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瑞
爱,是一种人类社会普遍的情感,但是如果现在让你回答什么是爱,想必大多数人都很难给出一个完美的答案。由于词汇具有概括性,“爱”就包含了太多的感觉,男女之间的爱情更是难以一言蔽之。英国著名的婚姻咨询师安德鲁·G·马歇尔在《幸福关系的7段旅程》中用3个词来给爱情做了分类:迷恋、依恋、关爱。让这位婚姻咨询师写下这本书的缘由是一对夫妻来做婚姻咨询,其困惑是“我爱你,但我没有恋爱的感觉”,这个缘由微妙又不同寻常,让这位婚姻咨询师开始审视人们之间的亲密关系。
拥有幸福稳定的亲密关系也许是大部分人的人生课题之一。亲密关系的对象包括亲人、朋友和爱人,花费我们最多精力、消耗我们最多情感、最需要我们苦心寻找与经营的就是和爱人之间的亲密伴侣关系。
亲密伴侣关系一旦确定,双方将会认为两个人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而不是两个独立分开的部分。就好像我们会用“另一半”来表示自己的伴侣,在亲密伴侣关系里“我们”是互相拼在一起的一个整体,自己是整体的一半,双方开始用“我们”来自称,而不是“我”和“他/她”,这样的称谓变化象征着两个人关系的重大变化。亲密关系和普通关系必然存在以下6个方面的差异:了解程度、关心程度、相互依赖性、相互一致性、信任度和忠诚度。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亲密关系都要包括这6个方面,但是缺少一点都会削弱亲密程度。亲密关系对我们来说有什么意义呢?亲密关系的必要性除了人们情感上的需要外,还有健康上的需要。
哈佛有一项非常著名的研究,名为“格兰特与格鲁克”的研究计划,也被称为哈佛承认发展研究,简单来说就是研究如何让人的一辈子过得更幸福。实验耗费近80年的时间,对被试进行了纵向跟踪研究,格兰特的研究对象是哈佛大学的高材生,格鲁克研究追踪的是波士顿贫民窟中的几个小子。这个被称为史上最漫长的研究的“格兰特与格鲁克”研究计划破解了幸福人生之谜——良好的亲密关系能让人的寿命更长,生活质量更高。实验发现,无论是身体脏器的工作能力还是大脑的健康程度都与亲密关系正相关,这一结果不受被试的财富、社会地位、智商甚至基因差异的影响。
许多科学调查也发现,拥有高质量亲密关系的人,免疫系统更强,而那些缺乏亲密关系的人死亡率则比正常人高2—3倍。即使有些人处在不够幸福的亲密关系中,但他们仍然觉得自己比那些“孤家寡人”幸福得多。实际上,人类对于亲密关系的需要也许是刻在基因中的。在远古时代,恶劣的自然条件和人类脆弱的身体决定了那些积极寻找伙伴的个体获得了更多的存活机会,也获得了拥有子嗣的机会,他们的基因得以延续,也就导致一代代的人将积极寻找亲密关系的属性刻在了基因序列之中。在几万年的演化过程中,能够得以延续至今的人类血脉无一例外都是在亲密关系中结出的果实。但是基因只给我们下达了指令,却无法告诉我们该怎么做,它只关心我们有没有把它延续下去,却根本不关心我们有没有在这过程中获得幸福。
好在基因没有告诉我们的东西,科学家们在想办法帮我们找到答案。想要找到良好的亲密关系,首先要确定什么样的人会吸引我们。研究发现,空间距离与你越近的人越容易对你产生吸引力。回想一下我们情窦初开的年纪,你暗恋的人大概率是座位离你比较近的同学,离得越近越容易产生好感,那首《同桌的你》会引起很多人的共鸣也许就和这个因素有关。重复曝光也会增加你对一个人的好感,如果一个人出现在你周围的频率越高就对你越有吸引力。距离和频率好像可以解释一二,那个时候的我们每天坐在同一间教室朝夕相处,那种距离和频率都难在后来的生活中找到。
虽然如此,但也并不是每一个异性同学都有令你心动的吸引力,长相其实才是第一要素。不可否认,我们人类就是这么“肤浅”,很多人都渴望灵魂上的吸引,但是灵魂再美好再契合,也需要一个契机让人渴望去了解你的灵魂,毕竟灵魂这东西可不是一时半会儿、三言两语能了解清楚的。研究发现,最吸引人的面孔其实是“平均面孔”,但这样的平均并不意味着平庸,经过平均化合成的面孔五官比例匀称,两边面孔互为镜像,任何一个五官都不会出现发育不良或怪异的情况。所以说,“大众脸”这个词可不该有贬义的意思,以后如果谁用这个词来评价你,你就该欣然接受并且沾沾自喜,因为这足以证明你这张面孔极具吸引力。
不仅有标准的极具吸引力的面孔,身材也是一样。最具魅力的女性身材是腰臀比0.7,也就是说腰围比臀围细30%的女性身材对男性来说最具吸引力。但是,女性对男性身材是否具有吸引力的判断就更为复杂了,条件也并不单一。0.9的腰臀比、1.2的肩臀比、强壮的肌肉都可以成为女性的判断标准。然而,仅仅只有外表不足以吸引女性,经济实力更为重要。
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发展,女性可以自主选择是否孕育子嗣,社会的发展也赋予女性自己创造经济价值的条件。因而,忠贞的男性更受女性的青睐,繁育下一代的可能性会更高,女性也不必依附男性才能拥有经济来源。现代社会亲密关系的延续不是靠金钱和外表,而是靠灵魂的契合。灵魂契合这事听起来玄而又玄,我们现在更愿意称之为三观契合。没错,三观契合的伴侣更能获得良好的亲密关系,两个人相似的部分越多就越容易相互吸引,从喜好到性格、处事方式,都是越相似越相互吸引。
当你被一个异性吸引,开始了你们的亲密关系,你的依恋类型就会慢慢在恋爱中显露出来。依恋理论最早由英国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提出,此后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依恋理论也更加完善。人际关系专家巴塞洛缪将人类的依恋类型分为4种:安全型、痴迷型、恐惧型和疏离型。
安全型的人容易与他人接近,也更容易产生信任,不会患得患失,也不害怕依赖他人,无论是自己的情感还是对方的情感都容易接受;痴迷型的人非常依恋亲密关系,会把全部的感情投入到亲密关系中,同时害怕对方没有付出同样多的感情,没有亲密关系会让他们感到不安;恐惧型的人虽然也渴望亲密关系,但是却很难对对方产生信任,當和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后会产生不安,担心自己在这段关系中受到伤害;疏离型的人即使没有亲密关系也不在乎,讨厌被人依赖,讨厌私人空间被占据,更在乎独立自主。这4种类型并不是孤立的,大部分人都是兼而有之,只是看更倾向于哪种类型。
4种类型没有好坏之分,并不是只有安全型的人才能获得长久幸福的亲密关系,类型相似的人组成的亲密关系也许会更加牢固。比如说两个疏离型的人相处,不会互相依赖,双方都可以自力更生,对待感情的态度也都一致,那么双方在这段关系中都能感到舒适放松。
这4种不同类型的产生与婴儿时期受到的对待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在婴儿时期自己的不适或者需求能够被及时发现并得到悉心的照顾,自己的哭闹会得到耐心的安抚,那么成人之后就更容易形成安全型的依恋。若在婴儿时期的啼哭和不适常被忽略,养育者时而关心备至时而冷漠疏离,那么孩子成人后就容易形成痴迷型的依恋,极其渴望在亲密关系中得到关注和照顾。而完全回避婴儿的不适和需求,即使回应也是勉强为之,婴儿就会认为他人是不可靠的,长大成人后就会出现疏离型的依恋。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原生家庭会给我们带来非常大的影响,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把所有的问题推到父母身上,也不是说我们的依恋类型一旦形成就无法改变。实际上,每一次恋爱都有机会成为你的救赎,恐惧型的人如果在恋爱中得到了无微不至的爱和坚定不移的忠诚,就会被治愈,不再对亲密关系感到不安。
拥有幸福稳定的亲密关系也许是大部分人的人生课题之一。“爱”是一种人类社会普遍的情感,每一段情感的疏离,可能也是每个个体内心成长所不可或缺的经历。
亲密关系是复杂的,爱情同样复杂。罗伯特·斯腾伯格用三角理论来描述复杂的爱情,他认为所有的爱情都由三个成分构成:亲密、激情和承诺。亲密是指爱情中的理解、沟通、支持与分享等特征;激情是指爱情中对性的渴望;承诺则是超出感性范围的认知,是维护爱情长久、携手共度的决心。这三个成分就是爱情的三条边,三条边不同的组合方式构成不同形状的三角,就代表着爱情复杂的形态。如果三条边都不存在,也就不存在所谓的爱情三角,也就是无爱的状态。亲密之边最长,而激情和承诺之边都比较短,那么这样的状态可以称之为喜欢,两个人更多的是友谊般的陪伴和分享,但是却没有共度余生的想法。拥有强烈的激情但是亲密与承诺却十分寡淡的状态就是迷恋,许多婚外情和一夜情都属于迷恋;仅仅拥有承诺状态就是空爱,即空虚之爱。多年的夫妻,激情燃尽剩下的只有承诺,在一起只是为了搭伙过日子,两个人变成了一种合作伙伴的关系。安德鲁·G·马歇尔遇到的那对夫妻应该就是处在空爱的状态,双方对彼此的承诺虽然也是爱情的组成部分,但是缺少了亲密和激情的他们却感受不到恋爱的感觉。
关于亲密关系与爱情的研究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深入,但是复杂的人类所产生的情感是永远没有办法用完美的几何形状来准确描述的,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亲密关系和爱情也在时刻发生变化。可是这样的研究却让我们明白这些我们认为玄而又玄的东西并不是不可捉摸的,一樣是可以被证明的有规律可循的科学。
拥有稳定的伴侣、良好的亲密关系的好处我们已经十分明了,难道这些益处单身主义者们就无法拥有吗?单身主义者并不是孤身主义者,他们有积极的社交活动,也有稳定亲密的友谊。如果与伴侣的亲密关系给他们带来的是负担、争吵和不安,那么快乐的独身也是一种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