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1947年春,随着“三下江南”“四保临江”作战的胜利结束,东北国民党军被迫由进攻转入防御。国民党东北保安司令杜聿明调整部署,重点守备各战略要点和主要铁路干线,企图巩固已占地区,待关内援军到达后再相机发动局部进攻。5月,为了结束东北解放区被分割的局面,配合关内各战场的作战,经中央军委批准,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决定在长春到沈阳和沈阳至吉林铁路两侧地区对国民党实施战略性反攻作战,即夏季攻势。
1947年4月,辽吉军区保安第1、第2旅和西满军区独立师,依次改称西满军区独立第1、第2、第3师,统归辽吉军区司令员邓华指挥,因此亦称邓华纵队。纵队政治委员由陶铸兼任、副政治委员为吴富善、参谋长为高体乾、政治部主任为袁升平。辽吉纵队虽然仍属辽吉军区建制,但在作战时随时听从东北民主联军总部调遣,因此已经具有野战军的性质。5月中旬至6月初,辽吉纵队3个独立师在东北夏季攻势中,先后攻克玻璃山、双山、榆树台等地,总计歼敌3个营及1个团直属队。
1947年6月中旬,辽吉纵队奉命参加四平攻坚战。而在此之前,辽吉纵队的前身部队已经先后参加过解放四平、四平保卫战,此次已是三战四平了。在这次四平攻坚战中,辽吉纵队与第1纵队的1师、2师从西南实施主要突破,1纵3师从东面作辅助攻击,6纵17师则作为预备队配置在四平东南。
当时,东北民主联军总部估计四平守敌只有不到1.8万人。邓华虽然只是一支参战部队的指挥员,但他对于四平作战的全局却做了认真考虑。他通过抓俘虏、潜入敌区侦察等手段多方获取情报,并对其加以分析、综合和计算后,认为敌守军在3万人以上。为此,他向东野总部提出了加强攻坚兵力确保攻坚作战胜利的建议。但是东野总部却未采纳,直到战斗打成胶着状态时,才将打援的6纵16师和18师调来,接替严重减员的1纵第1师和第2师的战线。之后,东野总部又将辽吉纵队的两个师和6纵16师南移,以增加打援力量,使得攻城兵力愈显不足。6月28日,在国民党军9个正规师的增援下,东北民主联军部队不得不撤出四平。7月1日,夏季攻势结束。
这就是著名的四平攻坚战。此役,独立第1师师长马仁兴不幸牺牲。我军总伤亡至少1.3万余人。四平攻坚失利,是东北解放战争中少有的挫折。但这个挫折并非不可避免。20世紀80年代,当时的辽吉纵队参谋长、后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的高体乾,曾撰文专论四平攻坚战失利的原因。他指出,一是轻敌,二是未能集中兵力,最后写道:“如果当时按照邓华同志的意见办,把第6纵队调来,用3个纵队从南面和西北及东面同时攻击,迅速全面歼灭四平之敌是有把握的。”
1947年8月,辽吉纵队在吉林双辽县奉命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7纵队,并成为主力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