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启辉,杨锐彬,徐海波
1 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龙丰卫生院 广东惠州 516000
2 广东省惠州市华康医院 广东惠州 516000
荨麻疹是指皮肤、黏膜小血管及渗透性增加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其临床主要表现为皮肤出现水肿性红斑、风团或皮肤瘙痒等症状,部分患者症状可自行消退不遗留痕迹,严重者伴腹痛、呼吸困难,甚至休克[1]。若病情反复发作,且每周至少两次并持续6周以上者称为慢性荨麻疹,该病由于病程长,且发病时常伴有瘙痒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2]。目前临床常使用白三烯受体拮抗剂、H2受体拮抗剂、具有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作用等药物治疗,虽疗效显著,但经停药后易复发,且长期使用易产生耐药性,治疗效果无法达到理想预期[3]。加味黄连解毒是由黄连解毒汤改良而来,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化斑、祛风止痒之功效[4]。鉴于此,本研究就加味黄连解毒汤对慢性荨麻疹血热证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作以下分析。
1.1 诊断标准
1.1.1 西医诊断标准 符合《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2018版)》[5]中慢性荨麻疹血热症诊断标准。
1.1.2 中医症候标准 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6]中“血热证”范畴;主症:皮肤风团反复发作,皮肤颜色鲜红,剧烈痒。次症:易烦躁,口干,小便黄色,大便干燥。舌脉:舌苔黄腻,舌质红,脉弦数。
1.2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已签订知情同意书;③近2周内未使用其它内服及外用药物。
1.3 排除标准 ①存在肺结核、恶性肿瘤等其他肺部疾病;②严重其他脏器功能障碍;③孕期或哺乳期妇女。
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将我院2019年1月-2019年12月接收的108例慢性荨麻疹血热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参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54)和对照组(n=54)。观察组男22例,女32例;年龄18-65岁,平均年龄(42.02±7.61)岁;病程1-5年,平均病程(2.75±0.65)年。对照组男20例,女34例;年龄19-65岁,平均年龄(41.48±7.71)岁;病程1-5年,平均病程(2.78±0.67)年。以上2组资料比较(P>0.05),有可比性。
3.1 对照组 详细询问病史,避免可能刺激好或诱发的因素;予以患者氯雷他定片(生产批号:20190829/20200410,三门峡赛诺维制药有限公司,规格:10mg)治疗,1次 /d,10mg/次,治疗时间 4周,必要时延长至3-6个月。同时考虑脱敏治疗等。
3.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加味黄连解毒汤,药用:黄连 15g,黄芩 30g,黄柏 30g,生地 15g,丹皮15g,水牛角丝 20g,白藓皮 10g,地肤子 10g,防风 15g,荆芥10g,路路通15g,乌梢蛇10g,甘草6g。随症加减:大便溏稀患者,加炒白术20g;便秘患者,加牛蒡子15g、草决明20g;皮肤干燥患者,加旱莲草15g、女贞子20g;夜间瘙痒患者,加石决明20g、灵磁石30g;睡眠质量差患者,加柏子仁15g、酸枣仁20g。1剂/d,水煎去渣取汁500mL,分早晚服用,治疗4周,必要时延长至3~6个月。
3.3 注意事项 2组患者接受治疗后均停止口服和外用其他用药。2组患者需注意避免或减少接触过敏原,同时需要戒烟禁酒,饮食要清淡且营养均衡,不食蘑菇、海鲜、羊肉、蟹等发物。规律生活作息,加强锻炼,适当出汗,避免强烈搔抓皮疹,避免用热水烫洗,同时给予患者心理健康护理,并详细介绍治疗方案,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
血清免疫因子:抽取患者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清晨空腹静脉血3ml,抗凝处理后,采用3000r/min,离心10min,取血清保存待检,采用夹心抗体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4(IL-4)及干扰素-γ(IFN-γ)及免疫球蛋白E(IgE)水平。检测试剂盒由深圳晶美公司提供。复发情况:随访半年左右,记录复发情况。
随访6个月,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7]的标准,显效: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减少70%,有效:积分减少30%~70%;无效:积分减少30%以上。总有效=显效+有效。
采用SPSS2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血清IL-4及IFN-γ以“±s”表示,2组间比对比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对比使用配对t检验;疗效率比较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使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相比,观察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s)
表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s)
组别 显效/例 有效/例 无效/例 总有效/例(%)观察组(n=54) 30 21 3 51(94.44)对照组(n=54) 19 25 10 44(81.48)χ2/Z Z=2.462 χ2=4.285 P 0.014 0.039
治疗前,2组 IL-4、IFN-γ、IgE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 IL-4、IgE水平降低,IFN-γ水平升高,观察组IL-4、IgE水平低于对照组,IFN-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免疫因子水平比较 (±s)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免疫因子水平比较 (±s)
注:与同组治疗前相比,aP<0.05
时间 组别 IL-4/pg·mL-1 IFN-γ/ng·mL-1 IgE/pg·mL-1治疗前观察组(n=54) 62.64±8.54 3.68±0.41 85.64±10.25对照组(n=54) 63.01±8.61 3.57±0.39 82.46±10.02 t 0.224 1.429 1.630 P 0.823 0.156 0.106治疗后观察组(n=54) 48.54±5.15a 9.25±1.35a 56.25±6.25a对照组(n=54) 52.15±6.54a 6.95±0.86a 68.25±7.58a t 3.187 10.559 8.976 P 0.002 <0.001 <0.001
观察组复发率3.70%(2/54)略低于对照组 11.11%(6/54),差异 无统计学 意义(χ2=1.156,P=0.282)。
慢性荨麻疹病因复杂,但认为与遗传、自身免疫、感染、精神等等诸多因素相关,且机体免疫失衡及炎症反应可能参与慢性荨麻疹的发生[8]。文献报道,血清IgE在是诱发慢性荨麻疹的重要因素,在不同应变原刺激下促使机体内产生大量IgE,而IgE可与肥大细胞及嗜碱粒细胞受体结合,释放炎性因子,增加血管损伤及血管通透性,使血管发生病理性改变出现一系列慢性荨麻疹症状[9]。血清IL-4是一种Th2型细胞,可调节Th1/Th2型细胞因子动态平衡,且对IgE Fc受体具有高亲和力,可诱导B细胞合成分泌IgE,加重机体变态免疫反应,加重慢性荨麻疹病情;IFN-γ作为Th1型细胞因子,由T淋巴细胞分泌,可抑制Th2细胞分化,因此IFN-γ细胞与Th2型产生IL4相互拮抗,可抑制IgE释放[10-12]。因此细胞免疫在慢性荨麻疹发病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氯雷他定为阿扎他定的衍生物,对外周组胺H1受体具有选择拮抗作用,可稳定肥大细胞膜,抑制炎性递质白三烯释放,减少应边原对机体的刺激,减低减少IgE的释放,降低对血管的损伤,改善慢性荨麻疹临床症状[13-14]。但单一的西医治疗周期较长,易增加不良用药风险,需给予有效药物给予辅助治疗。中医认为慢性荨麻疹属于虚实夹杂之症,其病因为内外因共同促成,如卫气失固;风邪久郁;或寒热错杂;或血瘀、血热,复感外风,故应以凉血化斑、祛风止痒、调和营卫为治则[15-16]。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血清IL-4、IgE水平低于对照组,IFN-γ高于对照组。说明加味黄连解毒汤治疗慢性荨麻疹效果显著,可调节机体免疫因子,利于疾病控制治疗。分析其原因,加味黄连解毒汤是基于黄连解毒汤改良而来,黄连解毒汤中黄连、黄芩、黄柏为君,可泻火解毒清热燥湿,生地、丹皮、水牛角丝、白藓皮、地肤子为臣,可清热解毒、养阴生津、凉血活血、活血化瘀功效;防风、荆芥、路路通、乌梢蛇为佐药,具有清热散结、驱风消斑、安神止痒之效;甘草为使药,以调和诸药。诸药相伍,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化斑、驱风止痒的效果[17-18]。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黄芩具有抗免疫反应及稳定肥大细胞降低炎症介质释放作用,可降低对机体的刺激,抑制IgE的释放及调节血清免疫因子,利于疾病治疗[19]。丹皮具有增强免疫功能抗变态反应作用,利于调节IL-4及IFN-γ水平,减少IgE释放[20]。麻黄具有阻抑过敏介质释放和缓解过敏性皮肤黏膜的作用[11]。此外,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复发率略低于对照组,提示了加味黄连解毒汤治疗慢性荨麻疹血热证患者可一定程度上控制复发率。
综上所述,加味黄连解毒汤治疗慢性荨麻疹血热证患者疗效确切,可有效调节免疫血清因子水平,改善临床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