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仲池
在我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带我去县城南郊的云山,拜谒过谭嗣同墓,他不止一次向我讲述谭嗣同参加变法的事。在我心中,谭嗣同就是一个了不起的英雄。后来,我在浏阳县政府工作时,我国著名诗人公刘、著名作家任光椿多次来浏阳瞻仰谭嗣同故居和墓地。那时,我对谭嗣同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尤其当时在世的浏阳著名学者邓潭州先生,对谭嗣同研究颇深,他对我的教诲至今铭记于心。时间的日历翻到1988年11月22日,我被通知去省委9所1号楼拜见胡耀邦同志。当时耀邦同志问了我许多家乡的情况。后来谈到浏阳的历史人物时,他说谭嗣同在历史上的重大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后人会评价更高。接着耀邦同志随吟了谭嗣同的诗:“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耀邦所言,已经过去30多年,但他的话语常常在我身边回响。只要我一回到浏阳,特别是路过或者走进坐落在浏阳城北正南街的谭嗣同故居“大夫第”,我对谭嗣同的缅怀之情便油然而生。
我读谭嗣同的琴心和剑胆。
谭嗣同诞辰150周年之时,我以《书剑肝胆托昆仑》为题,在人民日报发表了忆念文章。我在文章的开头说:虽临暮冬时节,天空又飘着细细的冷雨,当我们走近“大夫第”,看到门前高大的香樟树,依然郁郁葱葱守护着庄严的门庭,就仿佛有一股暖风扑面,心胸豁然开朗。进入前厅,铜铸的谭嗣同的半身雕塑就立在眼前。尽管厅内的灯光不是很明亮,但我们却感到整个空间飞扬着一个伟大灵魂的浩气和圣光。此刻,我的心情异常的激动。我立刻想起了1865年3月10日这个日子。这一天,谭嗣同就是在这里睁开了瞭望世界的眼睛,发出第一声啼哭。我深知,记住这个日子,其实是铭记着中国一段沉重的历史,会叫人忆念着一座崇高理想与精神的山峰。我在谭嗣同的卧室注目,在天井久久徘徊,睹物怀人,我又看到了谭嗣同满腹哀怨,挑灯夜读的身影,感触着他面对国家危亡,含泪昂首,叩问苍天“天涯何处是神州”的焚心情怀。他又撥响“蕉雨琴”。借琴声倾诉:“阴沉沉,庭寂寂,芭蕉雨,声何急,打入孤臣心,抱琴不敢泣”的惆怅琴心。此刻,我又看到谭嗣同心中洪波涌起,仿佛衡岳祝融峰也正朝他走来:“地沉星尽没,天跃日初熔。半勺洞庭水,秋寒欲起龙。”这是何等的英雄担当气概呵,他要在半勺的洞庭水里,抖尽严寒如蛟龙奋起,去拯救国家民族危难。
金圣叹说:“诗非异物,只是人人心头舌尖所万不获已,必欲说出之一句说话耳。”这些从谭嗣同心中喷吐出来的诗句,可谓“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且看他写的《潼关》诗:“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这样胸怀海岳、气壮乾坤的诗,淋漓浩荡,正道出了如王夫之所言:“圣人以诗教以荡涤其浊心,震其暮气,纳之于豪杰而后期之圣贤。”为了填平人世间的不平沟壑,谭嗣同决然腰佩“七星剑”风雨走天涯。大约在20岁之后的10年时间里,谭嗣同奔走于甘肃、新疆、陕西、河南、湖北、江西、江苏、安徽、浙江、山东、山西等省,行程8万余里,足迹遍布黄河上下,大江南北,洞悉民情,观察风土,结交义士,开阔视野。这也为他后来著《仁学》,以身殉道,提供了思想精神源泉和坚韧意志磐石。
在那些凄风苦雨的求索路上,谭嗣同一直在寻找救国图强之路,他是孤独者,又是坚勇者,他是探索者,更是躬行者。1894年,谭嗣同正好30岁,他一边积极投身于当时正在兴起的维新运动,另一边,他又筹划以传授西学为主的浏阳算学馆,“生等籍隶浏阳,闻见僻陋,窃以天下大计,经纬万端,机牙百启。欲讲富强以刷国耻则莫要于储才。欲崇道义以正人心,则莫先于之学。而储才、立学诸端,总非蹈常习故者所能了事。”“如此仰恳饬渝浏阳县知县立案,准将南台书院永远改为算学馆,为湘省之先导。”谭嗣同向湖南学政江标呈书要求建学馆,表达了自己愿“为湘省之先导”的办学志向。之后他又亲自到学馆讲课。他还不止一次对学生们说:“鄙人深愿诸君都讲究学问,则我国亦必赖以不亡。所谓学问者,政治、法律、农、矿、工、商、医、兵、声、光、化、电、图、算皆是也。”
我读谭嗣同的书魂和“昆仑”。
谭嗣同办的算学馆旧址我曾经去看过,就在浏阳一中内后院之一偶,至今维修良好。念及此事,令人不能不惊叹谭嗣同当年的宏阔视野、智思独见和远大胸怀。也正如此,在自己所著《仁学界说》开篇便说:“仁以通为第一义。以太也、由也、心中也,皆指出所以通之具。”“通之象为平等。通则必遵灵魂,平等则体魄可以为灵魂。灵魂,智慧之属也:体魄,业识之属也。智慧生于仁。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故唯心,故唯识。仁者,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不生不灭,仁之体。”谭嗣同以“通”释“仁”认为“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所谓“万法唯心”,这里的心亦指“仁”。阐明这个哲学道理,意在说明这是人类发展的最高阶段,可以“纯有灵魂,不有体魄。”对于《仁学》之重要哲学价值,梁启超在他的《清代学术概论》中说“其尽脱旧思想之束缚,戛戛独造,则前清一代,未有其比也。”事理正是如此。谭嗣同撰《仁学》之初衷就是想创立一种阐明“心学”并“包括政与学而精言其理”的新教以救国救世正心。其主要目的是呼吁国人:“今日宜扫荡桎梏,冲破罗网”。所以他在《仁学》中尽诉“今日此土之愚、之弱、之贫、之一切苦”,“以速其冲决网罗。”梁启超在校刻浏阳谭氏仁学序中说:“呜呼,此支那(中国)为国流血第一烈士亡友浏阳谭君之遗著也。烈士之烈,人人知之。烈士之学,则罕有知之者;亦有自谓知之而其实未能知者。余只识烈士,虽仅三年,然此三年之中,学问言论行事,无所不与共。……呜呼!烈士之可以千古,尚有出乎烈士之外者,余今不言,来者曷述焉!乃叙曰;《仁学》何为而作也?将以光大南海之宗旨,会通世界圣哲之心法,以求全世界之众生也。南海之教学者曰:“以求仁为宗旨,以大同为条理,以救中国为下手,以杀身破家为究竟。”“《仁学》者即发挥此语之书也,而烈士者,即实行此语之人也。”如此耿耿丹心,昆仑高标,便如火把砥柱,自然在苍茫大地燃烧挺立。这也就让我们从深层理解谭嗣司为什么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殉道行仁。
我读谭嗣同的大情与江山。
在这里,我不能不提到,谭嗣同在遇难前夕,和泪写下的与妻书。书中的行行文字充溢着他的千般柔情,万般眷恋,至纯情愫,闪耀着照彻尘心的熠熠光辉。
闰妻如面:结缡十五年,愿约相守以死,我今背盟矣!手写此信,我尚为世间一人;君看此信,我已成阴曹一鬼,死生契阔,亦复何言。唯念此身虽去,此情不渝,小我虽灭,大我长存。生生死死,同住莲花,如比迦陵毗迦同命鸟,比翼双飞,亦可互嘲。愿君视荣华如梦幻,视死辱为常事,无喜无悲,听其自然。我与殇儿,同在西方极乐世界相偕君,他年重逢,再聚团圆。殇儿与我,灵魂不远,与君魂梦相依,望君遣怀。戊戌八月九日,嗣同。
我们不难想象其妻李闰读到此书信时的悲怆情景,那是无法用文字表达于一斑的。由此可见这对恩爱夫妻的至纯大情、忠义襟怀有如朗月,永照世人。
谭嗣同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留给我们的道义担当精神,渊博的字识和深邃的思想,刚正气节,则是不可以用年龄的长短来衡量评价的。他出身官宦人家,其父又官至巡抚,但他的童年、少年乃至青年时代,都是极其颠簸、彷徨、痛苦乃至遭受心灵内体之磨难。他字复生,就是因童年逃过了“白喉”重病一劫而得来的。加之他自幼丧母,父亲为官在外,又承受了后母经常不理性的对待,在他的心灵深处留下了许多连平民百姓的子女都不曾有的泪迹和血痕。这一切都使他深感人生的蒼凉、迷茫、无奈,甚至绝望。因之也迫使他离开家庭和亲人,走向社会底层,去接触普通民众,感知人间的疾苦、伤痛和不平。
有学者认为:谭嗣同非为一人之江山,而是为终结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来治乱循环的悲剧,为天下苍生求得一个自由、平等,“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召后启”,“虽千万人,我往矣”的华夏第一人杰,是划破夜空的一颗耀眼彗星,是耸立大地的一座峻峭山峰。纵观谭嗣同33年的生命履痕,从小勤学精修,拜师习武强身,到深入社会,观察国计民生,进而攻读西学,兴教办学,倡导中学与西学结合相长,为国储才,并亲登讲台授课,直至奉召入京,参与变法,慷慨就义,这每一步脚印都寄寓着他对国家、民族、人民的莫大悲悯与大爱情怀和拯救民众出水火的责任担当。正如谭嗣同在写给恩师欧阳中鹄的信中所言:“于是立发大愿,昼夜精持佛咒,不少间断,一愿老亲康健,家人平安;二愿师友平安;三知大劫将临,愿众生减免杀戮死亡。”故欧阳中鹄感慨万分:“中国有救了,自己的学生不就是一道民族复兴的曙光吗?”
是啊,每当清夜扪心,仰望窗外天空的星月,我总在想,为什么我们的民族要觉醒,要站起,要复兴,一定要有谭嗣同这样的人流血牺牲来化作惊雷在神州滚动?我还要问,谭嗣同的出现是不是一种历史偶然?答案自然是有的。谭嗣同在《仁学》中就这样说:“救天下亟待之大病者,用天下猛峻之大药也;拯天下垂绝之大危者,斥天下沉痼之大操也。”如此,也让我们看到了底蕴深厚的湖湘文化和浏阳乡学对谭嗣同的滋养与激扬。就可知谭嗣同为什么会成为一个敢于冲破网罗的血性勇士,因为他就是一个阅历深沉、极富智性和理性的独立思考者、先觉者、先行者。他的灵魂的光芒和浩然正气,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反而会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和谐发展放射更加夺目的辉焰和氤氲更加浓郁的清澄之风。
此刻,也会让我想起1937年冬天,田汉在抗战极端艰难的环境中到浏阳瞻仰谭嗣同墓写下的诗句:“西行六日过浏阳,举酒高歌国士乡。同学少年多不贱,愿留铜柱作甘棠。”读这样的诗,我们能自然想到当时田汉对谭嗣同的怀敬之情溢于言表。国家危难多么需要谭嗣同的“昆仑肝胆”和献身精神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人民是伟大的人民,中国人民素来有着深沉厚重的精神追求,即使近代以来,饱尝屈辱和磨难,也没有自弃沉沦,而是始终怀揣梦想,向往光明的未来。”说得多好啊!在隆重庆祝建党一百周年,深刻感悟“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珍贵时刻,我们可以自豪地告慰像谭嗣同烈士一样为国家的尊严、富强、人民的自由安宁,所付出沉重牺牲代价的英烈们,当今的中国开启了用14亿人的无穷智慧和磅礴力量,托起中国梦,向着美好未来阔步前进的新征程。有思于此,我以诗倾怀。
九曲浏河向西流,唤我男儿为国酬。
崩霆摧树闻天怨,蕉雨滴弦诉民愁。
书剑载道闯大漠,肝胆怀仁写春秋。
而今共筑复兴梦,浩气依然动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