始人员往来与经济合作,一直到2016年,台湾当局对两岸交流交往基本持开放态度。期间,虽然有李登辉的“戒急用忍”政策和陈水扁的“积极开放、有效管理”措施,但总体上台湾当局对两岸交流合作的设限有限。但这种情况在2016年后发生显著变化,随着两岸实力对比差距的扩大和大陆方面“四个自信”的提升,民进党当局以防范大陆对台湾“全面渗透”为由,开始有计划、系统性、全面地从战略、行政、立法等多方面对两岸交流合作进行越来越严格的限制,涵盖范围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教育、媒体等各领域,使得两岸既有的合作机制中断甚至倒退,局部领域再次呈现出民间、单向、间接的合作状态。这一情势表明,“打造两岸共同市场、壮大中华民族经济”面临来自岛内政治、社会因素的诸多挑战,在现有的交流合作成果基础上,通过制度创新、模式选择和政策调整突破台湾当局的限制、增加岛内基层民众的获得感、争取台湾社会各界和多数民众的支持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