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乡村振兴;农业经济;存在问题;发展策略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三農”问题事关国计民生,为了解决好“三农”问题,必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期我国的“七大战略”之一,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和时代性,要求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其根本内涵。对于新时期的乡村发展来说,要同步推进发展生产力和协调生产关系,兼顾乡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发展。对于新时期的乡村文明建设来说,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基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深入推进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五位一体”总布局。对于乡村现代化建设来说,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同时实现社会、经济和群众素能的现代化,最终确保农业农村经济繁荣发展、农业产业发展资金宽裕、农村物质资源储备供应充足[1]。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与农业经济发展间的关系不仅是相辅相成,更是相得益彰。首先,要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必须优先发展农业农村,乡村振兴是推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可为农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创立新机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可改进、优化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和现代化水平,还可优化农业种植结构,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出率,从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水平,促进农业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2]。其次,农业经济是广大农村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保障,其快速发展可大力改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从根本上缓解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充分发挥农业的生态功能,最终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
3.1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面临的问题较多
新型农业主体主要包括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其特点是善于经营管理、规模较大、物质装备条件相对较好,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强,收入水平和集约化程度较高,是新时期实现农业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主力军[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虽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趋势向好,但仍然面临着总量偏少、类型不均衡、运营不规范、效益波动大等问题。受传统小农思维的束缚,广大农民群众对土地流转带有抵触情绪,加之现存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已不能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需求,极大地制约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和现代化发展[4]。
3.2 农业技术推广成效不理想
农业技术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决定农业经济发展的核心因素之一。农业技术推广是让广大农业生产者通过学习、实践将与农业生产相关的科学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全过程的实践活动,其最终目标是实现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促进农业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目前农业技术推广成效不理想,究其原因一是农业生产者的文化素养普遍偏低,传统的小农思想根深蒂固,不能正确认识高新农业技术的优势及增产增收潜力,缺乏学习农业技术的积极性,同时由于文化基础薄弱,对高新农业技术的接纳能力有限。二是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农业技术推广所需基础设施设备欠缺、相关试验示范项目的开展难度大,制约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三是现行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和推广制度与农民的技术需求不匹配,使得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不科学、不规范,不能满足广大农民对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诉求,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步伐和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的提升。
3.3 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有待加强
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是服务于乡村振兴和农业经济发展的公共服务设施,也是农业农村发展的物质基础,如农田水利设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设施、农村清洁能源设施、道路及电力等基础设施,教育及卫生文化基础设施等。近年来,为了缩短城乡差距,使广大农村居民逐步享有高质量的社会公共服务,国家不断加大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但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仍然相对薄弱,不能满足当前农业经济的发展需求。如缺乏农业生产及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设备,在大量浪费农业生产资源的同时,还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不仅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还破坏了当地的生态平衡。
4.1 科学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不仅是巩固脱贫成果的重要抓手,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选择,新时期要在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础上,科学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首先要规范土地流转,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规模化、机械化生产的土地需求。其次要坚持按需培训的原则,优化、细化培育内容,丰富培育形式,在提高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管理能力的同时,促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均衡、全面发展。
4.2 提高农业技术推广实效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还需农业技术的大力支持,因此基于农业发展和农民综合素质的实际情况,提高农业技术推广实效至关重要。首先,要积极推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因地制宜地制定推广策略、优化推广流程,努力形成“一主多元”的农业技术推广新格局。其次,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电视、网络等大力宣传农业技术的重要性,使广大农民群众和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充分认识到新型农业技术的优越性,树立自觉学习农业技术的意识。再次,要组建、优化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整体素质,使其有能力因材施教,为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高质量培育储备综合素质达标的优秀人力资源,从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效益。
4.3 改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
农田水利工程、公共园林绿化、道路交通、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出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其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可或缺的部分,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要基于农民和农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统筹规划、精准发力,促使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服务于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不断提高广大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幸福指数。首先,要建立健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法律法规,确保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杜绝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有建无管及重建轻管现象的发生。其次,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优先建设农民迫切需要的生产生活设施。如积极开展农田灌溉高效节水工程建设及其配套设施建设,使得各类高效节水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在科学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同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实现农业生产效益的最大化。
■ 作者简介:吴常林(1976.4-),男,甘肃永昌人,讲师。研究方向:党史党建教学。
■ 参考文献:
[1]翟文娟.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措施研究[J].中国总会计师,2021(03):154-155.
[2]杨静秋.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经济发展机遇和对策[J].中国市场,2021(08):36-37.
[3]孙宜杰,郭丽.基于乡村振兴的农业经济管理问题与出路研究[J].中国产经,2021(02):47-48.
[4]霍玉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经济的发展路径探析——以信阳市发展毛尖茶产业为例[J].农业经济,2020(05):24-25+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