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姗 梁俊强 彭高峰
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和甘薯深加工技术拓展,甘薯种植面积呈逐年扩大趋势、种植品种呈多样化格局。甘薯生产不仅满足了城乡居民的生活需求,也成为部分贫困地区农民脱贫增收的主要产业。但在甘薯生长期,甘薯紫纹羽病近年发生有加重趋势,种植户对该病的识别、防控认识不足,收获期发现的病株往往是整株薯块坏死绝收。甘薯紫纹羽病主要发生在大田期,据报道,重病区发病率在50%以上,直接影响甘薯的产量和品质。
一、发病症状
甘薯紫纹羽病主要发生在大田期,为害薯块和根系。感病植株叶片从蔓基部向上发黄、枯落,块根和茎基表面最初缠绕白色似蛛网状菌丝,即病菌的根状菌索,这些白色根状菌索后变成红褐色至紫褐色,密结成一层绒毛状的菌膜,随后块根由下向上、由外向内逐渐腐烂,腐烂块根薯皮因包有菌膜而质地坚韌,很容易与薯肉剥离,最后病薯块的腐烂薯肉流出,只留干缩的薯皮呈空心僵壳。
二、发病规律
甘薯紫纹羽病是由桑卷担菌引起的,以菌丝体、根状菌索和菌核附于病薯、病拐子上或以拟菌核遗留土中越冬,成为翌年传染病的初侵染菌源。病菌在土中存活可达4年,可随水流、泥土、人、畜和农具等传播。条件适宜时,根状菌索和菌核产生菌丝体,菌丝体集结成菌丝束在土里延伸,侵入根系、主根为害。秋季多雨、潮湿年份发病重;连作地、沙土地、土层浅薄地和低洼潮湿、积水的地区发病重;缺肥甘薯田块,植株生长不好的发病严重。
三、防治措施
(一)农业防治
1.清洁田园。田间发现病株,及时连根带土挖除并烧毁;收获和加工时捡净有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掩埋,降低菌源基数。
2.合理轮作倒茬。发病田块,不宜再种植甘薯,重病田实行甘薯与玉米、谷子等禾本科作物轮作,轮作年限在3年以上。
3.强化肥水管理。选择土层深厚、土质肥沃、排水方便的地块种植甘薯;合理施肥,增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提倡施用酵素菌调制的堆肥,增加土壤肥力,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保肥力,提升甘薯抗病能力。
4.加强栽培管理。坡岭地栽种甘薯,要注意防止发病田积水从山坡上往下流入无病田和防止病菌随泥土、人、畜和农具等传染。
(二)化学防治
发病初期,可选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浇灌或喷淋;也可每667 m2用 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5 kg,兑细土30 kg,浇水后穴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