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婷如
(顺德区龙江中学,广东 佛山 528318)
近年来,凭借补益单篇阅读教学、提升学生的阅读品质和阅读素养等优势,群文阅读越来越受到广大一线教师的青睐。不但让方便操作的现代文阅读加入“群文阅读”的队伍,就连一向不太受关注的文言文群文阅读也进入了大胆尝试阶段。然而我们必须意识到,文言文群文阅读对文言文教学而言,可谓危机和机遇并存:
1.以“一篇带动多篇”的群文体系的确立,无疑将使文言文课堂跳到单篇的、枯燥的字词梳理之外,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阅读、讨论、探究某一确定的主题,建立课内、外不同文本之间的关联,增加学生的阅读体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锻炼逻辑思维。但不能否认的是:单篇教学依旧是“群文”阅读的基础,无论是“以一篇带动多篇”还是“以一通百”,“一”都是根基。因此,“群文”的阅读则必然需要我们改变传统的只以字词梳理和教师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否则“群文”阅读则只会沦为单篇教学的简单叠加。
2.“群文”阅读意味着阅读量的增加。在新高考试卷阅读量增加的背景下,这无疑将有助于训练学生在有限时间内提高阅读效率的能力。但面对阅读量增加这一现实,如若不给学生提供有效的抓手,则又可能让学生落得负担加重而束手无策的局面。
3.“群文”阅读,提倡在某一确定主题下的阅读。通过确定的中心帮助学生进行多角度、多方面的阅读,进而训练逻辑思维的关键能力。但相对于浅显易懂的现代文,理解文言文大意本身于学生而言就已经是一大困难,如何在此基础上更有效地从繁复的文本中进行有效的归纳、总结,也是我们应该要思考的问题。
因此,文言文的群文阅读应该既是文言文阅读方式的变革,更应是文言文教学方式的改革。基于以上问题,笔者进行了引入思维导图以方便阅读的尝试。
思维导图,是一种以放射性思考为基础,以形象化为特点的思维工具,是一种新型笔记方法:“能够全面调动左脑的逻辑、顺序、条理、文字、数字以及右脑的图像、想象、颜色、空间、整体思维。”作为一种有效思维的图形工具,思维导图有着整合有效资源、建构知识框架、加强教学过程的科学性、系统性等方面的优势,因此,将其引入文言文教学,尤其是文言文群文教学过程中,将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无论如何强调群文教学的优势,单篇教学依然是阅读教学的根基。在单篇或多篇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字词依然是学生读懂文章、获得传统文化知识、感知文言之美的基础。因此,即使是在群文教学过程中,依然强调字词梳理的重要性,并在实践过程中发现,思维导图的细化、条理性强的特点能在多篇文言文的共读之下,帮助学生梳理、积累文言字词,掌握文言文使用规律。
以《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廉颇蔺相如列传》为例。因为这三篇文章中有许多典型的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笔者在梳理完3篇文章之后让学生自主完成了以下思维导图:
学生经过自主地梳理之后,即可联系从前学过的课文,自主总结出词类活用或特殊句式的相关规律:
如此,教师只需在课堂上做重点点拨,而学生也可在自主地梳理和归纳过程中将知识内化。这无论对平时的教学还是高三的总复习,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文言文中的人物常常由于离当下太远而导致无法得到学生理解的情况。时代的差异,导致学生无法准确捕捉人物性格,无法理解其精神内核,甚至出现觉得历史人物“很傻”的情况。而通过设置历史人物的“群像”,或许能帮助学生理解主人公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那个时代人们的共同价值取向和追求。
还是以《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廉颇蔺相如列传》3篇文言文的教学为例。在梳理完单篇之后,笔者展开了“侠之大义”的主题阅读课。
首先以思维导图填空引导学生按照笔者选择的三个角度对人物形象进行梳理:
主要通过主要事迹和个性语言来把握人物性格特点,而后让学生把视角集中到时代背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理解人物的可贵之处。
最后根据梳理总结人物的相似之处,得出“侠之大义”的内涵:
同样以笔者的一次文言文群文阅读教学为例。作为一个极富人格魅力的文人,苏轼的达观与豁达熠熠生辉。但这种达观不是一个人天生就拥有或一夜之间突然拥有的品质。学生在很多时候能异口同声地说出苏轼的这一品质,但对于这种品质的由来,尤其是苏轼在面对人生境遇时的纠结、挣扎方面是缺少感悟和理解的。因此,理解苏轼在黄州的遭遇、心情以及心境的转变,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人格魅力,更能给学生以面对人生挫折的精神力量。因此,笔者在进行《赤壁赋》的教学时,在讲评完全文的基础上,增设了一堂群文阅读课,将苏轼在黄州的几篇代表作品《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以及余秋雨先生的散文《苏东坡突围》整合起来,进行了一堂以“成熟于无人之际——苏轼人格魅力探究”为主题的群文阅读课。在阅读过程中,梳理作者的情感变化、理解作者的行为与情感的关系是理解作者最后在自然和释道思想的双重帮助下实现了独自地释怀的关键。因此,我让学生绘制了以下思维导图:
借此,学生对苏轼在黄州的独特体验有了非常清晰的了解,进而在老师的点拨中明确:苏轼其实也不过是一介凡人,当他面对困境时也会有失落和难堪,正是一次又一次地与自然山水相遇、一次又一次地从山水和佛道思想中获得慰藉,苏轼才最终实现了自我超越。也正是因为一次又一次地与“自我”对话,他才发现了真正的自己,才从苏轼变成了“苏东坡”。豁达,不是自然天成,而是个体努力蜕变的结果。
同样以“成熟于无人之际——苏轼人格魅力探究”为主题的群文阅读课为例。课题探究结束后,学生会有感慨和思考,但或许只止于心,而无法言说,因此,在课后,要引导学生再次利用思维导图进行个性化整理和探索。
新高考背景之下,高考评价体系已经明确了以核心价值为引领、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以阅读和表达为关键能力的体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2020修订版)中也强调了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逻辑思维能力。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文言文在部编版教材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学习文言文、学好文言文更是学生感知、理解、接纳传统文化的必然选择。将思维导图纳入文言文教学,尤其是文言文群文阅读中,不仅能为学生提供字词梳理的有效抓手,帮助学生解决文言文理解这一“老大难”的问题,更能让学生在多角度的群像的比较、分析中感知历史人物的魅力、传统文化的价值。
思维导图的使用,不仅是为学生提供思维的模板,更是通过日复一日的训练,形成学生的个性化思维,提升思维的关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