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尽全力、奉献所有,九死无悔”“命运置你于危崖,你馈人间以芬芳。”“只要有一口气在,我就要在讲台上。”“人生老病死都正常,豁出去一点,怕什么?”
张桂梅(1957- ),满族,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人,199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书记、校长,华坪县儿童福利院院长(义务兼任)。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等称号。2021年6月29日榮获“七一勋章”。
她创办了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中,并长期担任这所学校的校长。她帮助近2000名贫困山区女孩圆了大学梦。她拖着病体忘我工作,坚持用红色基因树人铸魂。扎根边疆山区教育46年,她用教育之光照亮了无数人的心。她在福利院先后收养了177个孩子,呵护他们长大成人。
“我从不允许别人说福利院的孩子没有妈,谁说他们没有妈?我就是孩子们的妈”
2021年6月29日上午,张桂梅荣获“七一勋章”,她蹒跚着走上授勋台,还穿着那件洗得发白的灰色衬衫,镜头所见之处,她那双贴满了膏药的手,让很多人落泪。站在话筒前,她代表“七一勋章”获得者发言,几度哽咽。习近平望着她,目光温暖而亲切。
张桂梅讲述了大山孩子们的今天,“远方有灯、脚下有路、眼前有光”;讲述了她一路走来的信念和坚守:“有人问我,为什么做这些?其中有我对这片土地的感恩,更多的则是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张桂梅在发言时说:“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要站在讲台上,倾尽全力、奉献所有,九死无悔!”
2008年,张桂梅创办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中,并长期担任这所学校的校长。13年来,她帮助近2000名大山女孩考入大学。但许多人不知道,她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华坪儿童福利院院长。自2001年以来,整整20年,张桂梅在福利院先后收养了177个孩子。无儿无女的她把所有母爱倾注给了这些孩子,呵护他们长大成人。
31岁的雷秋凤,由外公外婆养大,从没见过自己的亲生父母。每当谈到自己的母亲时,她都会十分自豪地说:“我的老妈是张桂梅,华坪女高的校长。”
雷秋凤至今还记得,2005年,她考上了四川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去学校报到前,张桂梅塞给她500元生活费。“后来我才知道,老妈把自己看病吃药的钱拿给了我。”
2011年,已经在四川省攀枝花市工作的雷秋凤准备和男朋友结婚。为了让女儿嫁得风风光光,张桂梅提前好多天就开始布置婚房,准备了空调、床上用品等嫁妆,还在福利院的院子里铺上喜庆的红地毯。
“别人家有的咱都要有。”张桂梅对雷秋凤说。接亲那天,她凌晨3时就起床带着福利院的孩子们清扫院子,还请来了县领导当证婚人,县电视台的主持人当司仪。雷秋凤说:“我离开家前老妈还说,如果在外面受欺负了就回来,她给我做主。”
每每回想起给女儿办的婚礼,张桂梅都乐得合不拢嘴。“我就是要把排场搞得大大的,还给新郎提了很多要求,比如接亲一定要用小轿车。我要让他知道,他娶的不是孤儿,她是有娘家的。我从不允许别人说福利院的孩子没有妈,谁说他们没有妈?我就是孩子们的妈。”张桂梅说。
“每次撕胶带时我都非常小心,因为粘得很紧,我怕妈妈会疼”
2001年3月1日,华坪儿童福利院成立,捐款的慈善机构指定要张桂梅兼任福利院院长。这改变了她和许多孩子的人生轨迹。
“第一天福利院就收了36个孩子。”张桂梅说,这群孩子里,最小的只有两岁半,最大的18岁。让张桂梅吃惊的是,有的孩子连汉语都不会说,甚至不会洗脸、洗澡,不会用卫生间。她把孩子带到卫生间上厕所,可他们非要跑到院子里大小便。“每天早上院子里到处都是臭味,我只能带着员工去清扫。”
“我心里非常难受,心疼这些孩子。”张桂梅说,“但我也很庆幸,政府能成立福利院,让这些孩子能在这里生活。”慢慢地,张桂梅开始了解孩子们的身世。有的孩子是父母已不在人世的孤儿,也有不少孩子是因为生病或者性别歧视被父母遗弃。
福利院成立后,张桂梅白天在学校教书,下班后就回来照顾孩子。不管白天工作再累,她都会陪孩子做作业,带着孩子玩……晚上孩子们睡熟后,她还要挨个儿去检查他们有没有盖好被子。
“从那时起,我就养成了睡觉不脱衣服的习惯,这样方便晚上起来照顾孩子。”张桂梅说。
在华坪儿童福利院,张桂梅的职务虽然是院长,但孩子们都习惯叫她“老妈”“妈妈”。
“第一次听到有孩子喊妈妈时我吓了一跳。我心想,妈妈就是这样吗?我够格吗?”张桂梅说,“但我也很欣慰,孩子们没有把我当成院长,而是把我当成亲人。”
华坪儿童福利院创办头几年,每年只有7万元经费,日常开支十分紧张。“几十个孩子一起吃饭,有的孩子还频繁生病,一年的钱不到半年就用光了。”张桂梅回忆说,“当时我和孩子们只能顿顿吃豆瓣酱炒饭、豆瓣酱蒸馒头,吃什么都是蘸豆瓣酱。”
她拿出自己的工资来贴补福利院,但还是不够用。实在没办法,张桂梅便想出一个主意,把县里各个单位捐赠的盆花、洋娃娃拿出来,带着几个大孩子去菜市场上摆摊售卖。过了好几年,政府给福利院的经费增加了,她才慢慢不用为钱发愁。
如今,许多孩子已经长大成人。“孩子们都过得很好,有房有车,有儿有女,还有在国外工作的,是公司高管。”张桂梅一脸自豪地说,福利院现在还有20多个孩子,“我会继续当好这个妈,把孩子们养大”。
2008年华坪女高成立后,张桂梅把自己的大多数时间都放在了学校,每天从清晨到深夜盯着学生晨读、上课、做操、自习。晚饭后,她会抽出1个多小时,回福利院和孩子们聊聊天,看着他们做作业,然后又回到学校盯学生上晚自习。
张桂梅身患骨瘤、肺纤维化、风湿等多种疾病,双手、颈背每天都要缠满止痛胶带。每次她回到福利院后,孩子们就会围在她身边,小心翼翼地帮她撕掉贴了一天的止痛胶带。
“每次撕胶带时我都非常小心,因为粘得很紧,我怕妈妈会疼。”12岁的女儿杨至伟说:“妈妈工作太辛苦了,希望她不要那么累,不要睡那么晚,起那么早,可以为了自己休息一下。”
“当时我就想找个没人认识我的地方躲起来,了此余生”
2021年2月17日,张桂梅获得“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荣誉,颁奖词写道:“自然击你以风雪,你报之以歌唱。命运置你于危崖,你馈人间以芬芳。”
少年丧母,青年丧父,中年丧夫,生活千百次虐她,她的世界几度陷入黑暗,她却活成一道光,照亮他人前行的路。
故事最开始要从张桂梅远赴云南说起。
1957年6月,张桂梅出生于黑龙江。她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上面有哥哥姐姐,日子过得不算太好,但也不差。快要高中毕业时,母亲病逝,17岁的张桂梅跟着支援边疆建设的姐姐到云南务工,后来又到林业局工作。1977年,因子弟学校缺教师,张桂梅被调去当老师,开启了她的教育之路。那一年,她20岁。
张桂梅也有过一段人生中最幸福、最温暖的时光。在别人的介绍下,她认识了她的丈夫。1990年,张桂梅随丈夫一同调回他的老家——大理喜洲镇,她终于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在喜洲的那段时间,是张桂梅一生中最滋润最幸福的日子。丈夫当校长,钻研他的事业,她当普通教师,除了上班就是尽情享受生活。那时候的她,爱打扮,涂很红的口红,穿很红的衣服,很蓝的裤子,紫色皮鞋,经常到舞厅跳舞,可谓是潇洒的人生。
就在一切看起来如此美好的时候,老天爷却给她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结婚不过短短五六年,丈夫患上了胃癌。为了给丈夫治病,张桂梅把家里能卖的东西全部卖掉,筹集了20多万元,只希望能救回丈夫。
可是,丈夫的病情越来越严重。到最后,张桂梅身上一分钱都没有了,没过多久丈夫就走了。丈夫的离世,给了张桂梅致命的打击。
失去父母,失去丈夫,张桂梅失去了活下去的希望。
“当时我就想找个没人认识我的地方躲起来,了此余生。”张桂梅带着丈夫最常穿的几件衣服和自己的随身物品,调到了华坪中心学校。那一年,她39岁。
“为了回报华坪人民对我的厚爱,我愿为华坪教育的再度辉煌献出自己的生命”
到了华坪,张桂梅才发现,原来这世界上还有这么贫困的地方,还有这么多因为贫穷而无法上学的孩子。张桂梅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教学上,她同时要教四个班,每天在各个班级之间来回穿梭。
1997年4月,张桂梅突然消瘦,肚子也总疼,还鼓得很大。医生检查后告诉她,她患上了子宫肌瘤,她肚子里的肿瘤有5个月的胎儿那么大,必须马上做手术,否则会有生命危险。
张桂梅痛苦至极,哭了一晚上:“老天为什么这么不公平?”
可是,学生们马上就要中考了,一边是学生们的未来,一边是自己的生命。经过一番纠结取舍后,张桂梅决定等中考结束再说。她瞒着所有人,强忍着疼痛,熬到中考结束,才去做手术。
切除的肿瘤重达两公斤,医生建议她至少要调养半年。可张桂梅仅休息了20多天,就又走上了讲台。她边吃药边治疗边上课,实在没有力气了,就拿把椅子坐着上课。领导、同事和学生多次劝她休息,可她说:“我是老师,讲台就是我的生命,只要有一口气在,我就要在讲台上。”
张桂梅太拼了,原本就没有完全恢复的身体,在这样的消耗下再次出现病症,她直接晕倒在了讲台上。
学生们关切她,同事们资助她,乡亲们感谢她,大家纷纷给她捐款。一位来自山区的妇女代表为她捐出了仅有的5元钱路费,自己走了6个小时山路回家,大家都希望她快点好起来。
面对如此淳朴的情谊,二次手术后的张桂梅下定决心要为这块土地做事:“为了回报华坪人民对我的厚爱,我愿为华坪教育的再度辉煌献出自己的生命。”
“办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让山里的女孩子能接受高中教育,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张桂梅把更多的热情投入到了工作中,她教的课、带的班,成绩总是最好。对待学生也像母亲那样,倾注了所有的心血和爱。但她发现女学生的数量比较少,而且总会莫名“消失”几个。
辍学的女孩住在深山各个角落,张桂梅就一个一个去寻找。到了孩子的家里她才发现,那些孩子辍学是因为贫穷,尤其是女孩,早早地就嫁人了。她一遍遍做工作,挨家挨户家访,劝说父母让孩子回学校读书,实在没钱的她就帮他们出学费、生活费。她省吃俭用,把绝大部分工资都用来帮助学生,甚至承诺学费由她来出,只要允许她把孩子带去上学就行。
为了“捞人”,12年间,张桂梅走过12万公里山路。好说歹说,有些家长油盐不进,张桂梅就发飙:“这个孩子我一定要领走。不用你一分钱,你还想怎样?”
创办免费女校这一想法产生于2001年。这一年,张桂梅在孤儿院担任院长时发现,因重男轻女而遭到遗弃的女童要多于男童。而无论男女,每一个孤儿背后,几乎都有一个吃文化素养不高的亏、命运悲惨的母亲。
一次家访途中的偶遇,让张桂梅心痛不已。一个十三四岁的女孩呆坐在路边,忧愁地望着远方。张桂梅上前询问得知,父母为了3万元钱的彩礼,要她辍学嫁人。“我要读书,我不想嫁人……”女孩一直哭喊着。张桂梅想带女孩走,但女孩的母亲以死相逼,她只能无奈放弃。目睹一幕幕悲剧,她顿悟到问题的症结所在:“一个女人的品格学识,能影响一个家庭三四代的命运。”张桂梅萌生了一个念头:“办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让山里的女孩子能接受高中教育,阻斷贫困的代际传递。”
张桂梅着手创办设想中的女子高中,但所有人都认为这是天方夜谭。张桂梅说,她不信邪,举着荣誉证书到大街上“化缘”,被路人当成骗子;为了“找钱”,她去堵领导办公室的门、参加电视节目、游说爱心企业老板。大山里的家长们不愿意让孩子们去上学,张桂梅还得挨家挨户地做工作,不停地家访。在崎岖的山路上,张桂梅拖着羸弱的身子,发过烧,还摔断过两根肋骨,这些她都不在意,觉得都是值得的。
2007年,张桂梅的教育梦想迎来了转机。她当选了十七大代表,要到北京去开会。当地政府原本给她凑了7000多元,让她买身像样的衣服,但张桂梅转手就给学生买了电脑。
在参会路上,一位女记者拉住了张桂梅,悄悄地指了指她裤子上的破洞。那晚,她把自己的艰辛都讲给了这位女记者。
没过多久,一篇讲述张桂梅故事的报道出世,这个大山里的女老师终于被大家看到。2008年,在国家和政府的帮助下,华坪女高正式建成,女孩子们的未来,被历史的笔重新书写。
2008年8月,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正式开学,主要面向丽江各县农村的贫困学生,学校不收学费、住宿费和书本资料费,每人还发3套校服和箱子。只要学生愿意来,不管成绩再差,她都收,而且全免费。第一批招了100个学生,却有6个辍学,张桂梅挨个儿跑到辍学的孩子家里劝说,拼尽全力,却只劝回2个。就这样,张桂梅带着96名学生,开启了她的女高教学之路。
“人在,教育扶贫的阵地就在!”
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建成之初,条件极其艰苦。没有食堂、没有围墙、没有宿舍、没有厕所、没有保安,张桂梅顶住压力,带着女教师跟学生一起住进由教室改成的学生宿舍,请男教师在楼梯间用砖头和木板搭起简易床铺,全天轮流值守。一位老师回忆,初见女高时,“就是一栋孤零零的房子矗立在一块四周长满荒草的空地上,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学生吃饭要到旁边的民族中学。没多久,17名教师就走了9个。
张红琼是女子高中的资深老师,受张桂梅一次演讲感召,2008年建校时她坐17个小时的大巴车来投奔张桂梅。张红琼也曾打过退堂鼓,但当她拿着辞职申请忐忑地来到张桂梅辦公室门口,看见张桂梅正在吃药,心里实在不忍。她说:“我是自愿来的,是党员,这时候不能一走了之。”
剩下的8个老师中,有6个是共产党员。打小就读《红岩》的张桂梅,一下子找到了精神支柱和工作抓手。她让人在教学楼二楼画了一面党旗,举起右手咬牙宣誓:“人在,教育扶贫的阵地就在!”
十多年来,女高每周都执行“五个一”教育:党员戴党徽上班,重温入党誓词,组织理论学习,合唱革命歌曲,看红色影片。
2021年2月25日上午,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当张桂梅坐着轮椅被推上领奖台的画面出现时,无数网友被这样一个“燃烧”自己、点亮山区贫困女孩读书梦的“燃灯校长”感动了!纷纷留言:“作为一名云南人,看到张桂梅老师上去领奖,激动地哭了。”“张老师才是我们应该追的星,当之无愧的偶像。”“平凡的伟大!致敬!”
2016年,华坪女高有了食堂、宿舍和塑胶运动场,在校生达460多人。每天清晨5时许,宿舍楼里就会响起张桂梅拿着小喇叭喊大家起床的声音;一直忙到次日凌晨,她才拖着疲惫的身体躺下休息……
在她的带动和严格要求下,连续多年,华坪女高不仅一本上线率保持在40%以上,高考成绩综合排名也位居丽江市第一。建校至今,她将1804多名女孩送出大山,走进高校,涅槃重生。学校本科上线率、一本上线率稳居云南省丽江市前茅。
“我心里始终有一股劲:你豁出命改变她们的命,值!”
学校办学头几年,张桂梅还可以跟着学生们跑操。但长年累月的过度操劳,让她的身体渐渐不堪重负。她数次病危入院抢救,体重从130多斤掉到90斤。
在一份诊断书上,医生密密麻麻给她列出了骨瘤、血管瘤、肺气肿、肺纤维化、小脑萎缩、风湿骨痛等20多种疾病。她行走困难,上下楼梯都是攥紧扶手,一步步地挪。可是每天早上5时,她都准时起床,第一个出现在校园里,每天至少3次巡校、查课……
她没有子女,也没有财产,至今和学生一起住在女生宿舍里。她的钱都去哪儿了?30万元的“兴滇人才奖”奖金,她一次性捐给华坪县丁王民族小学建教学楼;昆明市总工会专门拨给她治病的2万元钱,最终也捐了。张桂梅把全部奖金、捐款和大部分工资累计100万余元,捐献给了山区孩子们和其他需要的人。
荣誉越来越多,名气越来越大,她越来越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有人说我爱岗敬业,有人说我疯了,有人说我为了荣誉,也有人不理解。一个人浑身有病,为啥还比正常人苦得起?”张桂梅解释说,“我心里始终有一股劲:你豁出命改变她们的命,值!人生老病死都正常,豁出去一点,怕什么?”
2021年的高考结束后,张桂梅一个人躲进了办公室,也不许学生来道别。她曾经立下一个规矩,走出学校以后,不要总是回头看,一定要朝前走。
“七一勋章”颁授仪式结束后,张桂梅笑着说,孩子们都催她早点回去呢,妈明天就回。严师慈母这两个词汇,在她的身上,得到了很好的融合。
如今,华坪女高的毕业生已遍布全国各地。“许多学生告诉我,上大学后第一件事就是申请入党,要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毕业后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张桂梅说,女高学生有的成为乡村教师,有的成为乡镇卫生院的医生,还有的主动报名到艰苦地区当兵。
受张桂梅精神感染的不只是学生,还有学校的老师。年轻教师勾学华,婚礼当天早上还在上课,中午办完婚礼后,晚上又赶回来给学生上课;教师韦堂芸脚踝受伤,因担心学生高考,每天坚持拄着双拐来教室上课……
“学生们能够用知识改变命运,有能力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把革命先辈的旗帜传扬下去,这就是我对她们的期望。”张桂梅说。
64岁的张桂梅,手上缠满了胶布,脊背也微微弯曲了,但她的故事已经被编成了戏剧,在各大剧院上演。
张桂梅的名字势必将在历史的画卷上,留下红色的一笔。
(责编/吴伟芳 责校/李志琛、陈小婷 来源/《我的妈妈叫桂梅——张桂梅和她的177个儿女》,庞明广、周磊/文,《环球人物》2021年5月8日;《劳动者张桂梅的一天》,江文耀、周磊、庞明广/文,《新华每日电讯》2021年5月1日;《让教育之光照亮贫困山区(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脱贫攻坚答卷)》,徐元锋/文,《人民日报》2021年2月22日;《走出华坪女子高中之后,她们的“张桂梅”烙印》,李在磊/文,《南方周末》2020年12月3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