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瘦了,导弹却飞(肥)了,这是剜肉补导弹啊”他始终记得入党介绍人对他说的话:“我们共产党人就应该像太阳那样,无论在哪儿,都要主动地发出自己的光和热。”
黄纬禄(1916-2011),安徽芜湖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著名火箭与导弹控制技术专家和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196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9年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1984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上花团锦簇、人声鼎沸,正在举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阅兵仪式。当导弹部队接受检阅时,一位老人在鲜花和闪光灯的背后笑得格外欣慰,他就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黄纬禄。
“祖国再不好,再贫穷落后,也是生我养我的故土”
1947年5月,黄纬禄在英国拿到硕士学位,当即决定回到日思夜想的祖国。听说他要离开,有很多同学、同事都劝他留在英国工作。面对各方挽留,他说:“人家的国家再好,总是人家的;自己的祖国再不好,再贫穷落后,也是生我养我的故土。”
1949年5月上海解放,黄纬禄心里明亮了起来。新中国成立,让黄纬禄对中国未来的科技发展充满信心。
1952年,黄纬禄举家迁往北京,他在军委通信部电信技术研究所开始了新的工作,担任保密机组组长。所里只要有难以解决又与电路相关的事,都会让黄纬禄和同志们忙活几天。他总是乐在其中:“我们那时的业务面比较宽。”
1954年,黄纬禄和保密机组的成员用了不到两周的时间,研制出了“话音控制多麦克风话路通断扩音系统”,并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使用,受到与会者的普遍好评,黄纬禄因此获得了北京市“建设新中国有特殊贡献的英雄人物”的称号。
1955年的一天,全国政协会议筹备组来电,要求研究所立刻研究一种能够有效解决“多话路间干扰问题”的话筒设备,赶在一个星期后举行的政治协商会议上使用,毛泽东要在会议上讲话。
这个紧急的任务又交给了黄纬禄,他成立放大器研究技术小组反复试验,提出了一个又一个方案……不久后,毛泽东的讲话没有受到任何声音干扰的消息传回办公室,技术小组的成员都欢呼起来,黄纬禄疲惫多日的脸上也露出了幸福的微笑。
“失败的教训比成功的经验要宝贵”
1957年11月16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建院,黄纬禄从此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导弹研制之旅。二分院属于部队编制,所有的技术人员随之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黄纬禄穿上了军装,并被授予上校军衔。
“建院初期,建制急需扩大,有一些同志大学还没有毕业就提前来参加工作了,大家对控制系统的工作都不太熟悉,搞无线电的转过来搞控制系统,没有经验。大家都不会,技术上谁也领导不了谁,在一块儿就是边干边学。”就这样,黄纬禄和同事们在永定路的一处老院子里开始了导弹研究,他们首先的目标就是仿制苏联送来的P-2导弹,他作为控制系统组组长,深感任务艰巨、责任重大。
1960年11月5日,随着中国第一枚导弹——东风一号发射成功,黄纬禄不再是导弹控制技术的门外汉,他领导的控制系统团队已成长为一支初具规模的技术队伍。
1962年3月21日,东风二号导弹发射失败,黄纬禄作为副总设计师和控制系统主任设计师,连续几天吃不下饭,脑子里一直想着失败的原因,情绪十分低落。但他只能把担忧和压力深埋在心底,不能向家里人倾诉。妻子刘汉菊和孩子们觉得他看起来疲惫不堪,并且常在深夜还看见他在翻阅资料。
改进后的东风二号导弹丁于1964年6月29日进行飞行试验,取得了圆满成功,黄纬禄说:“成功固然可喜,失败也不可悲。失败的教训往往比一次成功的经验收获大,这次失败是大家印象非常深刻甚至终身难忘的,今后再不会犯类似的错误!”
“八年四弹”的计划制定后,黄纬禄身上的担子越来越重,他需要在同一時间兼顾好几个型号的控制系统的研究、设计、生产和试验工作。总是奔走于试验室、生产车间、发射场之间,试验、讨论、发现问题、再修改方案,有时在荒漠的基地里一住就是好几个月。
基地条件艰苦——“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昼夜温差大,风吹石头跑”。从北京乘坐火车到基地要经历五天五夜的颠簸,遇沙尘暴的突袭,车子只能停下,大家在罐子一样的车厢里坐等。黄纬禄像说书人一样给大家串讲笑话。
基地的生活虽然十分艰苦,但是黄纬禄甘之如饴。他喜欢这个不畏艰辛、同心协力的集体。他始终记得入党介绍人对他说的话:“你是搞航天的,你知道天上的太阳和月亮虽然都是明亮的,但它们有区别——太阳是主动发光发热,月亮是被动地反射太阳的光辉。我们共产党人就应该像太阳那样,无论在哪儿,都要主动地发出自己的光和热。”
“将这血肉‘补在导弹上,成就的是一个民族的希望和骄傲”
1967年夏,我国开始了固体潜地导弹的研制,承担我国第一枚固体潜地战略导弹巨浪一号研制的总设计师就是黄纬禄。
1982年金秋时节,中国第一代固体潜地导弹发射的时刻终于到了,然而黄纬禄等来的是令他失望的结果。第一发导弹从海底直冲出水,但是一级发动机点火后,导弹失去控制,迅即偏离方向,超出安全范围,导弹自毁。
面对失败,黄纬禄主动承担责任,寻找解决方案。两个月后,固体潜地导弹第二次发射成功。当天晚上,试验基地举行了隆重的庆功会,人们精神激奋,兴高采烈。黄纬禄掩饰不住自己的兴奋之情,脸上满是喜悦,他拿起酒杯痛饮一番。
之后,这一型号的导弹在我国核动力潜艇上再次发射成功,使我国拥有了完整的二次核打击能力。巨浪一号固体潜地战略导弹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成功和荣誉的背后是无数人巨大的付出和奉献。
在南京长江大桥上做投放试验时,模型导弹在烈日照射下,壳体内的温度达50°C左右,常人都难以忍受,年过半百的黄纬禄却坚持和大家战斗在第一线。
返回北京时,黄纬禄浑身上下长满了痱子。痱毒引起的皮肤瘙痒令他彻夜难眠,多少个夜晚,黄纬禄是靠着反复将自己泡在凉水中的方法,来抵御皮肤瘙痒,度过漫漫长夜。
在导弹第二次试验前的两个月,黄纬禄日夜操劳,两个月体重下降11公斤,一位同事戏言:“他瘦了,导弹却飞(肥)了,这是剜肉补导弹啊。”黄纬禄说:“11公斤相对于动辄以吨计算的导弹来说算不了什么,但是将这血肉‘补在导弹上,成就的却是一个民族的希望和骄傲!”
“如果有来生,我还要搞导弹”
黄纬禄有个绰号,叫“导弹医生”。他总说:“处理工作问题要当‘医生而不要当‘法官。”他分析问题细致,发现问题快,解决问题也毫不含糊,所以导弹出现疑难杂症的时候大家都愿意找黄纬禄去“诊治”。
他一生“医治”导弹和火箭,自己却伤病累累。
有段日子,黄纬禄经常会感到体力不支,而且下腹的剧烈疼痛折磨得他坐卧不安,常常不得不按着腹部和同事们讨论工作。
一天,黄纬禄终于挺不住了,到医院一检查,医生说黄纬禄这是长年累积的疾病得不到及时治疗的结果。医生给他开了一种中药排石汤让他回去好好调理身体。
别人只要吃一剂便可以把结石排出来了,可是黄纬禄吃了几十剂都毫无起色,腹部还经常抽搐,疼痛不已。最后,医生不得不给他动手术取出结石。
“他是疼得实在忍不住了,但凡能稍微轻一点,他还会一直忙着工作,顾不上看病吃药。”妻子刘汉菊说。
黄纬禄常年忙于工作,女儿黄道群很少见到父亲,但有一件事深深刻在黄道群的记忆里:“有一天晚上,父亲拿了一件背心,让姑姑帮忙缝一下,说衣服破了。姑姑拿这件衣服在灯底下照了一下,衣服在心口的位置已经透亮了,要破了。于是问父亲为什么会破在这个地方?父亲很平静地说:心口痛,揉得久了就破了。”
黄纬禄退居二线后担任二院技术总顾问,可是他的心依然和在一线。
1988年,当我国核潜艇水下发射导弹的试验开始后,72岁高龄的黄纬禄又风尘仆仆地赶到试验现场。
试验结束后,他回到北京還没来得及休息,就又冒着严寒赶赴西北戈壁滩,参加另一枚型号导弹的飞行试验工作……工作中,他也依然坚持着自己的“三行原则”——对于吃,不饿肚子就行;对于睡,只要能躺下就行;对于行,只要走得成就行。
2003年10月15日,黄纬禄在家中休养,早上8时刚过,他就早早地端坐在电视机前,眼睛紧盯着新闻节目——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现场直播。
当航天员杨利伟上飞船的那一刻,黄纬禄的表情开始紧张起来,他仔细地观看着画面,生怕漏过一个细节。直到9时42分,电视上传来“飞船已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成功”的声音,笑容慢慢出现在黄纬禄紧绷了一个多小时的脸上。
2011年11月23日,黄纬禄因病逝世,享年95岁。临终前他说:“如果有来世,我还要搞导弹。”
(责编/张超 责校/王兰馨、陈小婷 来源/《黄纬禄院士传记》,黄道群著,中国宇航出版社2015年第1版;《雷震海天——导弹总体与控制技术专家黄纬禄》,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科技委组织编写,中国宇航出版社2009年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