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为了解和改善馆藏文物保存环境,太原市博物馆通过实施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建立一整套环境监测系统,完成库房区域无线全覆盖,实现对全部库房文物保存环境质量的及时感知和反馈,以及配备必要的手持式环境检测仪器,定期检测和评估无线监测系统运行状况,全面提升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太原市博物馆;预防性保护;保存环境
0 引言
太原市博物馆成立于1998年,至2008年前一直处于筹备阶段。2009年开始新馆建设,2013年主体建筑完工,是集文物收藏、科学研究、陈列展览、革命传统教育和全市文物保护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现馆藏文物涵盖全市各时期,是太原市一家以文物研究、陈列、教育为对象的综合性博物馆,以“办太原人的博物馆”为宗旨,担负着传承太原历史文化的重要使命。现有藏品数量众多,以反映太原地方历史文化为特色,包括能够体现太原历史文化、反映当地社会经济、富有地域特色的各类文物。其主要来源为太原当地考古发掘,特别是大量收藏了春秋赵卿墓、北齐娄睿墓、北齐徐显秀墓等闻名全国的太原地区重大考古发现的出土文物,文物级别高,类型丰富,极富地方特色,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现有藏品文物类别包括陶瓷器类、漆木器类、书画类、古籍图书类、金属类、钱币类及其他类,类别丰富,体系完整,充分反映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太原历史文化的面貌。
预防性保护已成为博物馆科学管理馆藏文物的共识。为提升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能力,提高馆藏文物收藏和展示环境实时监测、质量评估、有效调控和预防管理水平,更好地保护馆内珍藏文物,我馆积极开展预防性保护工作,以提升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综合能力。
1 馆藏文物保存现状
太原市博物馆位于晋源区长风文化商务区中央文化岛上,自成立以来,虽无馆舍,但收藏和整理研究太原地区文物一直得到高度重视,尤其是2013年主体建筑完工后,完成了见证太原2500年建城史的春秋赵卿墓车马坑的复原及搬迁,同时系统地整理了调拨、借用回的馆藏文物,实现了统一登记建档。对位于博物馆库前区的大部分文物进行分类上架入箱,科学编号整理。文物和标本均存放于普通混合库房和展架上,预防性保护措施大都简易,设备尚需大量补充。
馆藏文物主要来源有:调拨来的各类文物、文物调查普查时采集的文物标本(重点为石器)、部分考古发掘品。采取文物分类上架、普通标本及文物装箱、贵重文物进铁皮柜等几种方式相结合的保管方式。馆藏珍贵文物除体量过大的文物外,基本入柜存放,部分文物配有传统木质囊匣,但仍有一大部分珍贵文物裸置存于橱柜中,其中不乏对环境要求较高有机质类文物。这些文物的存放方式不利于抵御环境因素对珍贵文物的破坏影响。
2 项目实施内容
针对馆藏文物保存现状,急需改善馆藏文物保存环境,建立馆藏文物环境监测平台,完善馆藏文物微环境调控设施,全面提升预防性保护能力。预防性保护项目一期内容如下。
2.1 建立文物保存环境无线监测系统平台
按照国家文物局“十二五”规划建设“全国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平台”三级网络系统的部署,建立太原市博物馆文物保存环境监测站。对所有文物库房选择重点储藏柜及其文物进行监测,根据不同文物组合选用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有机挥发物(VOC)、光照度、紫外线6个环境指标监测终端;对珍品库房设计安装集有机污染物、无机污染物和含硫污染物3个环境质量参数评估的空气质量评估监测终端。建立一整套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系统,实现环境数据实时采集和定时检测、数据传输、记录、储存、分析、管理、查询、交流等需求(表1、图1)。
当前,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所关注的是严重影响文物保存的环境因素,如甲醛、酸性污染气体、碱性污染气体等,由于技术的限制,无线传感监测设备无法满足其检测精度的要求。因此配备高精度便携式环境因素检测仪(包括温湿度监测记录仪、照度计、紫外辐照计、二氧化碳检测仪、VOC检测仪、甲醛检测仪等),工作人员定期对现场环境参数进行检测,以实现多渠道环境监测数据收集,并可对监测终端设备进行数值比较,以确定是否需要校正。目前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平台正常运行,监测結果已发表。①
2.2 配置文物柜架
根据库房实际结构,设计与布置文物专用的文物储藏柜架,包含隔板式固定单体柜、标准文物储存柜、隔板式固定单体柜、重型式固定单体柜、拉板式固定单体柜、智能存储柜。
根据文物种类、出土环境不同,设置不同的调控指标,但是涉及更为精细的调控时,或者针对特定储存环境要求的文物进行储存保护时,需要建立与库房环境存在差异的适合当前文物存储的“安全”“稳定”的环境,鉴于此,配置适应于文物存储的高密封性系列存储柜。
2.3 配置文物囊匣
文物除了用来展示及修复外,存放在文物库房。密闭式的文物囊匣能够给文物提供一个良好的微环境,能减少和减缓外部环境对文物藏品造成损坏的程度和速度。即使大环境里的温湿度发生了变化,存放在文物囊匣中的文物周围的小环境变化也会很小。因此结合不同质地文物收藏保护的环境需求,为馆藏文物设计制作无酸纸囊匣,并配备调湿剂和吸附剂,平稳和净化囊匣内微环境,使文物处于无酸环境,有利于文物的长久保存。包括摇盖式囊匣、折页式囊匣、天地盖式囊匣、函套式囊匣、卷轴式囊匣、柜架式囊匣。
2.4 加强馆藏文物保护环境调控措施
综合分析环境监测数据①,制定具体环境调控方案,配备应用被动调控或主动调控措施优化文物保存环境。为文物库房配备加湿除湿一体恒湿机,为重点储藏柜及其文物配备调湿剂、吸附剂、除氧剂、防虫剂,努力达到适宜文物保存的环境状态。
在预防性保护工作中,要发挥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保证各项规章制度得到有效落实。针对目前的问题:第一要加强技术性培训,熟悉和掌握文物保护有关技术,并有效地运用到藏品的管理当中;第二要加强职业素养培训,提高对预防性保护的认识,培养强烈的责任感,从细节上提升预防性保护的工作成效。
2.5 完善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管理机制
在文物的日常管理中,即便是按照文物预防性保护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也无法避免突发事件或意外因素的影响。为了将文物的损害降到最低,博物馆就要结合以往工作经验,制定针对地震、爆炸、火灾、盗窃等相应的文物应急预案并积极开展模拟演练,实现所有应急预案操作的全部掌握。除此之外,还应该协调消防、公安等部门形成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应急预案在预防性保护中的作用。
通过文物保存环境无线监测系统平台的监测,对监测结果进行定期下载、汇总分析、提出建议、研究对策并及时处理,以确保文物一直处于适宜的环境中。预防性保护管理制度明确了职责,由收藏保管科、陈列展览科按责检查、提交报告、提出建议、负责处理,由馆办公室负责定期汇总材料,形成报告,上报馆领导,监督处理,由馆务会议和分管领导负责审阅批示、协调工作、确定措施、检查处理结果。以上措施实施后,可以提高全馆工作人员的预防性保护意识,使问题出现率不断下降,文物監测效果更加明显,有效地落实成为相关部门的自觉行动,并形成一套有效的文物保存环境管理制度。
3 结论
太原市博物馆预防性保护一期项目主要是建立文物保存环境无线监测系统平台,配置文物柜架、文物囊匣,加强馆藏文物保护环境调控措施,制定藏品预防性保护管理制度。通过对文物库房及重点储藏柜及文物的保存环境进行监测、分析、处理等,全面提升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水平。
藏品的预防性保护是一项需要深入研究、不断完善的长期工程。之后根据实际情况增加二期、三期等对所有藏品进行全部监测和保护,为文物提供最佳的藏展环境。■
参考文献
[1]杨扬.郑州博物馆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状况及改善对策[C]//中国博物馆协会城市博物馆专业委员会,郑州博物馆.城市博物馆规划与建设—中国博物馆协会城市博物馆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7.
[2]刘强.浅谈馆藏文物的预防性保护—以辽源市博物馆为例[J].北方文学,2017(27):222-224.
[3]卫国.文物保存环境数据监测分析研究—以西藏博物馆临时库房为例[J].高原科学研究,2019(3):90-105.
[4]密淑飞.文物收藏和保护中的预防性保护探究[J].中国民族博览,2019(5):234-236.
[5]卢燕玲.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的实践与思考—以深圳博物馆为例[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20(2):87-94.
[6]侯静敏.陕西省博物馆文物保存环境及预防性保护情况的调查分析[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18):66-69.
[7]于沁.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现状与分析[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16):130-132.
[8]于沁.馆藏文物保存环境调查与监测分析[J].文物世界,2020(4):6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