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支撑安徽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选择

2021-08-23 02:58李文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安徽对策

摘 要:通过阐释科技创新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和维度,分析科技创新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机理,结合安徽省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技支撑对策进行探讨,提出以系统性的思维把握生态文明整体性、协同性的建设方向,以系统的制度体系作为保障,以系统各要素功能素质的提高和管理的科学化确保系统整体效能的发挥,以整体性的生态意识引导科技创新,在开放合作中提高创新能力,利用资源和产业的差异性,在长三角区域乃至更大的国内外范围内配置资源,优化产业链布局,达到系统整体最优化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扎实推进安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科技支撑;对策;安徽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2-1101(2021)03-0009-05

收稿日期:2020-11-11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安徽省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技创新支撑研究(SK2018A0914)

作者简介:李文(1967-),男,安徽合肥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The Countermeasure Choices of Supporting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Anhui Province by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LI We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Trade, Anhui Business and Technology College, Hefei    231131, China)

Abstract: By expounding the connotation and dimensions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alyzing the mechanism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combining  with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Anhui Province, the paper probes into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upporting countermeasure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points out some policy suggestions such as grasping the construction direction of integrity and coordina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with systematic thinking, taking the systematic system as the guarantee, ensuring the overall efficiency by improving the functional quality of the system elements and scientific management, guid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with the integrated 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improving the innovation ability in open  cooperation, making use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resources and industries to allocate resources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and even larger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scope, and optimizing the layout of the industrial chain to achieve the overall optimization of the system,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Anhui Province.

Key words: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pport; countermeasures; Anhui province

習近平总书记在2018 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中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如何关系到美丽中国目标的最终实现程度。“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证明,科技是建设文明社会的一个重要维度,文明的创造和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建设生态文明,解决当前诸多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更需要有科技的支撑。”[1]科技能否真正成为环境保护事业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支撑,关键在于对生态文明建设是否有科学和全面的认识,能否引导科技创新朝着生态文明建设方向前进。因此,积极探讨科技创新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政策成为学术界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目前国内关于省域生态文明建设与科技创新的研究文献较为丰富,但多针对生态文明意识、环境保护、制度体系、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等方面进行建设,从区域内部挖掘潜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措施,忽略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性和协同性,实际上生态文明建设是区域与国内整体以及国际生态合作的有机统一,需要坚持整体思维,系统推进,需要在开放合作中提升科技支撑能力。

一、科技创新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的微观机理

(一)科技创新的内涵与维度

“科技创新是将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应用到生产体系,创造新价值的过程。”[2]科技创新主要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以及管理创新三个维度。知识创新提供必要的文化基础,是创新的源头,目的是致力于重大学科前沿理论研究,提高科学理论的原创能力,提升重大科技成果的源头供给能力;技术创新的目的是将科技成果转化、产品创新和市场推广完美结合,为知识创新和管理创新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管理创新则提供必要的制度环境,三者相辅相成。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与维度

“生态文明的前提是要尊重、维护自然,宗旨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内涵是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3]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复合的过程,目的是发展高效的生产方式和节约的生活方式,提高人民的幸福感。“生态文明建设贯穿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环境等多个维度,是对物质文明、社会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进行渗透、整合所形成的生态化有机整体。”[4]33

(三)科技创新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机理

在生态经济建设方面,科技创新能创造和激活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信息技术和生物制药等市场需求巨大、能耗低、成长性好、带动效应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将这些产业与生态环保产业培育成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导产业,引领整个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提升和优化整个产业结构;通过对节能环保技术的运用,提高企业对资源的循环运用效率和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做无害化处理能力,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推进,实现产业产值的高质量和可持续增长,从而有效提升科技创新的生态绩效,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大数据、地理信息技术等科技手段能够在防治土地退化、草原、水资源保护等生态治理中有效地收集数据、准确地了解生态环境状况,为系统和科学的决策提供依据。

在生态文化建设方面,通过运用数字多媒体技术使得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题宣传活动变得生动和亲切,拓展了宣传的广度和深度,增强了艺术形式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生态文明知识,增强了广大群众为生态文明建设、为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而奋斗的凝聚力。

在生态社会建设方面,科技创新促进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缩小城乡差别,推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全社会整体的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质普遍提升,心智水平和劳动技能也得到较大改进,整个社会营造出绿色、低碳、文明、公平、和谐的新风尚。

在政治建设方面,科学技术的进步,有助于人类更好地认知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促使科学政绩观的形成,将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作为政府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标准之一,为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等提供制度和法律规范和约束。

如果技术进步带来的能源效率的提高无法完全抵消经济增长所造成的碳排放量增加,就会加重环境污染。单纯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技术创新,會加剧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抑制生态文明建设。科技能否真正成为环境保护事业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支撑,“关键在于把握和引导科技发展方向,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科技创新紧密结合在一起,引导科技创新朝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迈进,科技进步才会是解决环境问题、推动环境保护的最有效手段”[5]。

二、科技创新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成就

(一)安徽科技创新现状与评价

安徽地处华东腹地, 区位优势明显, 科教资源丰富, 拥有110所高校,“6 000多家研发机构, 其中国家级170家, 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20家,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84家、其中国家级25家,众创空间139家,高新技术企业4 700多家,共吸引398个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落户安徽创新创业,引进各类高端人才3 000多人”[6]。改革开放以来,始终坚持创新发展战略,研发投入逐年增加,研发强度不断增强,为科技,教育、文化、产业、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显示,2018、2019年安徽区域创新能力连续两年排名全国第10,中部地区排名第2,仅次于湖北省,连续八年处于全国第一方阵。

区域创新能力指标体系包含5个一级指标,在知识创造能力方面,2018、2019年安徽均位于全国较高的位次,分别为第6和第8,知识创造能力主要考察一个地区研发投入、专利和科研论文情况,安徽研发投入强度排名全国前10,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发明专利水平较高,论文数量位居全国中游。在企业创新能力方面,2018、2019年安徽排名分别是第6和第7,但知识获取能力位居全国第 29位,严重影响创新能力在全国的位次,成为安徽区域创新能力的短板。“这表明科技资源互通程度不够、流动不畅,区域间创新资源未能实现高效联动和优势互补,区域间创新与产业布局协同不强,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服务体系还不完善。”[7]2018、2019年安徽创新环境全国排名分别为第 22和第23,说明安徽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和支撑体系不够优化,创新基础设施、市场环境有较大提升空间。2019年安徽创新绩效全国排名第14,GDP全国排名13,但人均 GDP仅排名25;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GDP的比重居全国前10,服务业产值占 GDP 比重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排名第 29 位,成为创新绩效排名相对靠后的主要原因。

(二)安徽省基于科技创新的生态文明建设成就

根据安徽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联合发布《安徽省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安徽省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以下简称“公报”)的数据显示,科技创新助力安徽省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1.制度保障和政策体系日趋完善。安徽省先后出台了《安徽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安徽省绿色发展行动实施方案》《安徽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职责(试行)》《安徽省环境保护督察办法(试行)》等文件,明确了领导干部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工作方式和目标任务,落实了企业环保的主体责任;《公报》数据显示,2018和2019年,全省生态环保和环境治理投资分别增长42.1%和48.8%,技术改造投资分别增长34.6% 和14.4% 。“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林长制改革”等创新措施不仅破解了安徽生态文明建设的难题,还为全国贡献了安徽经验。

2.科技创新支撑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成效显著。安徽建设巢湖流域综合治理及水质管理、白色家电等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治理、废旧锂电池回收循环利用等多个研发平台,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提供研发、技术交流、成果展示和转化一体化服务;利用高效农业机械,提高农业病虫害防治水平,大幅度减少农药使用量;通过采取总体规划、制定细化任务清单、明确整改标准、严格监管、实施分级管控和生态补偿机制改革等一系列措施,确保800里皖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功能性的修复;积极构建长江经济带绿色产业体系,将旅游业、健康休闲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培育为支柱产业。在环境监测方面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实现了污染源自动监控设备安装、联网和运维监管的三个全覆盖,实现了自動与人工监测并举、全区域、多要素的环境质量监测覆盖,为环境保护管理与决策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8]。《公报》数据显示,2019年安徽省PM2.5 年均浓度46 微克/立方米,为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由2017年的66.7%上升到71.8%;2019年,全省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达到77.4%,高于2018年74.2%的水平;劣Ⅴ类水体断面比例为0.9%,高于2019年目标0.9个百分点,其中长江流域水质优良比例85%,达近年来最好水平,干流水质连续六年为优。

3.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质量显著提高。安徽强化创新驱动,不断挖掘传统产业技术改造的潜力,以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精品制造、服务型制造“五大制造”为主攻方向,向产业链中高端攀升,提升竞争力;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精心布局和建设重大新兴产业专项和重大新兴产业基地,加快构建开放、创新、现代化的产业体系,产业结构逐渐向绿色化转变。“2018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3%,增速位居全国第4、中部第1位。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达2 448.2亿元,增长27.8%,增幅高于全国水平17.5个百分点,全年累计降低企业成本1 303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6.1%,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比重29.5%。”[9]《公报》数据显示,GDP由2017年的27 518.7亿元增加到2019年37 11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2018、2019年分别比上年增长8.02%和7.5%。资源利用率不断提高,按可比价格计算,单位GDP能耗由2015年的0.6下降到2018年的0.468,下降幅度为18%。

4.文化影响力不断提升。安徽省将科学技术与文化建设融合发展,萃取“徽文化”等传统文化的精华,借助主流媒体和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短视频和直播方式,宣传“生态美好安徽建设”,拓宽了传播的渠道,增强了传播的效果,其中一年一度的“江淮环保世纪行”是我省具有时代特色,影响力较大的环保宣传品牌活动,激发全省建设生态文明的蓬勃生机和活力。

5.科技创新助力民生发展需求。根据《公报》数据,2019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 540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 416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分别增长6.2%和7.1%;强化科技支撑,大力扶持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及生产基地建设,优化当地农业产业结构,提高精准扶贫的科技含量, 2014年以来, 共有441.6万贫困人口脱贫、 2 936个贫困村和22个贫困县摘帽,建成“四好农村路”2万多公里,建制村通达通畅率100%;推动创新创业,激发农民自主创业中生态保护与建设的积极性,2016年以来全省累计扶持返乡创业园350个,给予每个园区150万元资金扶持,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技术培训的形式引导创业农民发展科技含量高的绿色产业,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

三、科技创新支撑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选择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面临能否准确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性与协同性的挑战。人与自然的矛盾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各个环节与发展进程,体现出鲜明的整体性,要求采取更系统的战略措施。同时,生态文明又具有世界人民共同行动的整体性,局部生态环境问题会传递到区域之外甚至会对全球范围产生影响,因此,生态文明是国内生态建设和与国际生态合作的有机统一。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要求以整体性的生态意识引导科技创新,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在更大的范围优化配置区域生态资源、优化产业布局,提升整体生态承载力,促进经济社会整体良性发展。

2.安徽省生态文明建设在全国还处于中等水平。依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9年安徽省人均GDP为58 691元,不仅大大低于长三角其他省市,而且低于71 010元的全国平均水平;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为50.8%,也低于全国53.92%的水平,与长三角其他地区之间存在显著的产业发展梯度差异性和互补性,但尚未深度融入区域一体化发展;工业依然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部门,中低端制造业比重较大,对资源和能源的依赖仍然较大,单位GDP耗电量、废弃物排放量均相对较高;在文化和制度建设方面还不够完善。

(二)对策选择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建设等各个方面。其中,政治建设是保障、经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文化建设发挥凝聚力、社会建设构建社会秩序、环境建设构成自然基础,五个方面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发挥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功能,需要加强系统思维和战略规划,提高科技创新对安徽省生态文明的支撑力度。

1.对科技创新进行全面系统认识。为使科技创新满足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利益的需要,“必须从观念、作用、评价标准、应用效果等方面对科技创新进行全面再认识”[10],跳出单纯追求经济高增长的狭隘视界,建立生态文明发展整体利益需要的评价标准,引导科技创新沿着可持续发展的轨道造福于人类,满足人类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根本目标。

2.系统的规划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保障。科学、系统的制度体系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也是激发创新潜能的重要前提。安徽省要根据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结合安徽地方经济、社会、文化的具体情况,制定本地区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生态文明发展规划,统筹协调推进资源的高效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提高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建立以政府政策引导,企业为主体,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参与的,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政深度融合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引导社会资本加入科研投入,促进企业创新主体的功能发挥,激发企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及参与污染治理的积极性。

3.管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促进系统整体功能的优化。生态文明建设在系统层次上表现出来的整体性是由要素层次上的相互联系和制约所形成的,由于内部要素之间组织管理方式的不同,系统的整体功能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越有序,整体功能就越强。为获得整体功能,就需要对系统内部要素之间关系进行控制和协调,加强系统内部的组织管理。安徽省生态文明建设在规模、结构、层次和相互联系等方面高度复杂,需要管理科学和方法的创新作为支撑,才能实现研究思路上的整體化,要素之间组织形式的合理化,发挥系统应用的效果,同时还需要协同配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提高收集、存储、处理大量的信息能力,才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复杂问题作出判断和决策,达到系统整体最优化。

4.提高安徽生态文明建设各要素的功能素质,实现系统的最佳整体功能。不断提高要素尤其是关键要素和薄弱要素的功能是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功能的基础。为使安徽省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效益最佳,就要不断加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环境等各要素的建设,充分发挥各要素各自的功能。生态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是安徽省的薄弱环节,因此,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生态产业和环保产业,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加强科技创新的规划和投入,提升高新技术、生态科技、环境治理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的支撑力度,不断提高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的素质,实现安徽省生态文明建设最佳整体功能。

5.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安徽生态文明建设系统又是一个更大范围系统的组成部分,系统整体与要素,要素与要素之间存在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机制。安徽省要融入区域乃至全球环境协调共治系统中,通过良好的制度设计,联合区域以及国际环境治理的尖端力量,凝练和聚焦主攻方向,推动环境治理、生态修复、节能环保、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重要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把提升整体生态质量与安徽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系统中,深化共同体意识,积极培育区域认同感和归属感,构建长三角绿色一体化和生态环境一体化,建立完善长三角整体环境治理目标体系,协同长三角人口、产业、投资、就业等要素合理布局,实施产业梯度差异化发展战略,实现绿色升级和产业重构,提高长三角生态效率。要以经济发展联盟推动污染治理联盟,提升长三角生态环境智慧监管水平和精准高效治污能力。要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按照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与沿线国家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领域的深入合作,优化产业链分工布局,在合作中突出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共建绿色丝绸之路”[11]。

参考文献:

[1] 王建华.论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技维度[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24-30.

[2] 张来武.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中国软科学,2011(12):1-5.

[3] 赵其国,黄国勤,马艳芹.中国生态环境状况与生态文明建设[J].生态学报,2016,36(19):6 328-6 335.

[4] 彭一然.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发展策略研究[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6.

[5] 陈红喜,刘东,袁瑜.生态文明视域下政府环境管理制度创新研究——基于推动科技创新视角[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30(20):89-93.

[6] 汪永安.安徽区域创新能力跻身全国第一方阵[N].安徽日报,2018-11-28(01).

[7] 许礼进.建议支持长三角建立科技创新共同体[EB/OL].http://www.cnr.cn/ah/news/20200525/t20200525_525103941.shtml.

[8] 白海星,文晶.安徽:向工业强省制造强省加速迈进[N].经济日报,2019-07-24(06).

[9] 白海星,文晶.轻工大省变身“智造”高地[N].经济日报,2019-08-14(03).

[10] 程萍.正确处理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关系[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0(2):17-23.

[11] 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共建“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文件发布(全文)[EB/OL].http://www.qstheory.cn/2017-05/12/c_1120962775.htm.

[责任编辑:范 君]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建设安徽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用生态文明建设助推佳木斯经济振兴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工具性价值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
安徽为什么选择带量采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