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指
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
1944年,晏济元经人介绍认识了泸州姑娘潘蜀新。这年他43岁,她27岁。虽然两个人年龄相差悬殊,但并不妨碍他们之间迸发爱情的火花。听她说话,他觉得内心舒畅,如沐春风;她也觉得他性情儒雅,博学多闻。一见之下,俩人互生情愫。不久,他们就在重庆举行了婚礼。
潘蜀新是教师,教生物,对植物相当熟悉,但难免流于严谨,而晏济元平日里最爱的是绘画,喜欢画花花草草,特别是兰草。有了这一共同点,两人多了许多交流。每当他画好一幅画,她总是以一位科学工作者的态度予以审视,指出画上的毛病。对于她提出的毛病,他很认真地听,然后拿起画笔改掉。虽然有些时候让画缺少了几分韵味,但他觉得,能有一个人这样配合自己,也是一件难得的事情。而他们之间的感情,也在这样的相处中一点点变得厚实起来。
潘蜀新身体并不好,反倒是晏济元,身體要硬实得多。解放前夕,有些艺术界的朋友选择离开大陆,也有人劝说晏济元到台湾去,可都被他婉言谢绝,理由听起来让人有些惊讶:潘蜀新身体不好,不适宜做长途旅行,更不适合到陌生的地方生活。潘蜀新得知后,心里很感动,她懂得晏济元的心:两个人能在一起,就是最大的幸福。
1964年,晏济元到北京去医治双肩关节炎。看完病后,就在离开北京之前,他竟然被一辆自行车撞倒在地。经过简单的治疗,朋友将他送上了回家的火车。这天,潘蜀新领着孩子去火车站接晏济元,结果乘客全都下完了,也没有看到他。两人只得上车寻找,终于发现在一个下铺上,躺着一个瘦弱不堪的男人,仔细一番辨认,才认出来是他。两人将他搀扶下火车,才发现他已经无法正常独立行走了。他被送到医院,医生给出的结果是:下肢瘫痪,余生只能与轮椅为伴。
听到这个结果,潘蜀新怎么也想不到,走之前还身体康健的他,归来后竟然会是这般模样。可哀怨已经起不了多少作用,而晏济元的心里应该更难受。想到这些,潘蜀新擦干眼泪,收起哀怨,换上笑脸勇敢面对。
正如潘蜀新所料,晏济元得知自己的情况后,立刻陷入痛苦之中,他情绪低落,拒绝一切,哪怕是自己最钟爱的绘画。他抓起画笔,把它们扔到垃圾桶里,铺在书案上的宣纸,抓起来团成一团。她在远处静静地看着,任凭他发泄,等他平静下来后,她才走过去,从垃圾桶里把毛笔捡起来,重新放到笔架上,团成团的宣纸被她小心翼翼地展开抚平,重新铺在书案上。做这些的时候,她一句话也不说。
潘蜀新又开始侍弄起兰草,那是晏济元的挚爱,平日里都是由他打理的。除了这些,潘蜀新开始四处寻医问药。她用柔弱的肩膀撑起了家庭的重担。这些他自然看在眼里。那一天,兰草开出一朵小花,房间内有了一股淡淡的清香。潘蜀新很兴奋,把晏济元推到兰草旁边,指着那朵小花说:“你看,兰草开花了呀!”看着那朵小小的花儿,晏济元的心里倍加感动,也许在很多人的眼中,这朵花根本算不了什么,但在一个心空晦暗的人眼中,却是有着异样的感触。也就是从那时起,晏济元决定重拾画笔,双腿不能走路了,但双手是能动的,自己的脑子也没有坏掉。面对他情绪的改变,潘蜀新心里特别高兴。
8年的时间,潘蜀新为他寻医问药,给他按摩,为他鼓劲,也许是这份努力最终感动了上苍,他竟然能够慢慢站起来行走了,以至于到了晚年,他还能够独自登上泰山之顶。
晏济元康复后,有了空闲时间,他们就外出旅游。每到一个地方,细心的潘蜀新会选择将游历故事记录下来。旅游不但能够开阔视野,也能够锻炼身体,更增添了夫妻俩之间的情感。以至于到后来,他翻看这些当年她记录下来的游历故事,宛如昨日般历历在目,不由得泪水涟涟。
1995年11月,潘蜀新因病离世。在她治疗期间,虽然晏济元已经年老体衰,但执意要守在爱妻的病床前,在她生命最后的几天里,他一直牵着她的手,轻轻地告诉她自己就在她身边。不管他如何挽留,如何不舍,她最终还是离开了。在她的墓碑前,他将自己最喜欢的一盆兰草放在了那里。因为他知道,兰花开放时散发出来的幽香,地下的她一定能够嗅得到的。
16年之后,110岁高龄的晏济元也离开了人世,他们终于可以相聚了。在那里,他们一定会重新养一株兰草,兰草的幽香一定会氤氲开来,一如他们的爱情,令人神往。
(责任编辑/刘大伟 张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