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央文明办发布2021年5月“中国好人榜”,105名身边好人光荣上榜。其中,杭州市的金淑华上榜“诚实守信好人”。
金淑华是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杭州铁路办事处退休工人。1991年至今,金淑华坚持每周的周二、周四、周六上午在西湖区北山街道铁路新村老年活动室公益理发。她一直坚守着自己两元理发的承诺,30年间从未涨价。
这把剪刀一握就是60年
“我从小生活在金华东阳,15岁那年父亲工作岗位调动。作为铁路职工的子女,我也就随着他到了杭州落户安家。1958年,我也进了铁路局工作。”21岁那年,領导调她去单位福利室为广大职工理发,金淑华从零学起,成为当时为数不多的女理发师。“那时候女的学理发的不太有。没想到我有这个天赋,之后,就有了很多回头客。”金淑华骄傲地说道,“后来单位领导又把我调到铁路招待所,分管一个楼层。那个时候,我经常忙得两只手凌空,两条腿笔直。”1991年,离退休还有两个月的金淑华接到单位领导的电话,希望她能到铁路新村的老年活动室里发挥余热,继续服务老年人。金淑华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这一干,又是30年。
在干净简洁的理发室里,一个高脚的老式理发椅十分引人注目。金淑华说,这个椅子全是黄铜打造,真皮坐垫,是参加工作时特意跑去上海松江买回来的,当时要288块钱。这椅子是当时流行的高靠背款式,特别受到男顾客的喜爱。“仰面刮胡子刮脸躺着脖子不累。”顾客杨大伯说道。金淑华还保留着刚参加工作时用的那只锈迹斑驳的小皮箱,里面各种理发工具都上了年纪——两把大小剪刀,1把刺剪,3把刮胡刀。“这个刮胡刀现在外面也没得卖了,我用了60年了,还特地买了个磨刀石,一怕外面不会磨给我磨坏了,二是自己磨的用着手感可以顺些。”
两块钱只是个形式,再干10年也不会涨价
金淑华的好手艺口口相传,慕名而来的人不少,甚至小和山、临平都有赶过来的。除了多年的街坊邻居,更多的是老姐妹带老姐妹。有慕名而来的大爷大妈们来剪,发现金淑华真的只收两块钱时,惊讶地说道:“真当滴啊?现在买块豆腐都要两块五了,你这里太实惠了!”
金淑华坦言自己并不靠这个挣钱,她自己有劳保,而且自己的三个儿子也都很孝顺。“在这里理发,我不仅有事做,还能和大家说说笑笑,我很开心。”前几年,老伴赵大伯身体还比较硬朗,他们就每天乘车前来。赵大伯做些整理器械、扫扫地之类的事,等金淑华下班,两个人再一起回家。可惜三年前一次中风,赵大伯住进了康复医院接受治疗,“现在我一三五去医院看他陪他说说话聊聊天,二四六就过来帮这里的老朋友、老顾客理理发。”金淑华说。
小区门卫汪师傅每个月都会来理发店光顾。“老一辈理发师这个价格的杭州城可以说没有了,而且小年轻也不会剪我们的发型,我们这个年纪都是喜欢老派发型的。”汪师傅是临安人,他说在老家农村也没有这么实惠的理发室,“金姐是做好事啊。”
“其实金阿姨经常不收钱,收两块钱也只是象征性的,同时还经常拎一个皮箱,上门给腿脚不便的老人剪头发。”社区工作人员说。铁路新村2幢的钱大伯是金淑华的老顾客,腿脚不便的他现在几乎不下楼。金淑华每个月都会带着她的工具箱到钱大伯家里去,为他理发刮胡子,却忘记自己也是个步履蹒跚的老人。
只要我走得动我就会坚持下去
为什么喜欢做这件事?金淑华说,其实有时候想想这么大一把年纪也不想做了,但老朋友都劝她留下,“我们都习惯在你这里剪头发了,要到这里陪我们啊。”
金淑华感动之余做了决定:“我只要走得动,做得动,就会继续做下去。”“这里还是老单位的活动室,氛围好,很多人虽然叫不上来名字,但大家就像老朋友,互相尊重,聊聊天,日子过得很开心。”2020年因为疫情,理发室暂停了小半年,大伯大妈们一次次电话让金淑华来,大家就围坐在广场上安静地等着金淑华。
当问到她这些年服务了多少人,金淑华害羞地笑了:“主要看天气的,下雨下雪人就少很多了,平均一天十五六个吧,我只记得最多的一天,剪到下午三点钟才吃饭,袋子里面有90块钱,等于剪了45个啊。但是真要我说剪了多少,我想应该有一万多了吧。”
善良的金淑华做的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就是这小小的善举,小小的温暖,让人们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善,像冬天融融的炭火,让每一个瞥见那团光的人,都感觉到了暖意。
供稿单位:西湖区文明指导中心
编后语
一把握了60年的剪刀,是金淑华“活到老、干到老”的见证,也是她把平凡的事情做成不平凡的见证。几把理发刀、一块围裙、一张理发椅,工具虽简单,技术不简单。一人一次2元钱,30年公益理发初心不变。小小理发店里笑声不断,连着岁月的记忆,也温暖了一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