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局长下个月就要调离岗位了。不知有意还是无意,局里又举办了一次书法比赛——当年,就是因为书法比賽,高局长声名鹊起,一下子成了全国的名人。
跟上次一样,接近尾声时,高局长被人簇拥着来了。有人提议道:“高局长,题个字吧。”
“关公面前耍大刀。”高局长面露难色,“不写了吧?”
高局长的话音刚落。立马遭到众人的反对:
“我们罐里几个米您还不清楚?高局长您就别谦虚。”
“您是局长,没有您的大作这个赛事就不圆满。”
“您平时没少下功夫,今天露一手,让大伙儿开开眼界。”
高局长没再推辞,掂起笔,歪着头,脸上荡出一丝浅笑:“写什么好呢?”
“要不,还写那两个字?”提建议的人一边瞅着高局长的脸色,一边怯声说道。
在场者都是局里的员工,对上次书法比赛自然是记忆犹新。提议者的话音刚落,众人都盯着高局长。那一次,高局长写的是“同意”。河南作家司玉笙根据这个事件写了篇小小说《书法家》,使得高局长的大名飞越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至今被小小说界的师友们津津乐道,被初学写作者当做范本,被收入中学生各类试卷。
“都成过去式了……”高局长轻轻摇了摇头。说实话,因为那件事他心里还有隐隐的痛。人怕出名猪怕壮,不服不中——就是因为司作家的《书法家》,高局长被推到了风口浪尖,经有关部门调查,幸亏没有伤筋动骨的问题,若不然,早就调离了。
“那您随便写吧,写您得心应手的。”
“对,写您平时常写的。”
“好,恭敬不如从命。那我就再献一次丑喽。”高局长用笔蘸了蘸墨水,笔毫在砚台边舔了舔,然后娴熟地在宣纸中间画起来,简直是笔走龙蛇,一挥而就,不,一气呵成——宣纸中间出现四个大大的字——“平安是福”!
在场的人都怔了一下,接着响起了热烈的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