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里的劳模,是我失散多年的妻子

2021-08-23 08:23一更历史
恋爱婚姻家庭·养生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淮河解放军国民党

一更历史

1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美军悍然越过三八线,公然干涉朝鲜内政,严重威胁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边境安全。周恩来为保护国土完整,警告美国:“中国人民决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但美国不顾阻拦和警告,依旧执意进犯朝鲜,威胁到我国边境。中国在朝鲜政府的请求下,出兵支援。抗美援朝战争,就此打响。

次年,毛泽东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

同国内其他河不同,淮河并非以长度或宽度而出名,它位于黄河与长江之间,以难以治理而出名。淮河平均2.5年便发生一次大灾害,1950年7月,淮河水位又创新高,淮河流域百姓苦不堪言。毛泽东了解水灾情况后便发出治理淮河的号召,同时还召开第一次治淮会议,同年十月便颁布了《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制定了“蓄泄兼筹”的治淮计划。百姓无论男女老少,都积极参与,大有“不治好淮河不回家”的气势。

1950年的抗美援朝战争与1951年的治理淮河运动,看似没有任何关系,却在无形之中,成为一对苦命鸳鸯的感情枢纽。

冯学永与李秀英这对夫妻在乱世中相遇,后因战乱分离,两人被历史的激流冲散后,十年未曾相见。在那个通讯不便的年代,路很远,一生只够爱一个人。虽不知对方是生是死,也不知对方是否再婚配,但两人保持着新婚时的温情,苦等6年。

在这6年里,冯学永变成了保家卫国的抗美援朝战士,李秀英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治理淮河劳模。

一次偶然的机会,冯学永在看一部治理淮河的影片里,看到了那抹曾经十分熟悉的身影。他号啕大哭,影片里的那位劳模,竟是他失散多年的妻子。

2

1926年,李秀英在安徽省颍上县出生,四岁时被过继到舅舅家。舅舅(养父母)家是做餐饮小生意的,8岁时,李秀英就开始帮着擀饺子皮、包饺子,为家里分担生活压力。

李秀英13岁那年,家乡突发特大洪水,家里的房子被冲垮了,也淹死了很多人、牲口。她爬到一棵树上,侥幸逃过一劫,后来被几位乡亲所救。洪水退去后,舅舅、舅母就带着她外出逃荒,靠给别人洗衣做饭,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一晃数年过去了,19岁的时候,李秀英一家返回家乡。舅舅膝下无子,便想为李秀英招婿。于是,冯学永便这样进入了李秀英的生活。冯学永经人介绍在李秀英家里做帮工。舅舅看他聪明能干、忠厚老实,便开始有意撮合两人。

那时的爱情不讲究轰轰烈烈,讲究细水长流。两人见面后,便认定对方就是与自己相守一生的人。在舅舅的主持下,两人很快结婚。他们都是勤恳忠厚之人,婚后生活也算甜蜜,很快有了爱情的结晶。

正当生活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时,一场意外却发生了。

在那个战乱的年代,也许最不值钱的便是人命。李秀英与冯学永这样的普通百姓,本想偏安一隅,闷头经营自己的小家,可在国家危难之际,谁又能真正地独善其身?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用星星之火燎烧平原,用血肉之躯保卫国家。历史的尘埃终于落定,人们也终于迎来了和平的岁月。可次年国民党便背信弃义,不顾内忧外患,发动了战争,百姓又回到了水深火热之中。

冯学永是如今的颍上县颍东区杨楼人,每年到了秋收的时候,都会渡过沙河回家帮父母收麦。

一天,冯学永像往常一样起早出门,跟妻子说要去父母家帮忙收割麦子。哪知这一走,却再也没有回来。

李秀英回忆说:“那年他回老家干农活,却一连几天不见回来。后来才听人说,他在坐船过河的时候,被国民党反动派的军队抓壮丁了。”

那时候的李秀英已是一个3岁孩子的妈妈,肚子里的孩子也有7个月了。舅舅患有痨病,几乎没什么劳动能力。家里唯一的支柱,也此时被抓去做了壮丁。对于这场家庭变故,她悲痛欲绝,也知道战场的残酷性。丈夫这一走,就是生死未卜。但家里上有老下有小,一家人只能靠她,她也从没有想过改嫁。

李秀英没有自怨自艾,更没有自暴自弃,而是选择了坚强。

李秀英后来回忆说:“我当时就想,无论如何,为了家庭,为了孩子,一定要把家撑起来。”

3

为了扛起养活家庭的重担,李秀英开始没日没夜地工作。她卖青菜,做农活,哪里有工作,她就往哪里去。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撑起这个家,养活一家人。

而丈夫冯学永被抓后,也是日日苦恼,十分想念妻子和孩子。在军营里,他见惯了国民党内部的官僚作风,也见识了国民党部队对人民群众的欺压,他便知道,国民党并非正义之师,自己不能与他们为伍。他曾多次计划逃跑,可惜每次都失败了,被抓了回去,还受了不少苦。

幸运的是,冯学永所在的部队还存在不少有良知之人。没过多久,这支部队便参加了起义,随后又参加了解放军。他觉得解放军和国民党军队很不一样,解放军不论走到哪里,都能听到人们夹道欢迎的呼喊声;而國民党部队所到之处,基本就是惨叫声、辱骂声。而且解放军不抓壮丁、不抢掠,和老百姓犹如一家。在冯学永的心里,国民党军队和解放军无法相提并论。他觉得,解放军才是一支正义之师,是一支能解救中国、解救人民的军队。他不再像在国民党部队里那样浑浑噩噩,他誓以守护百姓、保家卫国为己任,想早点打败国民党,结束战争,回家和家人团聚。

打仗期间,冯学永尝试联系过妻子李秀英,也写过很多信,但不知道如何寄出去。后来,他又怕自己随时会在战场上牺牲,担心自己找到妻子后,带给她的是无尽的悲痛,于是便没有再联系妻子。好在革命形势渐渐明朗,他也看到了胜利的曙光。当解放战争取得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终于成立后,冯学永也做好了回乡寻找家人,与家人团聚的准备。然而,朝鲜战争的爆发,却打乱了冯学永的计划。

没有国,哪有家!作为一名解放军,保家卫国是职责,更是使命。

1950年,冯学永跟随部队,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去了朝鲜战场,带着必胜的决心,与武器精良的美军作战。

也就在那一年,淮河水灾席卷而来,百姓深受其害。第二年,治理淮河运动轰轰烈烈开展。

4

李秀英幼时便见到无数百姓因水灾流离失所,她自己也曾是水灾的受害者,她早就想为治理淮河出一份力。于是积极响应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治理好”的号召,奋不顾身地投入到治理淮河运动当中。不仅如此,她还号召身边的人加入进来,她带领26个姐妹组成“女子突击队”。这26个人曾光着脚在河里淘沙子,脚都磨烂了,手臂也磨出口子,她们也浑然不觉。她们将“巾帼不让须眉”的精神贯彻到底,干起活来一点都不含糊,像挖方、淘洗沙子、往河里扔石头这类的脏活、累活都抢着干。她们的工具很简单,只有一条扁担、一只筐,却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她们不服输、不后退的精神,激起了男同志的斗志,也成了治淮运动中一道亮眼的风景线。

李秀英工作起来仿佛拼命三娘,曾因体力不支晕倒,大口吐血。她后来回忆时说道:“那个时候我们有干劲儿啊,我们几个姑娘一下午就抬断了四根手臂粗细的杠子。到了夜晚的时候,肩膀肿得老高,疼得睡不着觉,只能把扁担放在肩膀上使劲反复压,把肩膀压得又麻又木,直到没了知觉,才能入睡。”

当时没有先进设备,很多东西都是靠人工。而修筑淮河堤坝的工程量非常大,为了赶在七月的汛期之前修好堤坝,工人们克服了种种技术条件落后的困难。大家一条心,不认输、不怕吃苦。在众人的不懈努力下,1951年7月,水闸工程提前竣工。而李秀英的事迹,也传遍了大江南北,两次被政府评为特级治淮劳动模范,还登上了当年《人民画报》的封面。

1951年10月,22岁的李秀英受邀去首都参加中国人民政协会议,毛主席和周总理对他们致以感谢和敬意。得知李秀英还是此次治理淮河的劳动模范后,毛主席亲切地与她握手,询问了一些治淮運动中的情况。李秀英内心激动不已,还请毛主席给自己签了名。

政府对治理淮河一事颇为重视,为宣扬此次的治淮运动精神,1952年特意拍摄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纪录片,此纪录片广为流传。李秀英作为特级劳模代表,反复在影片中亮相。一时之间,李秀英的名字,在中国大江南北传开,成了名人。

5

1952年,已经成为连长的冯学永和战友们一起观看《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纪录片时,突然看到了一道熟悉的身影。反复确认后,他才敢肯定,这是他阔别多年的妻子。此刻,他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思念之情,蹲在地上,突然号啕大哭。战士们听到哭声,纷纷围了过来,关心地问他怎么了。冯学永抹了抹眼泪,指着大屏幕上的一个身影说:“她就是我失散多年的妻子呀!”

6年的分离,就连冯学永自己都没想到,再次见到,竟是在屏幕之上。

部队的领导得知此事后,非常重视,便派人到安徽省颍上县打听消息,确认了治淮特级劳模李秀英,就是冯学永连长的爱人,并且此时还在当地水利厅上班。

当冯学永的信件到达李秀英的手里时,李秀英整个人都愣住了。她攥着这封迟到了6年的来信,泪流满面。

1952年底,安顿好家里的一切后,李秀英千里迢迢,赶往前线。有太多太多的话,都不知从何说起,两人紧紧相拥,一切的思念之情,此刻化为一滴滴泪珠。但这眼泪是甜的,是幸福的。

在这6年中,二人都想念着对方,困难和战争,都没有将二人分开。

为了能和丈夫待在一起,李秀英放弃了在水利厅的“金饭碗”工作,带着全家老小到了丈夫所在的驻地,成了一名随军亲属。后来,他们的两个女儿也都嫁给了军人。

两人的感情,抵过了岁月磋磨,抵过了杳无音信,也抵过了异地而居,真是情比金坚。

一个率领战士保家卫国,一个主动参与治理淮河,两个人都在为国家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们是普通人,但他们也是英雄!

猜你喜欢
淮河解放军国民党
淮河防总召开2021年工作会议
第二届淮河文化论坛在阜阳举行
快过关了
解放军来了
第一次见到解放军
我生命中的淮河——为纪念治淮60周年而作
忆和平改编国民党第16军第94师
国民党军曾大量使用过化学武器
国民党军“五大主力”简介
解放军之称始于何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