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琳
(徐州市光荣巷小学,江苏 徐州 221000)
深度学习即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自主与合作学习,迁移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遵循学生语文学习的认知规律,运用有效的提问策略,就能促进深度阅读的达成。《荷花》是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的一篇经典美文,收录在统编版教材三下第一单元之中。它与单元导语中的语文要素“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相契合,正是一篇体会优美生动语句的教材范本。那么,这样一篇美文,教师怎么教才能让学生真正学会“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呢?笔者从提问入手,进行了以下教学尝试。
翻开第一单元导语页,“飞鸟在风中翱翔,虫儿在花间嬉戏。大自然中,处处有可爱的生灵”,这句话正是对本单元内容的高度概括,同时也将学生带入一个可爱美妙的大自然之中。单元中的每篇文章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个整体。教学时教师应有单元意识,带领学生整体感知,进入情境,再切入文本。笔者尝试用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感知单元情境:同学们,浏览一下第一单元的课文内容,你有什么发现?你能给这个单元起个好听的名字吗?这样一个发散、开放型问题,促使学生纵观单元整体,积极思考,踊跃表达。教师顺势而导:本单元中既有可爱的动物朋友,还有植物朋友,不就是大家总结的“小生灵乐园”吗?今天让我们继续跟随大作家叶圣陶爷爷,去认识一位新的植物朋友——荷花。这样立足于单元情境的提问,既营造了美好的意境,又激发了学生对下一步课文学习的兴趣。
概括能力是学生学习语文必备的能力,也是思维发展的基础。在教学伊始,笔者设计如下问题:初读课文,这一池荷花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能用几个词概括一下吗?学生通过洁白、清香、姿态各异等词语来概括自己初读课文的感受。这一提问,有助于学生再次回顾课文,对文本整体感知与定位,形成了学生对文本深入品读的期待。
《荷花》一文的教学重点在于体会感受作者描写荷花外形、姿态的语言之美。如果按部就班地按照传统的顺序进行灌输式教学,难免会出现教师串讲,学生倍感无趣的现象,学生对“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这一语文要素不能真正掌握,形成能力。再次统览单元内容,不难发现可以将“课后练习”和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作为教学的抓手和示范,带领学生分析,启发学生思考。我们来看一看,文中“示例”“课后习题”以及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
?
通过上表的梳理,已经给我们指明了品词析句的重点内容与学习方法。因此,课堂教学中,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带领学生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使荷花优美、充满生机的形象跃然纸上。
师:文中的“挨挨挤挤”和“冒”两个词用得真好,用得真妙。那么这两个词语到底好在哪里呢?
生:“挨挨挤挤”说明荷叶多,密密麻麻一大片。
生:不,我觉得它和密密麻麻还不一样。除了数量多,“挨挨挤挤”让我想到荷叶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像小孩子一样挤在一起,挤满了一池子,活生生的。
师:同学们可真富有想象力,一个“挨挨挤挤”,就让我们想象到荷叶又大又密,充满了生机。再来看看“冒”这个字,它能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呢?
生:“冒”让我想到白荷花从荷叶之间钻了出来,好像在和我们捉迷藏。
师:是啊,从这个“冒”,我们就能想象出一株株花茎挺秀、花朵绽放的白荷花,充满了勃勃生机!再瞧这句话,“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把花骨朵的状态写活了,你感受到了吗?
生:这句话中的饱胀、破裂用得太有意思了,仿佛一个小朋友吃饱了,肚子圆滚滚的。花骨朵儿饱得马上要裂开了,我仿佛看到它把花瓣都要撑破了。
通过以上两个启发、分析式的提问,学生聚焦表格中的内容进行感受交流,逐步感悟到了叶圣陶笔下的荷花描写得细致、生动、传神、富有生机之美,同时也初步掌握了体会优美词句的方法。刚才的提问只是引导学生去观察、分析文本与交流平台中所示范的优美语句以及品析的方法,下面,紧接着让学生学以致用,用上刚学的方法继续体会文中的优美语句。笔者又设计了以下提问:你能用上刚才阅读交流的方法,说说你圈画的词语带给你的感受吗?这样的提问,促使这个环节扶放结合、拾级而上,既为学生的学习建构了“脚手架”,掌握了体会优美词句的方法,又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表达的平台。
在带领学生感受交流荷花外形、姿态之美之后,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对学生进行追问:请你再来默读一下二至三自然段,在脑海中画一画,想一想,你发现这两段中的画面有什么不一样吗?同时,借助课文插图,对比出示荷花特写与远景图。学生通过对比阅读文字,同时借助清晰可见的图片,进行仔细梳理,思维不断碰撞,就会发现这两节中,作者不仅描写了外形、姿态两个方面,还由特写到全景,使景物变得有层次感,真切细致又完整和谐。这个环节让学生学会对比、梳理文本内容,给学生留有思辨的空间,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也达成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一大幅活的画”的真正内涵的教学难点。在学习到作者叶圣陶将自己想象成荷花这一节时,笔者又设计如下问题:刚才同学们一起学习了二、三自然段,感受到了作者所描绘的一幅美丽而富有生机的荷花图。那么,课文的第4自然段又写了什么内容,和前两段有什么不一样?同学们发现了吗?这一问题的抛出,学生通过对比、梳理,再次感悟这篇经典美文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美妙之处,真正体会到了语言文字的生动优美,实现了在语文课堂中的生长。
真正的语文,来源于生活,又实践于生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语文。学会在文本中“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不是教学的最终目标,还需要在生活实践中练习表达运用,锻炼所习得的能力,使语言运用落地。结合本课课后练习,在教学最后一个环节,笔者又设计了如下问题:我们的生活中从来不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会观察和发现的眼睛,你能学着叶圣陶爷爷的做法,用文字“画”出你的植物朋友,让小伙伴们也能感受到它的美吗?这样将读与写巧妙结合的提问,使学生在阅读文本中学到的描写、表达的方法,通过迁移仿写,内化为自身的语文能力。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设计有效提问,不仅能够带领学生深入研读文本,习得关键的语文能力,更能使学生获得情感的体验,最终指向思维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