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拾朝花“百草园”

2021-08-24 07:39马志国
新天地 2021年7期
关键词:菜畦矮墙百草园

马志国

这一天,我有幸来到绍兴,有幸走进“百草园”。

那年,我应邀去南方参加一个会议。一天上午,会议安排我们一行早早地来到绍兴。这是个并不繁华的城市,却地灵人杰。在这里可以寻觅到很多中华英杰的生命源头。想到绍兴,人们会不由得想到周恩来,想到秋瑾,想到蔡元培,当然更会想到鲁迅。

下车后,我们首先来到了鲁迅的故居。

漫步在先生的故居,我们寻觅着一代文学巨人的成长历程。不知是导游女孩的有意安排,还是参观路线的自然走向,反正我们久久地没有走进心中向往的百草园。导游女孩也许猜到了我们的心思,朝我们甜甜地回眸笑道:“各位朋友,下面我们就要走进鲁迅当年的百草园了。不过呢,到了这里,不少游客曾经感到失望,您可要做好思想准备!”

穿过最后一道走廊,迈过最后一道门,我们终于走进一个并不很大的菜园——先生笔下的那个百草园!

也许是导游女孩给我们事先降了温,也许是我们本来就怀着特别的情思,百草园没有让我们失望,而是让我们几乎同时眼睛一亮。虽说已是深冬的日子,这里却依然可见绿色的生命。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碧绿的菜畦,一片郁郁葱葱,生机勃勃。菜畦南面是一口石井,北面是高大的皂荚树,西面是一道矮墙,矮墙上面爬满了蔓草。驻足凝望,仿佛看到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侧耳倾听,仿佛听到鸣蝉的长吟,油蛉的低唱,蟋蟀的弹琴。凝神遐想之中,仿佛看到了童年的“迅哥”躲开家人的管束,悄然来到园中,自由自在地捉虫、拔草、捕鸟、玩耍嬉戏、跳跃奔跑……

大家被这里的情景深深地感染了,欣喜之情溢于言表,都仿佛回到了童年。几位女士几乎少女般欢呼雀跃起来:“太棒了,一定要在这里留影!”于是,皂荚树下、菜畦旁边、矮墙根处,众人纷纷留影。我也没有了平日的慢腾腾,小跑过去,站在碧绿菜畦之间的畦埂上,请同行的朋友按下了快门。

那边,矮矮的墙根下,一位女士拨开蔓草,做着翻开断砖的姿势,大概是在寻找“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的斑蝥。这边,一位手拿相机的男士精心导演:“不要摆样子,好,就这样,真切自然,自由自在,才有真感觉。”他们都是对鲁迅很有研究的专家。他们也许是想体验那“短短的泥墙根一带”的“无限趣味”,想感受先生童年的生活,想找到乐园的感觉。

找到了吗?听听园中飞扬的欢声笑语,看看园中忘返的流连脚步,就知道我们找到了乐园的感覺。

可是,事实上这里实在是再普通不过的一个菜园。也许是因为,在现代城市钢筋水泥的生活空间里能找到这样一处天地,让人们有几分新奇,也有几分欣喜。可是,这样的菜园在当年几乎随处可见,何以在先生的笔下却成了乐园,那样的美妙,那样的令人神往?

大家围拢在一起的时候,话题自然集中到这个问题上来。最后的结论很简单:因为当年先生是一个孩子。

是的,以一种孩子的眼光看这里,这里的确就是乐园。

什么是孩子心中的乐园?在孩子心中,哪怕是一处简陋的去处,哪怕是一块不大的空间,哪怕是一方普通的天地,都可以是乐园。不需要豪华的现代设施,不需要昂贵的物质投资,只需要一个条件:有自由,有心灵的自由。

孩子心中的乐园,就是一方自由自在的天地。孩子的心最渴望自由自在。

可是,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在1926年才写成的。那时先生早已人到中年,早已远离童年。如此夕拾朝花,怎么可能只是孩子的眼睛?先生所以夕拾朝花,所以依然如此钟情这百草乐园,是不是在呼唤那份心灵的自由,在渴望那份生命的自在?

我想一定是的。我们最大的幸福和快乐,莫过于心灵的自由自在。自由自在的天地,是我们无不向往的乐园。

这,何止是孩子?

猜你喜欢
菜畦矮墙百草园
白蝴蝶(外一首)
农舍
学校里的“百草园”
捣练子·菜园
农家牡丹
田野偶吟
矮墙迷宫
以景写情——探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情感
试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几组对比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题再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