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婷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落实,全面贯彻素质教育成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小学教育中不仅要关注学生文化课成绩的提升,更要加大力度培养学生的基础科学素养以及创新实践能力。文章重点对小学科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并结合实践教学经验提出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科学;教学问题;教学策略
一、 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愈发明显,国家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基础科学素养以及科学探究精神的支撑。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探究性较强的课程,涉及了自然科学中各个领域的基础内容,旨在提升学生的知识储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但是在现阶段小学科学教学实践中,仍然有部分教师未能认识到本门课程的重要性,而且教学方式单一枯燥。如何改善这一现状成为十分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二、 小学科学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梳理
(一)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学生学习兴趣低下
教学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明确的教学目标的指示,新课标明確指出小学科学课程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教育定位应有明显的启蒙和激趣性质,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实现从接受常识到形成科学认识的转变,让学生在科学课程的学习中收获快乐和兴趣。然而在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往往认为学生应该“厚积”才能“薄发”,因此过分地要求学生对科学知识进行背诵记忆,而忽略了科学课程强调自主探究的特点。长此以往,小学生在面对复杂的概念知识时,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进而探索欲和好奇心受到挫伤,这种错误的教学目标导致教学整体效果的低下,与课程设立的初衷相背离。
(二)教学方式固化陈旧,忽视培养探究能力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小学科学教师仍然喜欢以理论灌输的教学方式为主,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种教学组织方式下,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认知大多只能停留在教材的文字叙述上,难以进行主动的思考和探究,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难以得到保障。例如,小学科学课程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参与积极性,且涉及许多实验教学内容。部分教师单方面地认为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太小,无法参与动手实践学习,大多选择为学生做实验演示,要求学生背诵实验原理、实验现象以及实验数据。在这种教师包办的实验课上,学生很难获得乐趣,对知识的理解也难以透彻,科学课程所倡导的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目标也就更难得以实现。
(三)学科重视程度低下,学生成绩考核缺失
在部分小学,科学课程仍然被冠以“副科”的帽子,受重视程度并不高,这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甚至学科的开设沦为形式,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的重视程度不够,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存在敷衍心理,课堂上对于学生的要求也并不严格。第二,缺乏明确的考核标准,即便参加期中、期末考试也不计入总排名,学生对科学课程的重视程度自然也并不高。第三,课时被严重压榨,尤其是对于小学高年级而言,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数、英成绩,分配给科学的课时严重不足,这就导致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进度,只能牺牲教学质量。第四,缺乏配套的教学设施,科学的教学往往需要一些实验器材的辅助,而学校在这方面的投入力度明显不够。
三、 提升小学科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做好课前导入环节
小学阶段的学生有着“喜动不喜静”的特点,相较于纯文字理论他们更喜欢图文并茂的知识呈现方式,同样相较于枯燥的讲解他们更喜欢在启发引导中思考。教师要把握住这一年龄段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规律来调整教学方式,灵活地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做好课前导入环节,激发学生的探知欲。例如,在学习《给动物分类》这节课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掌握一些常见动物的特征,明白动物分类的标准,并对动物进行分类。在上课之前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播放一段纪录片《动物世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不同动物之间的生理结构以及生活习性上的差距,体会动物的多样性。随后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大家喜欢动物吗?谁愿意主动给大家介绍一下自己最喜欢的动物?”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开始积极地进行讨论。随后教师可以在PPT上展示一条趣味小谜语“站着没有坐着高,一年四季穿皮袍。看见生人它就叫,看见主人把尾摇。”并让学生去猜。这时候学生可以轻易地回答出“狗”这一答案。教师可以继续进行提问:“大家知道狗属于哪一类动物吗?”这时候学生往往很难直接回答出来。接下来教师可以引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同学们请跟着老师的步伐一起走进动物世界,今天咱们就要系统地学习动物大家庭中是如何分类的
。”在这一系列紧凑的导入环节下,学生很容易进入学习状态,为高效学习奠定基础。
(二)引入生活化教学资源,培养学生学科兴趣
对于小学生而言,“科学”这一概念具有陌生感和抽象性,很容易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以及枯燥感。其实,小学科学课程中涉及的知识大多来源于生活中的问题,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积极引入生活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以及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摩擦力》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摩擦力的存在,教师可以多引入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来带领学生进行思考。首先,教师可以让A学生抓住B学生的手,这时候要求B学生进行挣脱,B学生用了较大的力后才完成了挣脱。然后教师提问:“为什么B学生难以轻易挣脱A学生?”学生开始议论纷纷,有的认为是A的力气太大了,有的认为是B学生的挣脱方式不对。这时候教师可以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润滑剂涂在B学生的手上,这时A学生就很难抓住B学生的手了。随后教师可以继续引导提问:“到底是什么决定了B学生挣脱时候的难度呢?B学生感觉到的‘力是什么力呢?”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能够很好地完成对摩擦力的理解。教师还可以再为学生举生活中“穿袜子”的例子,“平时我们可以很容易穿上袜子,但是刚洗过脚之后穿袜子就比较困难,其实这也是因为摩擦力在起作用”。在这种生活中常见现象的启发下,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学习知识,提升对科学课程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