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与白求恩一起工作,又践行了白求恩精神“病人让我们把他的胸腔打开,是何等的信任啊!我们要对得起这份信任。”
辛育龄(1921- ),汉族,河北高阳人,1939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胸外科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曾任中日友好医院院长、胸外科主任,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2021年6月29日荣获“七一勋章”。
在战火中,他与白求恩并肩战斗救治伤员;50年岁月里,他完成1.5万多例胸外科手术;为寻找针刺麻醉最佳穴位,他不惜在自己身上扎针试验;他是我国胸外科事业的拓荒勇士,又是人民健康的忠誠卫士。“七一勋章”获得者辛育龄的百岁人生,充满传奇。
“如果以后可以做一个像白求恩那样的医生,救死扶伤,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
2021年6月29日,党内最高荣誉“七一勋章”首次颁授,新中国胸外科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辛育龄成为29名获奖者之一。百岁高龄的他已无法到达现场,代为领奖的女儿辛晓梅第一时间通过视频,将这枚珍贵的勋章细致展示给他。凝望勋章,这位百岁老人眼里闪着光,不住点头。
辛育龄的从医选择,与白求恩有着不解之缘。
1921年,辛育龄出生于河北省高阳县。“七七”事变发生时,年仅16岁的他参加了冀中抗日民族自卫军。半年之后,贺龙率领的部队到达保定,将自卫军改编为八路军,辛育龄于1938年春正式入伍,成为一名八路军战士,在冀中药剂科(药政科)负责管药、发药工作。1939年春,白求恩到了冀中军区,卫生部便派辛育龄担任白求恩医疗队的药剂员。此后,有两个多月的时间,他一直和白求恩朝夕相处。
在白求恩身边的日子里,辛育龄看着他救回了许多革命战士的生命,“他在用崇高的思想来完成一项崇高的事业,对我的影响很大,让我觉得如果以后可以做一个像白求恩那样的医生,救死扶伤,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
1939年,在冀中军区一次激烈的战斗中,白求恩坚持守在离前线最近的地方,以提高伤员救治率。有一回,日本飞机轰炸,驮药箱的马受惊,药品撒了一地。辛育龄赶紧拽住惊马,整理药箱。白求恩很气愤,想批评辛育龄没有保护好药品,可他看到辛育龄也受了伤,急忙给辛育龄处理伤口。
几十年后,有人问辛育龄:“白求恩处理过的伤口在哪儿?”辛育龄就会抬起右臂,指指疤痕,像在展示功勋。
一根针麻醉的“神话”
1942年,辛育龄到达延安,进入中国医科大学学习。1947年,辛育龄奉命带领医疗队赶赴辽沈战役战场。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他又组织医疗队赴朝支援,挽救了许多指战员的生命。
1951年,辛育龄被派到苏联学习胸腔外科。1956年从苏联回国后,他放弃了部队优越的条件,来到位于北京郊区的中央结核病研究所,成为一名普通医生。
那时,我国的胸外科技术相当薄弱,甚至难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大肆泛滥的肺结核成为当时致命的“杀手”。为了改变这一局面,辛育龄一心扑在学术研究上,吃住都在实验室。经过艰苦摸索,在他的倡议下,我国医学上的一门新的学科——胸外科创立起来了。
要让曾经几乎空白的胸外科迎头赶上,辛育龄日夜思索着一切减少患者痛苦的方法,向各种“未知”发起挑战。有人说开胸手术创伤太大,不适宜做针刺麻醉。为了探明针刺麻醉的效果,辛育龄竟在针麻状态下实施自己的急性阑尾炎手术!
胸部手术需扎16针,由4个大夫在术中不停地捻动。“这么复杂的操作,如何能够推广?”辛育龄用镊子夹自己的皮肤,运用优选法对每个穴位进行痛阈测试,终于在前臂外侧找到了镇痛效果最好的穴位。
1970年,辛育龄主刀实施了首例运用一根针针刺麻醉下肺切除手术,震惊了针麻界。
1972年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特别要求参观这一手术。访华团成员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全身麻醉需要两三个小时才能完成的手术,辛育龄用了72分钟就干净利落地完成了,而且病人全程神志清醒,平静自如。
辛育龄先后做了1400多例针麻肺切除手术,成功率高达98%。针麻手术推动了我国针灸镇痛原理的研究工作,为中国针灸疗法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
经过多次摸索实践,辛育龄首创了支气管黏膜外缝合技术。通过对动物肺移植的研究和实践,辛育龄获得了肺移植手术技术和肺移植后抗排斥的宝贵经验,成功实施了两例人体肺移植,填补了我国肺移植科研领域的空白。
手术刀过血管那一刻,85岁的他手一点都不抖
改革开放之初,国家急需既有科学管理经验又有技术业务、德才兼备的医院管理人才,参加中日友好医院的筹建。这家拟建的现代化医院,是日本时任首相大平正芳1980年来华访问时提出援建的。在两国领导人的推动下,医院在短时间内得以立项。在战火中入党、技术过硬而又有医院管理经验的辛育龄,1982年5月被国务院正式任命为中日友好医院首任院长。
已是花甲之年的辛育龄,在医院树立了“中国现代化医院的示范、中西医结合的基地、对外合作的平台”的发展理念,“患者至上、文明行医”的医院院风传承至今。1985年,辛育龄主动请辞院长。他说:“组织上交给我的筹建任务已经完成,接下来,我更愿意专心做一名外科大夫。”
20世纪80年代,我国肺癌发病率呈直线上升的趋势。辛育龄奔赴云南锡矿考察后意识到,肺癌已经是社会的常见病,并且死亡率高。
辛育龄向卫生部建议,采取有效措施在全国开展肺癌的防治工作。同时,经过长期反复研究,辛育龄创造了直流电(后改称为电化学疗法)治疗肿瘤的新技术,因创伤小、副作用小、恢复快而成功应用于临床。
电化学疗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现在的放疗技术和消融技术的研究和发展。对于这项新技术,辛育龄有着国际专利权,多家公司要与他合作,但都被他拒绝了。他举办了152次技术培训班,向全国推广这项技术。在近千家医疗单位中,约有11800余例肿瘤患者接受了电化学治疗,有效率达65%~85%。
2003年,非典肆虐时,中日友好医院临危受命转为非典专病医院,已是耄耋之年的辛育龄作为首席专家,参与每位重症病人的会诊。“歇一歇吧!”家人、同事、学生都这样劝他。可辛育龄不听,就是要工作。他说:“我同病人已建立了深厚感情,看病是我的乐趣。”
辛育龄的学生、中日友好医院胸外科原主任刘德若还记得老师最后一次做手术。“85岁的辛老后来手抖了。但手术刀过血管那一刻,他的手一点都不抖。我太佩服他了。”对后辈,辛育龄不乏严厉。“如果看到我们技术不到位、缝合姿势不对,他会像个老将军厉声斥责,‘你这个方法就该被枪毙!”刘德若笑着回忆。
“病人会让我们把他的胸腔打开,这是何等的信任啊!我们要对得起这份信任。”胸外科年轻医务人员一直记着辛育龄经常和他们说的话。
如今,虽然辛育龄已在卧榻,无法工作,但他的精神薪火相传。中日友好医院党委书记宋树立说,医院设立了“辛育龄青年奖”,近日又成立“辛育龄小分队”,年轻医务工作者主动下基层开展义诊咨询、健康宣教,将奉献精神“融入血液”。
对党无限忠诚,对事业不懈追求,对群众充满深情……辛育龄身上老一辈医疗卫生工作者的高尚品质,已然被众多青年医护人员当作“人生指南”。
(责编/吴伟芳 责校/王兰馨、李希萌 来源/《百岁医者辛育龄:一生为人民攀登医学高峰》,田晓航/文,《新华每日电讯》2021年7月14日;《新中国胸外科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辛育龄——百岁医者 仁心仁术》,白剑峰/文,《人民日报》2021年7月16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