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WebGIS的非遗传承系统设计与实现

2021-08-24 12:38张雅婷郭明强
地理空间信息 2021年8期
关键词:遗传文化遗产物质

张雅婷,郭明强*,黄 颖,庄 灿

(1.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2.武汉中地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湖北 武汉 430074)

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是我国的一项民族瑰宝,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相关技能、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在文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为“非遗”。

近年,城镇化的推进以及现代文明的飞速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了冲击,传统的非遗平台不再能满足广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爱好者、传承者以非遗具有“以人为依托,以声形、技艺为表现模式,并身口相传为延续”的特征[1]。为解决非遗的传承与保护问题,国家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法规。

潮州市提出要将“新媒体”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2]。潮州市以政府为主导,以微博、抖音等热门APP为依托,致力于构建非遗保护新媒体平台 。“新媒体”策略能够充分调动受众的热情、增强其对非遗的了解,但该策略同时存在一定的弊端,没有将非遗与其空间实体相结合,使受众对非遗的了解停留在字面认知阶段,难以进一步对非遗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

日照市提出搭建“非遗资源聚集平台”与“非遗研学平台”,在政府的支持下,以市场为主导创建了“非遗工坊+传承人”的模式[3],由非遗传承人营运,开展各种体验服务,传承人精湛的手艺以及非遗产品的独特魅力,吸引市民前往非遗工坊进行体验、学习、拜师。通过在非遗工坊短暂的体验,体验者对非遗有更生动的认识。但由于非遗学习周期长、需要进行积累沉淀的特点,缺少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断代的现状并未得到根本改善[4]。

2019-06-28,全国首座由首创集团策划推出的非遗主题文创园——“咏园”在北京正式开园,咏园以“新旧结合”的方式,使用现代化的新技术让游客感受到传统的非遗文化,通过组建专业的团队、提供优质的平台来实现非遗作品全流程创新转化。“咏园”自创建以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非遗相关工作室,开园一年时间,预计入驻率达到80%。但非遗受独特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历史及人文变迁因素的影响,且在空间上呈不均匀分布,具有不可移植性,“咏园”能够形成一定范围内非遗工作室的聚集,却难以实现真正大范围的收纳。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遗主要包括:传统的口头文学、传统书法及曲艺、传统技艺与医药、传统体育与游记、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种类繁多,不同类型的非遗项目,传承方式有所不同,技艺类非遗可以通过传授制作方法、售卖作品进行传承;文字类非遗可以通过出版书籍供人阅读学习的方式进行传承;民俗类非遗可以通过倡导人们遵循传统文化传承;乐类非遗可以通过录制歌曲、舞蹈视频供人欣赏学习的方式进行传承。叶烙是非遗的一种,如图1所示。它是指用烙笔在树叶丝绸上作画,是一种技艺类非遗。当下叶烙存在着缺少技艺传承人、资金短缺、受众面窄的发展瓶颈。若将精美的叶烙作品与互联网技术进行结合,使叶烙走进民众的眼中,改变叶烙受众面窄的现状。伴随着人们对叶烙的了解,叶烙作品的出售可以为老手艺人带来收入,避免了因为经济原因导致非遗手艺人转行的情况,同时促使感兴趣的青年人拜师学艺,推进了非遗的传承。

图1 叶烙非遗作品—牡丹图

综上所述,公众缺少优质、权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平台。当公众想要了解有关非遗的知识时,却由于互联网信息过于碎片化,不知道从何入手。公众需要一个能够满足受众需求的平台来了解和保护非遗。为此,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基于WebGIS的非遗传承系统。

1 非遗传承系统设计驱动力

1.1 更新颖的查询方式

当前,非遗的信息显示查询,主要用于旅游业与非遗空间分布的研究,对非研究类受众缺少对非遗的感知与体验,非遗传承系统将非遗与其地理空间分布特征相结合,引入空间查询功能,非遗在地图上展现,用户可根据当前所处位置,查看周围非遗信息,增加了用户与非遗的联系途径,使受众实时切身的可持续性的了解、体验非遗文化,激发民族对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热情。

1.2 更规范的交易平台

电子商务的发展加快了商品和服务的流通,但非遗产品种类繁多,在空间上呈不均匀分布,且现有的交易平台疏于对非遗产品的质量把控,导致其质量参差不齐。为此搭建统一标准管理的购买平台,当用户完成注册、完善相关信息后,可购买经过质量把控的非遗商品,将非遗的了解保护与爱好收藏一体化。利用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受众在了解非遗文化同时,进行跨空间的非遗产品交流,为收藏非遗产品提供了途径与保障。

1.3 更顺畅的交流途径

在以主流媒体为信息中心的大众传媒时代,作为信息传播源的非遗艺术家和民众之间缺乏直接交流途径,彼此得不到信息反馈,非遗信息交流平台因此而建成,旨在使受众了解非遗,增强非遗艺术家与受众之间的联系,加深受众对非遗文化的了解,提高民众对非遗文化的兴趣,提升民族自豪感,从而推动非遗的保护传承工作[5]。

2 基于WebGIS非遗传承系统设计

本文设计的基于WebGIS的非遗传承系统以图形化、可视化的方式向用户展示系统的功能,其系统设计如图2所示,即将GIS所能提供的功能,通过互联网展现给用户。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GIS相关应用逐渐由C/S向B/S发展,为了实现多客户访问、增强交互性,系统采用B/S架构模式[6]。通过接口实现前端与后端的分离,前端关注界面的实用和美观,后端管理业务逻辑,分工明确,职责清晰。

图2 基于WebGIS的非遗传承系统设计

本系统是基于WebGIS的非遗数据可视化和属性数据管理的平台,首先使用MapGIS10桌面端进行地图的矢量化,将地图发布到MapGIS IGServer。界面是用户操作系统的唯一通道,系统界面的设计要把握实用和美观两个基本点,本系统使用HTML5、CSS3、JavaScript和Bootstrap搭建前端界面,界面设计遵守简易性原则、艺术性原则、系统性原则、一致性原则[7]。

为实现系统数据业务的高效访问和操作、数据的更新维护,将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进行统一的设计,实现空间和属性的综合查询和管理,通过MySQL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种植点信息、种植商品信息和订单相关信息等进行存储和管理。

前端通过对后台接口发起HTTP请求,后端获取到的数据以JSON字符串的形式响应给前台,实现由Java对象到JSON对象,再到JSON字符串的转变。前端通过接口得到后台提供的JSON字符串,将其转化为JSON对象后对其属性进行修改。

本系统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添加非遗地点信息、非遗商品信息和订单相关信息等,通过MySQL进行存储和管理,在功能实现过程中通过SQL语句实现对信息的查询及管理。为了实现非遗产品购买的功能,使用户具有更好的使用体验,添加了关于非遗商品以及非遗订单的数据表。

3 基于WebGIS的非遗传承系统实现

本文设计的基于WebGIS的非遗传承系统功能介绍以叶烙非遗为例。系统包括首页、非遗订单管理、消息管理、用户管理、系统管理5个界面,菜单栏分布于左侧,主界面包括地图的显示以及功能菜单。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信息资源,也是历史的真实见证。然而传统的非遗文化与现代的发展有所冲突,老手艺人由于收入微薄转行导致非遗传承断代,是当下非遗传承所面临的困境之一。系统实现交易功能,旨在为如叶烙类的技艺类非遗项目提供创收平台,手艺人可通过系统发布叶烙相关信息,向公众传播叶烙相关知识;通过系统售卖精美的作品,获取资金进行创作与宣传,解决了非遗断代的 困境。

本文设计的非遗传承系统与淘宝、京东等网上交易平台不同,本系统设计的用户角色包括非遗制作者、非遗商家、非遗咨询者等与非遗相关的角色,且系统管理的数据是与非遗相关的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

用户想要通过系统购买叶烙产品,首先需要注册账号,拥有账号的用户输入正确的密码后可直接登录系统。若用户有购买非遗产品的意向,则需要进一步完善个人信息,如姓名、收货地址、联系电话、邮箱等。在完善信息之后需对用户身份进行验证,默认身份为“顾客”,“店家”需与客服联系,提供相关信息及资质证明,通过严格的检验并符合平台要求,方可获得“店家”身份,此时管理员可将非遗商品信息录入系统后台,并将商家信息展示在地图上,以便其他用户进行查询、了解。用户信息存储在系统后台,管理员可通过登录对这些信息进行查询、管理。

当所有信息完善后,用户获得用户权限,可在商品模块检索心仪的非遗商品,购买成功后,可查看订单列表。通过订单号选择想要查询的订单,可获取非遗商品订单的物流消息。

交易功能为非遗手艺人提供了物质保障,线上交流平台为叶烙非遗爱好者提供交流的平台。当前有许多聊天类软件,但其受众面较广,不易找到志同道合的非遗爱好者,而叶烙非遗传承系统的推广,为叶烙非遗爱好者提供了集中的交流平台。用户登录后,在聊天记录模块选择交流好友,在提示框内输入聊天内容后即可与目标好友进行在线交流。线上聊天功能解决了非遗爱好者间缺少交流相识途径的问题,同时使对叶烙感兴趣的年轻人与老一辈叶烙手艺人之间的联系增强,避免了“手艺人缺少传承人、传承人无处可学”的尴尬境况。

叶烙非遗传承系统为了能抓住用户的需求,添加了意见收集功能。管理员登录后,可在意见反馈模块查看用户留言。留言分为建议类与投诉类,管理员需对投诉进行处理、对意见进行总结,处理完成后对用户进行答复。通过意见收集功能,不断获取用户反馈,对系统进行升级,为用户带来更舒适的使用体验感。

4 结 语

本文从非遗传承系统的建设背景、设计、实现 3个方面介绍了基于WebGIS的非遗传承系统,本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现代文化发展对传统文化的影响,实现了现代技术与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将非遗转换为身边的艺术,为非遗文化的弘扬与非遗技艺的传承做出了贡献。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各类社交媒体成为大众特别是年轻人的信息来源,而WebGIS技术的诞生,使得每个网络GIS应用可作为信息源的方式出 现[8],将该系统以互联网应用的形式发布,通过WebGIS进行开放性的、多维度的传播,在传播的过程中,进行保护与传承,吸引观众的同时,进一步培养非遗技艺传承人,通过融合现代技术,更好的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猜你喜欢
遗传文化遗产物质
非遗传承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