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艳
摘 要:古筝是中国的一种传统弹拨乐器,它自产生以来就深受人们喜爱。随着时代的发展,古筝演奏的技法不断创新,古筝曲目不断丰富,古筝的发展在当今时代呈现出愈加繁荣的趋势。在古筝的发展过程中,其乐曲大都表现出了古筝演奏中“刚”与“柔”的美学特征,其中的“刚”即刚劲、刚强,“柔”即舒缓柔和,这种“刚”“柔”的美学特征集中表现在演奏音律、演奏技巧、演奏者的肢體语言表达和心理状态方面。基于此,文章对古筝演奏中的“刚”“柔”美学特征与美学表现展开详细论述,并得出古筝演奏中“刚”与“柔”的辩证统一能将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的结论。
关键词:古筝演奏;“刚”;“柔”;美学特征
古筝是一种弹拨乐器,在战国时期的秦国广为流行,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且它在21世纪仍然深受人们的喜爱,并显露出继续繁荣的迹象。古筝在千年的流传过程中不仅创新了技法,丰富了曲目,形成了不同的派别,而且自身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它由汉、晋前的十二弦发展到如今的S型二十一弦尼龙钢丝缠弦筝,现在的二十一弦筝主要由面板、底板、边板、筝头、筝尾、岳山、码子、琴钉、出音孔和筝弦等部位组成。古筝的制作材料十分讲究,制作材料的质量会影响古筝的音质。古筝的传统演奏技法多为拢捻抹挑,但1965年王昌元创作的古筝曲目突破了传统的技法,创造了新的技法,提高了古筝演奏的技法水平。此后,更是涌现出了许多出色的演奏家,他们丰富和发展了古筝演奏曲目的内容。在古筝演奏曲目中,“刚”与“柔”的美学特征一直隐含其中,共同作用于一首古筝曲目。
一、古筝演奏中的“刚”“柔”美学特征
(一)古筝演奏中“刚”的美学特征
“刚”在现代字典中有多种释义,其中的刚强、刚硬与古筝演奏中“刚”的美学特征意义相近。在古筝演奏中,“刚”的美学特征往往体现在节奏、气势以及演奏者的动作中。在节奏方面,声音输出密集,声音强度较大且起伏较为急促,表现出一种悲壮、崇高的气势;在演奏者的动作方面,演奏者弹奏动作迅速,肢体表达和面部表情的呈现能使观众感受到强烈的情绪,忘记自己现处的环境,进入另一个世界。“所谓强而不破,急而不乱,紧而不僵,张弛有度才是一种刚性的演奏状态。” [1]在古筝曲《战台风》中,王昌元独创性地用多种技法表现台风的效果,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自古以来,刚与柔就是一对反义词。在古筝演奏中,有时候“刚”的部分是可以通过与“柔”的对比来实现的。“刚”与“柔”的结合,时而节奏急促,时而节奏轻缓,有紧有松,更能调动观众情绪,使之回味无穷。
(二)古筝演奏中“柔”的美学特征
“柔”在现代字典中也有多种释义,其中的温和、柔和与古筝演奏中“柔”的美学特征相近。但这种柔和并不是软弱无力,而是深沉缓和。在节奏方面,它是舒缓轻柔的,使听者有微风拂面之感;在演奏者的动作方面,其不像古筝演奏中的“刚”那样迅速,且演奏者的面部表情给人一种岁月静好的感觉。
二、古筝演奏中的“刚”“柔”美学表现
古筝演奏中的“刚”是一种磅礴的气势与力量感,“柔”是一种给人心灵和情绪带来抚慰的情感。它们的美学特征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即通过演奏时的音律,演奏技巧中的触弦方式和气息控制,演奏者的肢体语言和心理状态来体现古筝演奏中的“刚”与“柔”。
(一)表现在演奏音律上
在古筝演奏中,“刚”“柔”美学特征体现在音律上,而音律的准确传达与古筝面板和琴弦的制作材料息息相关。古筝面板制作材料的细微差别会直接导致古筝音色的不同,从而影响音律的表达。一般来说,制作面板的最佳材料是老红木、金丝楠木和紫檀,用这三种木材制作出的古筝面板是很标准的。现在的古筝琴弦多采用尼龙钢丝缠弦,它与传统琴弦的使用材料相比,更能满足古筝演奏不断发展的需求。在古筝演奏中,音律是最能使人们直观感受到“刚”“柔”美学特征的部分,直接影响听众对整个演奏的整体感受,所以演奏者对音律的把握至关重要。“古筝的曲目成千上万种,每首曲子的曲风、音律都不相同,所要表达的感情也是千差万别的,刚与柔的配合使每首古筝弹奏曲都富有生命力。” [2]
(二)表现在演奏技巧上
演奏者演奏技巧的好坏对演奏成功与否起着决定作用。古筝演奏中演奏者左手和右手有着不同的分工,使用的技巧也不一样。右手技巧一般是托、劈、抹、挑、勾、剔、打和摘这八种,左手技法一般是按音、吟音、滑音、颤音、煞音、扣弦和泛音这七种。
触弦方式不同,古筝演奏中“刚”“柔”的美学表现就不同。首先,在触弦部位上,古筝的不同区域是有高音、中音和低音之分的。高音清脆嘹亮,中音圆润柔和,低音低沉刚劲,所以在不同的位置演奏会直接影响整个演奏的质量。其次,在触弦力度上,演奏者要注意自己手指的灵活度,古筝的声音只有在弹弦的瞬间会达到一个高峰,之后声音会逐渐变低直至消失,所以琴弦的弹拨关乎整首曲子的流畅度,这时力度的控制就显得十分重要。再次,在触弦角度上,作为弹拨乐器的古筝,“是使用义甲拨动琴弦引发振动,并通过筝码使这种振动传到面板,再传到筝体引发共鸣,发出声音”[3]。演奏时,触弦角度与筝面板成45°为最佳。最后,在触弦速度上,古筝演奏中的“刚”“柔”美学能直接体现在触弦速度的快慢上。当触弦速度快时,音色干净,刚劲明亮,表现出“刚”的美学特征;当触弦速度慢时,音色轻柔舒缓,表现出“柔”的美学特征。
演奏技巧中的气息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演奏者对气息的调节与控制,是把握“刚”“柔”美学的重要方式。在不同演奏曲目中,演奏者对气息的把握是不同的,缓慢的气息适用于一些柔和的古筝曲目,急速的气息适用于一些气势磅礴的古筝曲目。但不论是缓慢还是急促的气息都要保证能一气呵成地完成演奏,一旦气息不稳就会影响整首曲子的表达,无法使听众从中得到很好的体验。此外,还有另一种气息的控制,将缓慢呼吸与快速呼吸结合起来,在一首曲目中完美地进行气息的转换,将“刚”“柔”结合起来,能给听众带来一场视听盛宴。
(三)表现在演奏者的肢体语言表达上
肢体语言分为静态肢体语言和动态肢体语言两种类型。静态肢体语言主要是指面部表情,动态的肢体語言主要是指肢体动作。肢体语言表达可在传递演奏者情感方面发挥作用。美国戏剧家贝克曾说:“肢体动作是激起观众情感最快捷的手段。”在现实生活中,用肢体语言来传递信息的载体有很多,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默片。在默片中,没有对话,没有声音,只有通过表演者大量的静态肢体语言和动态肢体语言,让观众们了解他们的表演,跟随着他们的表演节奏,并使观众们从中获得一些感悟。同理,古筝演奏中的肢体语言也有这样的效果,当演奏者运用肢体表达代替语言,面部会随着演奏的情绪而呈现出不同的表情,使听众们受到这种情绪的感染,从而沉浸于演奏之中。肢体动作是另一种语言,演奏者应该善于运用这种语言来表达古筝演奏中的“刚”与“柔”,提高自己的演奏水平。
(四)表现在演奏者的心理状态上
演奏者的心理状态是影响古筝演奏中“刚”“柔”美学的重要因素。如果古筝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心理状态没有十分稳定,就会影响整个曲目的演奏。当演奏者的心理状态过于严肃时,演奏的音乐可能会很不自然;当演奏者心理状态过于放松时,演奏的音乐可能会很散漫。这两种心理状态都不利于完整地表达演奏曲目,不利于传递出曲目本身的情感,不能引起听众的共鸣。演奏者对自身心理状态的调节十分重要,过刚过柔都不利于古筝演奏,要找到一个最有利于古筝演奏的平衡点,调整自己的演奏状态。演奏者在平时训练中,应强化对自身心理状态的练习,使自己能控制在演奏古筝时的心理状态,带来一场高水平的表演。
刚与柔虽然自古以来就是以对立面的形式存在,但并不代表刚与柔是孤立片面的,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在古筝演奏中,“刚”与“柔”的美学特征是结合在同一首曲目中的。通过演奏“刚”的部分,听众们在听“柔”的部分时效果更好,演奏者的情绪表达更加鲜明;反之,同样如此。一“刚”一“柔”,可以将古筝演奏中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参考文献:
[1]朱桦.筝乐之魅:古筝演奏中刚与柔的技术及审美分析[D].贵阳:贵州民族大学,2019.
[2]龙妮.论古筝演奏中的刚与柔[J].黄河之声,2017(21):136.
[3]李钰婷.论古筝演奏中的刚与柔[D].天津:天津音乐学院,2017.
作者单位:
广西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