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宝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指出:“祖国语文是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的创新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精心选编了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和阅读能力,集文学性、教育性、艺术性于一体,具有强烈爱国情怀的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教学时,要把握这类文本的特质,以爱国主义为精神导向,提升言语运用能力,实现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言意兼得、文道统一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一、文本特点
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体裁多样,有通讯、诗歌、议论文……但小学阶段多以记叙文为主,兼顾其他文体。小学阶段的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内容简单易懂,描写生动具体,具有如下特点:
情节生动感人。小学阶段革命文化题材的课文大多以写人记事,讲述红色故事为主。有军民情深的动人故事,有英雄人物的传奇故事,有战火纷飞的战斗故事,有惊心动魄的革命故事。这类课文,故事情节生动,扣人心弦,情感丰富,真挚感人!阅读时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如睹其神。
人物形象鲜明。革命文化题材的课文中的英雄人物,有伟人领袖、英雄人物,还有革命志士、少年儿童。每一位英雄人物都极具鲜明的个性,或英勇、或机智、或果敢、或坚毅、或乐观、或无畏,生动地展示了共产党人的英雄形象。
革命精神伟大。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教材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加强革命文化教育,让学生从革命精神中感知责任使命,树立远大理想,增强爱国情怀。革命题材类课文中的革命精神包括: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等等。这些伟大的革命精神是弘扬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主旋律,叩击心灵、鼓舞奋进的最强音。
说教痕迹淡化。统编版教材中的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没有生涩难懂的语言,没有深奥难解的道理,内容相对浅显简单,文本容易理解。这些文章,没有用生硬的说教方式向学生灌输革命思想、革命精神,而是以隐性熏陶、无痕渗透,启迪学生的心智,用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的人格魅力、人性光辉打动、感染学生。为学生塑造可亲可敬可感的革命领袖、英雄人物形象,从而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二、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的编排特点
统编版小学语文一至六年级教材中34 篇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占全套教材的10.67%。革命文化题材类文本先从短小 、浅显的领袖故事开始,对小学生进行革命文化启蒙教育。前三年级多为单篇选文,从四年级开始,一单元内编排多篇,以单元整组呈现为主,从五年级起安排了革命文化类主题实践活动,如读一读为国家富强而奋斗的杰出人物故事,做一份手抄报;听一听、唱一唱爱国歌曲等。另外,在“阅读链接”栏目中安排了革命文化题材類的阅读材料,革命领袖和革命家的诗词、名言警句等内容编排在“语文园地”的“日积月累”栏目中。其中,统编教材中革命文化题材的课文呈现的内容主要有以下三类:
伟人“小事”。统编版教材编选了多篇通过讲述伟人的平凡小事来体现他们伟大精神的课文。课文所写的都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生活小事,以小见大,展现了老一辈革命家诚实守信、不搞特殊、艰苦奋斗等高尚品德,旨在润物无声地让学生明白从小养成良好习惯和树立远大理想的重要意义。
英雄“奇事”。这里的“奇”不是奇怪、奇异,而是“传奇”。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革命文化题材课文中,描写英雄人物、讲述英雄故事的课文篇数最多。课文中的英雄人物家喻户晓,他们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精神,成了代代相传的红色基因,教育了一代又一代新中国的小学生。
精神“传世”。每一篇革命文化题材的课文都弘扬了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主旋律,表现了革命理想主义、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革命集体主义等,颂扬了长征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等,如《七律·长征》《延安,我把你追寻》《雷锋叔叔,你在哪里》等课文。作为全民族珍贵的精神财富,革命战争年代的优良传统,在当今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和平年代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需要代代传承。
三、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的教学策略
1.教学注意事项。
教学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时要关注语言文字、规避系列问题,需要注意五个“不”:
不要喊口号。教学时不要把思想教育的着力点放在结论上,摒弃在课文学习之后交流“受到什么教育,获得什么启发” 的教学模式,切忌让学生顺着教师的引导与暗示,心口不一,讲空洞生硬、口号式感悟的形式主义教学。
不离开语言。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具有很强的思想教育性,教学时容易突出强烈的人文思想而忽视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脱离语言文字的思想教育是空泛的、肤浅的、华而不实的。教学时要把学习、理解、运用语言文字与感受人物形象和美好品德融为一体。要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文字,理解文本内容,学习表达方法。让学生在字词句段篇和听说读写思的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感情的熏陶与感染。
不多元解读。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教学,担负着革命精神传承的重要使命,教学时必须慎重进行所谓的“多元解读”,坚决抵制所谓的“创造性理解”。当学生因对历史情境不了解而对文中英雄人物的行为产生不解和质疑时,教师切忌不置可否,更不能迎合学生趣味。因此,教学革命文化题材的课文,教师首先应该做到的就是不曲解、误解文本,不做臆断发挥、改变价值取向。要尊重历史,尊重作者本意,尊重教材编排意图。
不过度拓展。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时代有距离,情感有距离,人物有距离,教学时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学时需要介绍背景、补充资料、拓展阅读,拉近情感距离,解决认知断层。但要注意,不要过度拓展背景,补充资料,而忽略对教材文本的理解与体会,切忌不能把语文课上成资料交流课、革命历史课。
不刻意拔高。设定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的教学目标时,不能脱离小学生的认识和接受能力,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定得过高,不管学生是否能理解、是否能接受、是否有触动,把成人化的说教生涩地灌输给小学生。
2.教学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在“实施建议”中指出:“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因此,教学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时要把学习语言文字和领会思想内容融合统一,可运用“读、查、品、拓、联”的教学策略实现这一目标。
读——教学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要引导学生读“言”、读“意”、读“情”。首先要在读“言”上下功夫,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关注布局谋篇,体会语言特点,揣摩细节描写,学习表达方法,落实语言文字训练。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理解的同时,在自然无痕中获得熏陶,感受革命人物的光辉形象。教学时不仅要引导学生读“言”,更要引导学生读“意”,通过把握叙事线索、发展脉络、故事情节、细节刻画等体会人物精神、崇高品质、理想信念等思想主旨。在读“言”读“意”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读“情”,教学时可结合背景资料,融合个人情感与体验,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语言文字饱含的情感。如《小英雄雨来》一文中,“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句话重复出现了三次,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结合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理解,要在反复的诵读中理解这句话所承载的真意与情感。
查——通过查找资料、筛选资料、运用资料了解故事背景、理解人物形象、体会思想情感是学习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常用且重要的方式。统编版教材中也明确提出了相关要求,如四年级上册“家国情怀”单元中《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课后习题是“课文多次出现‘中华不振这个词语,查阅资料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结合下面周恩来写的诗,理解他立下如此志向的原因”。《梅兰芳蓄须》的阅读提示中要求“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找资料,深入了解这位京剧大师”。 五年级上册“爱国情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六年级下册“理想和信念”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学时要重点关注资料使用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引导学生不仅能根据需要,自主地查找相关资料,还能有目的筛选出对理解人物形象、体会革命精神有帮助作用的资料,并能运用这些资料丰富感知、了解背景、体会形象、理解主旨,进而在阅读深度和阅读广度上得到提升。
品——教学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时要借助语言文字,品人、品事、品文。统编版教材两次提出通过细节感受人物品质的语文要素,课文《黄继光》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六年级下册“理想和信念”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因此,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学会品“人”的方法,即抓住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等描写的关键词句揣摩人物的一言一行,朗读咀嚼品味,感悟人物形象,汲取精神力量。革命文化题材的课文中,作者思想的传递和情感的抒发均以事件为依托,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品“事”,抓住叙事的“六要素”,通过对事件的整体感知、全面剖析、深入了解,体会蕴含其中的爱国情思和革命情怀,进而达到言语学习与爱国教育的融合。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文体多样,针对小学阶段的“特殊文体”——议论文,要引导学生品“文”,如教学六年级下册的《为人民服务》一课时,可结合课后习题,引导学生思考围绕主要观点讲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与课题是什么关系,进而理清论点、论证、论据的内容与关系,在循序渐进探究文章表达妙密的同时,层层深入地领会“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内涵。
拓——教学革命文化题材的课文,要引导学生拓展阅读“阅读链接”中的内容以及人物传记、影视作品等。如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后,拓展阅读《少年周恩来》;教学《小英雄雨来》后拓展阅读其他革命类文本中的小英雄形象,如《小兵张嘎》中的嘎子、《闪闪的红星》中的潘冬子;教学《狼牙山五壮士》时,可选取五壮士跳崖的影视片段,感受壮士们英勇顽强、舍生取义的崇高精神;教学《开国大典》时,可重温毛主席宣布新中国成立的视频片段,感受开国大典壮观恢弘的场面,体会人民群众的满腔激情;教学《七律·长征》时,可选取《金沙江畔》《飞夺泸定桥》两部电影的经典片段,体会红军长征途中历尽的艰难险阻。
联——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尽管教材关注了学生视角与体验,降低了文本阅读的难度,但要理解文本的精神实质,并不容易。教学时要补充资料、创设情境、搭建支架,缩短时空距离,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联系实际、联系自己,從课内走向课外。使革命文化教育延续并深入,把“红色基因”植入学生内心。
编辑/赵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