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西阳 王慧
“如果您的女兒告诉您,她今天认识了一个清华大学的男生,还认识了一个送牛奶的小哥,在这两个男生之间,您会选择谁当女婿?”“985工程”高校毕业生相亲平台——“陌上花开”的创办人月亮,面对复旦大学社会学副教授沈奕斐的质疑,抛出这样一个十分犀利的问题。很快,“985相亲局”就成了社会热议的火爆话题。
陆续相亲两年后,毕业于“985工程”大学、今年28岁的陈樊仍然单身。他连着拒绝了两个条件不错,但非“985工程”高校毕业的姑娘,连父母都忍不住要他把学历要求放低一些。“学历不代表一个人的全部,重点大学毕业还是普通本科毕业,有多大区别?”
面对父母的苦口婆心,陈樊不以为意,他一心要找学历相当的女友。“我身边的朋友大多是‘C9(指国内9所著名的‘985工程高校)毕业的,交流无障碍,我觉得还是高学历的聪明女生更适合我。”陈樊说,“在‘985工程大学的圈子里,大家觉得看重学历很正常,并不是说学历背景好就意味着成功,但这至少是一种证明,证明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成长环境,以及是否有良好的上进心和持续学习的能力。”
事实上,以学历为逻辑而建立起的相亲平台早已存在。2013年,立足于北大校友圈的相亲婚恋平台“相遇未名”成立;2015年,打着“985圈子都在用的相亲平台”旗号,“陌上花开”诞生于清华园。
这些平台的用户都是人们传统观念中的精英人群,年龄大多在26岁~32岁,年收入在20万元~100万元,定居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以及江浙地区,主要来自金融、高校、医院、互联网等行业。
在全社会越来越重视学历价值的当下,“名校光环”愈加熠熠生辉。发生在名校学生之间的恋爱和婚姻,一定程度上暗合了传统婚嫁观念中的“门当户对”。
“名校相亲局其实和以往许多高端相亲局一样,都是对应征者做评估,以往是以收入、房产、汽车为参照,现在添上了高学历。我感觉,要求其实是变相提高了。”30岁就进入婚姻咨询行业工作,做了10多年“红娘”的王旭见过一拨又一拨相亲路上的男女青年。“现在80%以上的客户都很在乎对方毕业的学校,其中以女性尤甚。”王旭调侃说,“我们说‘赢在起跑线上,通常指的是小学教育,这几年已经提前到了幼儿园里的竞争。谁能想到这些高才生更夸张,把起跑线提前到了相亲上。”
在王旭看来,精英们那么渴望寻找到同样优秀的另一半,实际上也是他们面对生活感到焦虑的一种体现——害怕找的对象不如别人,从而导致孩子不如别人,害怕自己好不容易努力奋斗的结果,却因为一段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而“降级”。“因此,在攀比心态的催迫下,学历崇拜自然也水涨船高。”
对“985身份”圈层信赖的同时,似乎也就默认了这一集体的可靠“人品”。然而履历上的“品质保证”,并不一定是幸福的通行证。
刚通过相亲谈恋爱没多久,周瑶瑶就觉得自己和对方的感情已岌岌可危。她和相亲对象结识于一个专门服务于“985工程”高校硕博人才的相亲群,巧的是,两个人还来自同一所高校。然而,男孩是从该校“含金量”颇高的学院毕业的,而她就读于人文社科专业。周瑶瑶总感觉男方对未来期待很高,非要找个“配得上”自己的姑娘才能结婚。最开始,两个人在微信上聊天,男孩有几次表现出了对非“985工程”学校学生的鄙夷,让她有点“过敏”。后来见面,对方会有意无意地暗示,她的专业“不热门”“难转型”“很难吃得开”,建议她最好赶紧换一份安稳的体制内工作。
金光闪闪的学历背后,存在着一条“理所当然”的鄙视链。一位“985工程”大学毕业生说:“在相亲市场上,‘985的学生看不上‘211的,‘211的不找普通一本的,从普通一本毕业的看不上二本学校的:在硕士或博士研究生阶段才考入‘985院校的也会被鄙视,只有本科第一学历是‘985高校才是硬通货。”在这样的鄙视链中,链条顶端的人或许鄙视着底端的人,每一个人在潜意识里都觉得自己值得更好的,而在人性的驱使之下,鄙视者往往又成为上一层的“被鄙视者”。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爱情本是一件私人的事情,个体在择偶时有充分的选择自由,但过分强调“985身份”,却让爱情和婚姻越来越现实,最终异化成一场讨价还价的买卖。“985”是一个人为划分出来的、低成本筛选结婚对象的标准,也是每个人在考虑恋爱和婚姻时心里的一杆秤。这杆秤会让婚姻不再是浪漫的儿女情长和相互扶持,而变成身份的匹配。
在某"985工程”高校当辅导员的何安,时常会听到以前的学生倾诉不顺利的相亲或恋爱经历。这些年轻人的画像很相似:在校期间一心学习,没谈恋爱,工作几年后找对象,笨拙又磕磕绊绊,“不会主动追人”。“我听完后会由衷地觉得,孩子们下意识地把以前学习时的经验用在了谈恋爱上,结果往往适得其反。”何安说,上学的时候,很多“985工程”大学的学生处理难题的方法很简单:上晚自习,泡图书馆,竞赛争取拿第一,成绩要名列前茅,通过加倍努力打败竞争对手。但在恋爱时,这种学霸风格似乎派不上用场。有的时候,何安会点拨自己的学生,除了基础的信息交换、日常问候,恋爱交流的关键是能不能认真了解对方,让对方觉得安全、不孤单,这样才能进一步跟对方的工作、人际关系等相互融合,成为彼此生活的一部分。
“高学历并不等于高情商、好性格。”从业多年的心理咨询师张媛对此感同身受。她见过一个从顶尖大学毕业的人,到了30岁,还没体验过心动的感觉,“在当下这个社会,很多年轻人好像不会爱了”。
在经历了无数次相亲之后,1991年出生的“985工程”大学的女博士张弛终于找到了现在的男朋友。男友的硬件条件一般:他从一所国内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目前在某文化公司工作。“尽管学历很普通,但他对我很好,而且我们俩都很喜欢看电影,在一起相处时很开心,总有说不完的话题。”张弛说。
回想当初频频相親的经历,张弛有些哭笑不得。“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我约了一个从一所‘985工程大学金融专业毕业的男生见面。我问他,你喝星巴克Ⅱ马?我给你买一杯。他说,可以啊,比这个档次更低的我都喝过。”在一起时,张弛聊起自己喜欢的电影和文学,也总吃闭门羹,他说自己只看专业的书籍,对其他的都没兴趣。
一次又一次的相亲,让张弛意识到,一个人的学历标签,可以影响第一印象,但不会成为两个人感情的决定性因素。“两个人在一起,舒服最重要,原来爱情这件事情,从来只有合不合适、喜不喜欢,而不存在配与不配。”
复旦大学社会学副教授沈奕斐是中国少数做女性研究和情爱研究的学者之一,在文章开头的那场争论中,沈奕斐的观点是:“985工程”高校的教育背景与爱情无关,相亲市场以此作为标签,是对其他学校和人群的一种歧视。“‘985工程高校学生的身份对感情是如此重要吗?它意味着一定有共同语言Ⅱ马?如果说共同语言,其实不同学科之间的差异,远大于‘985工程高校和其他学校的差异。”沈奕斐表示,男女恋爱时,个人的择偶标准无可厚非,但作为相亲平台,不应该迎合甚至宣扬这种价值观。
“我们并非要排斥‘985相亲局,而是要分清楚,在寻找爱情的过程中,我们到底是先有悸动,还是先设立学历门槛?”在沈奕斐看来,爱情里最忌讳以刻板印象去寻找伴侣,“爱情的美妙之处在于它的开放和包容,我们理想中的爱情是感性的,没有理由地爱上你,可谓¨隋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这是爱情超越其他功利性行为的一个重要特征。”
那么,在追寻爱情的道路上,年轻人究竟该以何种姿态去面对?
“如果你想要一份好的爱情,收获爱情的前提是:你要对他人有好奇心,然后可以给自己设1~3个底线。你是‘颜控,就在学历上放低要求:你是‘学霸控,就在家庭条件方面放松限制。”沈奕斐特别建议,“年轻人应当学会和不同的人建立朋友关系,认识一个人,先和他做朋友,不一定要条件完全匹配,这样成功率可能会更高一些。”
其次,抛弃学历标签,“我的爱好是什么?我最喜欢的东西是什么?我擅长的事情是什么?哪些话题是我可以跟别人有共鸣的?这些问题其实是每个年轻人想要拥有更好的感情生活时,要问自己的问题,因为这些才是让我们感情生活持续走下去的重要基础。”沈奕斐说。
爱情之河,汹涌且充满变数,仅仅凭借“985高校学历”等外在标签去挑选爱人,无法定义未来的幸福。在婚恋生活中,契合的“三观”和生活中的趣味相投,才是能够相守终生的关键因素。毕竟,鞋子合不合脚,只有穿了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