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lee
熠熠生辉的宝石背后,隐藏着阴暗的真相。
全球钻石产区,主要集中在非洲南部、澳大利亚、加拿大、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其中作为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非洲产钻国以资源出口为主要收入来源。
在殖民统治时期,钻石生意创造的财富流入殖民者钱包。殖民者被赶走后,产钻国陷入长期内战。控制资源开采权,相当于控制了本国财富命脉,各个军阀、派系互相倾轧,抢占资源。其间被开采出的钻石,是以士兵在战斗中丧命、百姓在矿坑没日没夜劳作为代价而面世,可以说染满非洲人民的血泪。
电影《血钻》剧照
塞拉利昂、利比里亚、刚果(金)、刚果(布)、安哥拉、科特迪瓦、中非、津巴布韦……这些非洲国家均是重要的钻石出口国,长年处于战乱状态。战乱,与钻石高额利润引发的人心败坏不无关系。
在流行娱乐作品的渲染下,塞拉利昂的名声尤其不佳。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杰曼·翰苏担纲的电影《血钻》,揭露了塞拉利昂钻石产业的血腥。自从20世纪30年代塞拉利昂发现钻石矿以来,采挖钻石一直是“压榨”的代名词。1960年代西亚卡·史蒂文斯执政时,所谓的“国家钻石开采公司”,本质上是史蒂文斯联合戴比尔斯珠宝—这家英国公司也拥有“国家钻石开采公司”的股份—敛财的工具。
1980年代史蒂文斯退位、戴比尔斯撤资,政府开始失去钻石开采的主导权。钻矿被军阀掌握,国内社会矛盾激化。1991年,塞拉利昂内战爆发。战争由福迪·桑科领导的革命联合阵线(联阵)发动,旨在推翻史蒂文斯的继任者约瑟夫·莫莫。
“金伯利进程”试图拒绝“冲突钻石”出现在正规交易链上。
联阵在战争早期占领了塞拉利昂东部和南部大片地区,这片区域恰恰是塞拉利昂的主要钻石产区。联阵以武力胁迫当地人民采挖钻石,然后通过各类渠道交易换取军费。矿工在死亡威胁下挖出的钻石,就是“血钻”。
塞拉利昂政府失去钻石开采这个重要的收入来源,自然怒不可遏,与联阵展开激烈冲突。不过对塞拉利昂人民来说,无论被哪一方统治,都躲不开在矿坑中煎熬工作的命运。
翰苏在电影中饰演的正是被反政府军压迫的当地人。而他面临的敌人除了军阀武装外,还有莱昂纳多饰演的钻石贩子。钻石贩子作为血钻交易的中间商,是将血钻“洗白”的关键一环。只要他们将钻石交给合适的供应商,供应商自然能在海外将这些钻石包装为神圣高贵的首饰。相比显而易见的军阀暴力,钻石商和钻石贩子则是“看不见的魔鬼”,低买高卖、大发战争财。
1990年,军阀查尔斯·泰勒
塞拉利昂内战直到2002年才正式结束,战场上的死者达到5万人,因战乱而被贫穷、疾病、压迫夺取生命的人更以十万计。
电影反映了塞拉利昂人民的血钻阴影,而其他非洲产钻国家的人民也蒙受相似厄运。
例如安哥拉,内战时间比塞拉利昂更长,持续达27 年(1975—2002)。反对政府的一方“争取安哥拉彻底独立全国同盟”(安盟)同样占据安哥拉钻石产区,以出售由压迫劳动力开采的钻石获取军费。
利比里亚也是钻石产区。但在当地军阀查尔斯·泰勒的操纵下,“血钻”成为区域性问题,而不仅仅是某个国家内部矛盾的体现。泰勒带领“利比里亚全国爱国阵线”(爱阵)发动利比里亚内战,控制了国内的木材、矿产资源。他以此跟东欧交换军火,然后又将军火转手给塞拉利昂的联阵。联阵的主要支付手段正是钻石。
有了钻石,泰勒可以换取更多军火,继续支持联阵与塞拉利昂政府作战。全盘来看,泰勒是塞拉利昂内战的重要幕后推手。邻国战争越持久,泰勒越能坐享其成,充实个人财富,进而提升他在本国的地位。1995年,利比里亚内战的各参与方一度签署和平协议,并在1997年举行大选。泰勒获得七成选票当选总统。
即使没有军阀的武器强迫,他们往往仍然不得不选择挖钻谋生。
泰勒因“鉆石—泰勒—军火”三角贸易广为人知,人称“血钻总统”。无怪塞拉利昂被选作电影典型。塞拉利昂内战浓缩了非洲产钻国的多个混乱侧面:军队的残忍恶毒、战乱中苦苦求存的矿工、不同国家不同派别的勾结……来源各异的“血”,都洒在了晶莹剔透的钻石之上。
塞拉利昂内战结束后,泰勒的三角生意难以为继,在国内的权力也被削弱。2003年,泰勒下台并流亡尼日利亚,最终在2006年被尼日利亚当局逮捕,送到海牙受审。他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首名在国际法庭获刑的前国家元首,被判50年监禁。
“血钻总统”锒铛入狱,与国际社会找到泰勒“七寸”有关。泰勒掌握财富和权力的关键在于掌握钻石。而随着战争引发的人道主义危机引起全球关注,钻石行业也意识到“血钻”声名狼藉,影响产品销售和商家形象。多方合力之下,一项旨在将“血钻”驱逐出市场的制度诞生—“金伯利进程国际证书制度”。
“金伯利进程”提出“冲突钻石”(ConflictDiamond)的概念,指的是在战争地区开采,其交易收入用于为当地合法政府的反对武装、侵略行动、军阀等行为提供支持的钻石。“金伯利进程”试图拒绝“冲突钻石”出现在正规交易链上,通过遏止“冲突钻石”的销路来制止背后的纷争。
2012年5月15日,由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钻石—库里南钻石制作的珠宝,在伦敦展出
按照“金伯利进程”要求,钻石出口國必须为每一批出口的毛坯和半成品钻石封装,并由出口国政府主管机构签发“金伯利进程证书”。进口国政府在验明出口国官方证书无误后,方可准予进口。进口没有“金伯利进程”成员签发的证书的钻石,以及面向非“金伯利进程”成员的钻石出口,均被禁止。
早在2000年,联合国安理会就对塞拉利昂实施钻石出口禁运,以打击联阵的收入来源。同时期,有关“金伯利进程”细则的谈判也已经开始。谈判持续三年,参与者包括南部非洲各国政府、国际钻石工业界,以及对这一行业进行监督的民间社会组织。联合国大会2002年11月以第55/56号决议通过了“金伯利进程”,2003年1月1日起该制度正式执行。
2003年6月,内战结束的塞拉利昂获联合国安理会解除钻石出口禁令,因为当时的钻石开采已经移交回政府控制,已经不算战争中血染的钻石。“金伯利进程”2013年主席威利·恩拉佛则曾声称:“可以担保99.1%的钻石贸易都是合法的。”
然而“血钻”的“血”,并未完全洗干净。
一方面是非洲仍然战乱频繁。例如中非2012年爆发内战、2013年原政府解散,其所产钻石在2013—2015年登入“金伯利进程”的黑名单。虽然现在部分中非钻石已经解封,但内战至今仍没结束。中非钻石被制裁期间,据报通过走私渠道进入喀麦隆、乍得等邻国,再洗白为获认证钻石。反政府军“塞雷卡”靠此,将钻石转化为军费。
另一方面是非洲经济积弱,当地人民可选择的工作不多。即使没有军阀的武器强迫,他们往往仍然不得不选择挖钻谋生。受雇于政府监管或直接经营的矿场的矿工,生存条件同样恶劣。低廉的报酬、漫长的劳动时间、高温工作环境、不执行甚至不存在工人保护标准……工人始终是被压榨剥削的对象。而非法矿场的矿工处境更危险,据报安哥拉、津巴布韦都出现过政府军取缔非法矿场时,直接枪杀或活埋矿工的情况。
“金伯利进程”既没有完全帮助终结非洲战乱,也没有监管政府在“合法”外衣下对矿工的不人道行为。这导致在“金伯利进程国际证书制度”出台接近20年后,非洲诸国仍未摆脱“血钻”污名。
被渲染为“永恒”代名词的钻石,其价值只在美学和符号学意义上体现。它不是生活必需品,也不能作为原材料给人类科技进步作贡献。钻石曾被贬称为“20世纪最大的骗局”,被诟病用营销人创造的虚无价值去骗取财富。但实际上,钻石行业的价值或许在于,它连接了两个不同世界的人群,迫使他们相互意识到对方的存在,进而思考如何对身处的环境做出一点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