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部等19部门近日召开“社会组织联合执法机制暨资金监管机制会议”。会议指出,非法社会组织行骗诈财套路多变,公众稍有不慎就可能中招。当前打击、根除非法社会组织仍面临不少困难,迫切需要多部门形成监管合力,久久为功。
扯大旗、戴高帽。2021年初至今,民政部已公布4批涉嫌非法的社会组织名单。其中绝大多数组织打着“中国”“中华”“全国”“亚洲”“国际”等名号,如“中华诵读联合会”“亚洲语言艺术家协会”“国际华人艺术协会”等。
蹭热点、实敛财。“早幼教”是一个热点领域。例如“早幼教公社”通过举办“全国托育(早教)十大模范标兵”等10个“荣誉奖项”评选活动大肆敛财。另外,养老、健康等领域也是非法社会组织活跃的“重灾区”,打着“乡村振兴”“疫情防控”等旗号的非法组织的数量也有所增多。
装“官样”、打“官腔”。不少非法社会组织都以“协会”“基金会”等传统社会组织自诩,还有不少以“委员会”“发展局”“中心”等类似机关、事业单位的名称自称,忽悠公众。例如,非法社会组织“全国卫生人才专业技术委员会”自称“已在民政部登记”,并虚构下设“全国卫生人才专业技术考试中心”“全国卫生人才专家评审组”等组织,打“官腔”唬人。
仿机构、傍机构。采用“高仿名称”是非法社会组织的惯用伎俩。非法社会组织“中国室内装修协会”与合法的“中国室内装饰协会”仅一字之差。还有一些非法社会组织照搬合法组织的官网内容,加大了公众进行辨别的难度。
当前要彻底拔除非法社会组织的“病根”,仍面临不少困难。
部分非法社会组织通过“黑灰”产业链条与某些社会群体形成利益共同体。例如,在非法社會组织“中国国学院”中,花2.7万元就能买到“国学使者”的称号和证书。其他各类称号、证书的售价在几千元至十余万元不等。
有不少人愿意花上一笔钱,给自己“镀个金”“充充门面”。这种虚荣心为部分非法社会组织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空间。
部分人甚至通过从非法社会组织“知假买假”来实现牟利的目的。例如花上几万元买一张“国学使者”证书,顶着这个名头四处演讲、收费。如果再多花点钱,还可能设立分支机构牟利。这已经形成了一条“利益链”。
非法社会组织的违法活动成本低、隐蔽性强。绝大多数非法社会组织通过互联网开展活动,没有固定的线下场所,因此其违法成本非常低。一旦其非法目的达成,或者遭到曝光,相关人员就会立即销毁证据,逃之夭夭。
民政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打击整治非法社会组织任重道远,最终目标是实现“治本”“断根”的效果。
(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