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双
摘 要:在交互式电子音乐盛行的今天,作曲家们运用Max/MSP平台搭建个性化的效果器處理程序的方式来创作音乐。文章在对沃切克电子音乐作品《高通低切》乐谱与音响做了必要分析的基础之上,从效果器的原理入手,详细阐述了沃切克电子音乐作品《高通低切》中低音提琴实时处理的手段及其作用,希望为今后的电子音乐创作提供一定的理论参照。
关键词:混合媒介;电子音乐;高通低切;Max/MSP
混合媒介的电子音乐主要指的是将电子音乐与现场乐器演奏或人声演唱相结合的混合样式的电子音乐。在现代电子音乐作品中,声学乐器与电子音乐(即独奏乐器和预置效果器)已成为电子音乐创作中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这种交互使原始声音通过效果器进行多次变化,从而使其更丰富、更完美,达到理想的效果,它给予创作者们极大的空间来处理声音。
一、作曲家沃切特及其作品《高通低切》
(一)关于作曲家沃切特
波兰作曲家沃切特·巴内克1981年出生于华沙,毕业于华沙肖邦音乐学院音响工程学院并留校任教。沃切特的创作涉及的领域比较广,主要有现场电子音乐、实验音乐、现代音乐和摇滚音乐。
(二)关于混合类电子音乐作品《高通低切》
混合类电子音乐作品《高通低切》是为法国贝斯手吉恩皮埃尔·罗伯特量身定做的一首交互式电子音乐作品。由于低音提琴各种演奏技法的制约,该作品是由作曲家与演奏家共同探讨并创作完成的。整个作品中的大部分音响都是在演出过程中记录,并经由Max/MSP进行实时处理形成的。当然,该作品里面也有预置波形。相比而言,该作品的实时处理是多于预置波形的。《高通低切》与传统作品的结构原则不同,全曲分为14个段落,分别按A—S依次标记出来。
二、作品《高通低切》中低音提琴的实时处理
(一)作品《高通低切》中低音提琴实时处理的基本手段
1.以时间属性为主的处理手段
延时效果:其基本工作原理是将原始声音拷贝后,以一定的拷贝数和一定的时间差叠加于原始声音之后。
合唱效果:其基本工作原理是声波产生延迟后与正常声波混合,通过左右两个声道输出,使得声音左右游移回荡。经过合唱效果处理后的声音柔美宽广,像混声大合唱的效果。
混响效果:当声源停止发声后,还有若干个声波混合持续一段时间,这叫作混响。该效果主要是对混响声及其频谱和延时进行处理,这种处理包括延迟频谱的调节、混响声频谱的处理、混响声的衰减特性以及混响声与直达声的比例等。
反向:基本原理是将声音材料完全倒置的一种电子技术手段。
伸缩处理:基本原理就是对声音素材的拉长或紧缩。
2.以频率属性为主的处理手段
音高移位:主要作用是改变声音素材的音高。有两种音高移位的方法,一是以相同的取样率改变所有音高,二是以拉长或缩短取样率的方式改变所有音高。
粒式合成类:其主要原理是通过粉碎声音、重新组织声波的运算模式来进行变形。粒式合成类是由数千个声音颗粒建构起的一个声音时间,该声音颗粒的时间非常短暂(通常是1到100毫秒),与人感知分辨声音的时值、频率、强度的时长极限接近。
环形调制类:是振幅调制的一种特殊情况。该效果能产生复杂的声源效果,其原理是对音频信号的乘积,是所输出的信号中两种音频信号的乘积结果、不同频率的分差而生成的附加频率。环形调制器内置有振荡器,能对输入信号进行调制而获得最终结果。
频率调制:又称调频,这里的调制波被称为调频波。调频波是通过调制频率改变振动的速度,以及调制深度改变音的高低。调频的主要作用是改变声音信号的高低。
“FM合成理论”同样也有着发音体(载体)和调制体两个元素。发音体或称载波体,是实际发出声音的频率振荡器;调制体或称调制器,主要负责调整变化载波所产生出来的声音。载波频率、调制体频率以及调制数值大小,是影响FM合成理论的重要因素。
频率位移:其基本的工作原理是两个独立且同步的变调器以一定的延时和调制方式将输入的声音信号进行音高的调制使其变形。
失真效果中的过载效果:失真效果主要有过载、失真、法兹。失真的原理都是通过大量增益信号,让线路达到饱和,从而实现非线性放大并产生失真。
和声效果:四个声部同时升高或降低多少音分或者音数的效果称为和声效果。
(二)作品高通低切中低音提琴实时处理手段的组合运用
1.单一的组合运用
粒式合成的运用:粒式合成的声音延迟后逆行,是低密度的。粒式合成把原声部处理后,每一个声部与另外的声部之间都产生了一个微小的时差。同时,通过粒化处理后的每一个声部都是碎片化的,声部若影若现,声音忽大忽小,此处是将粒化的声音反向。这类似的效果器一般出现在大量音符集聚的地方,一般是作品高潮处(图1、图2)。
2.多重的组合运用
(1)单层效果组合运用
第一,延迟效果加音高移位效果处理:这种效果的运用一般用于气息较长的乐句结束,营造出一种回声的效果(图3)。
第二,冻结和音高移位效果处理:这种效果运用于长音处,是为了给截取采样预留一定的时间(图4)。
第三,两种不同的音高移位的效果:这种效果也运用于长音处,是为了给截取采样预留一定的时间(图5)。
(2)多层效果组合运用
层一:过载+环形调制+频率位移(x hz)+延时(x ms)。
层二:冻结+频率位移。
层一这种效果用于大量音符集聚的地方;层二这种效果运用于长音处,是为了给截取采样预留一定的时间(图6)。
笔者在通过对单一以及多重的效果组合运用中总结发现,这些效果在乐曲相同类型的段落中,运用相同的电子音乐处理手段,形成了较强的结构力。它们材料类似,技术完全相同,这种方式使得各段落之间的连接有了一定的逻辑性。
三、作品《高通低切》中实时处理在混合媒介中的功能及作用
在实时生成中,声音材料的选择上主要是通过对低音提琴的采样来实现的,这样才能使声音材料单一,并且使作品具有统一与和谐的特点。
(一)构成声音结果
如反向等等,由于上文有详细介绍,就不再过多的赘述。
(二)形成音乐声部
1.多层次的复調思维——模仿类
《高通低切》这首作品中多种效果器的运用,使得单声部旋律线条形成了几个声部层次。类似于传统音乐中的隐伏旋律,通过音区和力度的区分,让该作品具有多层次的复调思维。尤其是作品结合复调技法的思维,对低音提琴声部进行了实时处理,生成了新的音乐声部。该声部与原乐器声部形成对位关系,形成了独特的音乐织体形态。
延时:延造成低音提琴声部与实时生成的声部之间的模仿形态。
粒式合成:粒式合成使两声部间构成模仿形态,使每一个声部与另外的声部之间都有一个微小的时差。同时,通过粒化处理后,每一个声部都是碎片化的,声部若影若现,声音忽大忽小,形成群感效果(图7)。
2.多声部和声思维
音高移位:三个不同的pitch shift参数值,在不同拍点处触发,使低音提琴声部具有多声部性(图8)。
和声效果器:通过在声部上加十二度、七度和二度使低音提琴声部具有和声的效果(图9)。
四、结语
对声音进行实时处理,就是对声音进行美化、发展、变形。需要有目的地选择有效工具,才能创作出最理想的声音效果。不同实时效果的使用可以产生完全不同的音响效果以及独特、个性化的音乐表现意义。研究并掌握各类电子音乐创作技术,可使我们在电子音乐创作中有一定的理论参照。
参考文献:
[1]罗兹.计算机音乐教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16.
[2]刘晓初.混合类电子音乐创作中复调思维的运用研究[D].北京:中央音乐学院,2013.
[3]李鹏云.解析电子音乐中的两种展开手法[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8(4):107-114.
[4]巴特利特.实用录音技术[M].6版.朱慰中,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
作者单位: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音乐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