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捷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党的百年历史中,始终贯穿一条红线,这就是践行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才能让中国共产党永远年轻。”可以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政党能够像我们党这样,在横跨一个世纪的漫漫征程中,矢志不移、始终如一,一张蓝图干到底,一代人接着一代人干。这个初心和使命,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不是凭空产生的,有其深厚的历史根源。
这根源出自哪个地方呢?就出自中国近代落伍了,不但落伍了,而且受到了西方列强的凌辱,一个个不平等条约接踵而至,而且一个比一个苛刻。所有的屈辱的事情,从打开门户、打开国门到被迫给人家“最惠国待遇”,然后再给人家“治外法权”,然后再赔款割地,我们这个民族都遭遇过。直到五四运动前夕,我们名义上作为战胜国,居然还要割地,还要被人宰割。我们这个民族到了近代,确实是苦难深重。然而中华民族又是有引以为荣的5000多年从未中断过的文明史的伟大民族,是一个从不向强敌低头的民族。面对这样一个苦难沉重的历史境遇,无数仁人志士为了避免亡国灭种,不断地奋起抗争。在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前,所取得的最高成就,就是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辛亥革命赶走了满清皇帝,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这是了不起的大事变,为后来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打开了历史闸门。
孙中山先生最早在中华大地上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他1894年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由他亲自起草的纲领中第一句话就是“振兴中华”。这个口号振奋人心,但是实现起来可没那么容易。中华民国建立起来后,北洋军阀统治使中国依然处在苦难深重之中,社会性质并没有改变。北洋军阀分为不同的派系,帝国主义国家就是利用这一点对中国分而治之,不同的帝国主义国家支持不同的北洋军阀的派系。山河破碎,军阀混战,生灵涂炭,国将不国,社会更加黑暗。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诞生了。在中国共产党人肩上,承接的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所遭遇到的前所未有的危机,承接的是中华民族近百年的希望与梦想,这就是决不能让中国人民苦难深重下去,决不能让中华民族沉沦下去,要使中国人民走上幸福的康庄大道,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为什么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传来马克思列宁主义会起到那么大的作用?我们都知道,外因是要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在当时,真正起决定作用的内因是什么?就是中华民族的悲惨境况,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來的社会矛盾运动。这个社会矛盾运动到了这个时候,必须要有一个新的革命力量,必须要有一个新的指导思想。这个新的力量是什么?这个新的指导思想是什么?以李大钊为代表,也包括陈独秀,还包括像毛泽东、周恩来、恽代英、邓中夏等这一批人,在苦苦地求索。恰在这时,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先进分子送来了两个东西。第一个看到了真理的力量,第二个看到了工农的力量。这就是内因起了决定性作用。
对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习近平总书记有一个经典的概括:“我们党的一百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第一句话讲的是党的百年历史贯穿一条红线,这就是初心使命;第二句话讲的是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初心使命,不怕流血牺牲,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筚路蓝缕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探索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最后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业;第三句话讲到了中国共产党创造百年奇迹、百年辉煌与开辟未来的关系。站立在百年基业奠定的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党胸怀的是中华民族千年伟业。所以我们党的百年辉煌和我们党的远大抱负相比,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就像毛泽东当年在七届二中全会上讲的,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他还说,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如果这一步也值得骄傲,那是比较渺小的,更值得骄傲的还在后头。
这一次党史学习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个方面的要求,即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通过贯彻这四个方面的要求,弄通三个问题,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呢?我们党从来都是以小博大,以弱胜强,很重要的就是凭借着这四句话。这四句话,恰恰点明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攻坚克难的法宝,也就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占据的四个制高点。理解好了这四句话,这三个问题就能够得到很好地解答。
学史明理,说的是我们党始终占据真理的制高点。中国共产党不是以前的“造反者”,根本区别就是有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又逐渐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行动指南,是科学的立场观点方法,不是教条,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从而开辟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确道路。中国共产党在进行理论创造时,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把马克思主义推向新境界、新高度,在不同历史时期对马克思主义作出原创性贡献。
学史增信,说的是我们党始终占据信仰的制高点。革命理想高于天。即使是在大革命失败的生死关头,在长征这样的艰苦卓绝情况下,也没有任何敌人和困难能够压垮我们。在100年的接续奋斗中,在信仰力量支撑下,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伟大的历史,铸就了伟大的精神,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最主要的有革命时期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有新中国成立后的抗美援朝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铁人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这个精神谱系一直发展到今天,涌现出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伟大的抗疫精神、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等。这些精神丰碑,就是信仰力量的最好证明。这些精神丰碑对于我们今天来说弥足珍贵,是使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飞跃的精神动力。这些精神丰碑是怎样诞生的呢?就是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团结带领中国人民闯过一道道难关中产生的。每一个难关,包括看似是不可逾越的生死关,中国共产党都闯过来了,而且把生死关变成了通向胜利的转折点。靠什么?靠的是无比坚定的理想信念。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信仰看作重于自己的生命。头可断、血可流,共产主义信仰绝对不能丢。如今,我们靠什么战胜挡在强国之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还是要靠信仰的力量。
学史崇德,说的是我们党始终占据道义的制高点。我们始终赢得人心和人民。中国共产党最大的贡献,也是最大的优势,比资产阶级当年伟大得多的地方就在这里。西方崇拜人道主義,当年资产阶级革命就是靠着人道来反对封建神权起家的。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大写的“人民”二字写在党的旗帜上。“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习近平总书记的概括是非常深刻的,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重大发展。我们在国际上的斗争,同样也是占据道义的制高点,永远站在发展中国家一边,高高举起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大旗,高高举起多边主义的大旗,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学史力行,说的是我们党始终占据实践的制高点。毛泽东强调,实践中出真知。邓小平强调,不干,半点社会主义也没有。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实干兴邦、空谈误国。思想伟力,要靠全体党员的实践、全中国人民的实践来体现。通过理论武装、思想教育,将思想伟力转化为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实践伟力,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传统,也是一大优势。由此产生了中国共产党的两大独特优势,即组织优势和宣传优势。中国革命胜利、新中国的建立,是思想伟力转化为实践伟力的结果。改革开放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样彰显了思想伟力与实践伟力。
习近平总书记概括的这四句话,道出了中国共产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总结了党的百年历史攻坚克难的法宝,很值得我们结合党史认真学习领会。这里,我们从五条线索,即道路探索史、思想发展史、自身建设史、民族复兴史、走向世界史,对百年党史作一个简要回顾。
道路探索史:自己的路要自己走
中国共产党的道路探索史,是百年辉煌中占据真理制高点与占据实践制高点的结合。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的道路探索过程中,矗立起的第一个道路丰碑,就是有别于俄国十月革命的中国革命道路。走出这条道路,非常不容易,经历过大革命失败的血雨腥风,是用无数革命先烈的流血牺牲换来的。在探索这条道路中,毛泽东确立了三大原则:一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二是一切依靠人民群众,群众路线;三是一切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自主。这成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立足点。
第二个道路丰碑,是有别于苏联建设道路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这个道路探索中充满了曲折。这是一条前无古人的路,既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化道路,也不同于苏联的道路,不付出一点代价是不可能的。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筚路蓝缕,为后来的探索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物质基础和理论准备。同时,也犯了像“文化大革命”那样的全局性错误,教训十分深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历史接力棒到了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肩上。怎么办?邓小平以人民的利益为重,坚守初心使命,探索中对的坚持,错的勇敢地纠正,走上了改革开放的伟大道路,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中国共产党矗立起的第三个道路丰碑。
党的十八大以后,党怎么建,怎样做到不变颜色不变质?军队怎样能够打赢高科技条件下的人民战争?还有怎样全面深化改革?这些问题都是一个一个的拦路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逐一破解了这些难题,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新天地,新时代展现在我们面前。到了今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脱贫攻坚战打了个漂亮仗,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这些在世界上都是奇迹。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实现共同富裕的思路,就是一方面要解决绝对贫困的问题;另一方面,解决各种社会保障,如就业保障、医疗保障、社会保障、养老保障,还要做到各方面社会保障实现城乡全覆盖,这些都是基本面。在把这个基本面打好的基础上,还要努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现在我们已经拥有了世界上最稳定的、规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总共有4亿多人。这个中等收入群体在未来的30年里还会迅速生长,这是对世界的巨大贡献,是中国的奇迹。这是第四个道路丰碑,而且还在继续发展。
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道路探索史,一个规律就是要搞清楚道路探索以什么为出发点。我们这个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建党、理论强党,这是我们的命根子,永远不能丢。但是并不意味着我们这个党碰到什么事情的时候就都去从理论上找根据、找依据,而是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实践出发。不是说老祖宗说了的事情才能干,也不是说老祖宗说了的事情就一切都是对的,而是要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在实践中去探索、去创造。在实践探索过程中,有和原来的理论不一致的地方怎么办呢?那就要大胆地发展理论,而不是用原来的条条框框来框死实践。我们既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不能丢,但是又不能一切从本本出发,搞教条主义,而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这个道理说起来容易,其实当年是付出了血的代价。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遇到这个问题,当时认为,既然我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俄国十月革命就是按照马克思主义搞成了,那就直接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就行了。而实际情况是,中国情况非常复杂,和俄国有很大的不同。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时候,我们党不是没有意识到领导权问题,党的四大就明确提出领导权的问题。但是为什么会丢掉领导权呢?这就是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从哪里来的呢?他是从俄国的经验来的。俄国革命,首先有一个1905年的革命,那是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最后失败了。后来到了1917年先是帮助资产阶级搞二月革命,胜利后成立了临时政府。在这种情况下,布尔什维克党就碰到一个问题,要不要组织武装起义。列宁在党内意见一时不能统一的情况下,秘密回国,立刻决定发动武装起义,这才有十月革命的胜利。这个成功经验,给中国共产党人留下了深刻影响。所以我们当时的想法很简单,认为先帮助国民党搞成资产阶级革命,再夺取革命领导权,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然而,毕竟中国不同于苏俄。蒋介石是到苏联考察过的。我们在学苏俄的经验,蒋介石也在琢磨苏俄的事,他就用从俄国革命得到的反面经验来对付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他没等到北伐战争取得最后胜利,刚到了上海就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对中国共产党人大开杀戒,弄得我们党措手不及。
在大革命失败的情况下,毛泽东开始重新探索。从失败中找到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发动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后,按照当时中央的命令是组织十万农军会攻省会长沙。结果毛泽东带領的农军一路打过去,不要说会攻长沙了,一个浏阳县城都没打下来,损失惨重,部队也被打散了。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决定上井冈山,走上了一条成功之路。
毛泽东在重新探索道路时,没有按照现成理论的路径去走,而是按照实际的路径去走。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解决生存问题。所以这一时期毛泽东的第一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著作,是《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存在?》,接下来是《井冈山的斗争》。这就是实践出真知。就这么一路走来,脚踏实地,从实际出发,才最后开辟了中国革命道路。
到了1930年的时候,毛泽东在思想上产生了一个飞跃。在这之前,到了赣南闽西以后,红四军内部围绕着建军建党一些原则问题有一场大的争论。在这个过程中,毛泽东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得到中央9月来信的支持,最后通过古田会议决议,建党建军的原则确立起来了。军队真正变成了人民军队了,有了规矩了,而且听党的话。这个问题解决了以后,他就开始考虑更深层的问题。所以就在1930年5月写了《反对本本主义》,里面核心的问题就是讲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他立论的出发点,就是“以为上了书的就是对的,文化落后的中国农民至今还存着这种心理。不谓共产党内讨论问题,也还有人开口闭口‘拿本本来。”这里说的“本本”呢,还不是指共产国际指示,指的就是六大决议案。所以毛泽东讲这个话是有很大的政治勇气的。他说一切问题应该是眼睛向下,你对一个事情不明白的时候,你就到群众中去调查,老老实实地做群众的小学生。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群众路线就这么萌发出来了。最后他讲了一句话,叫做“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独立自主的思想也萌发出来了。所以毛泽东后来不论碰到多少艰难困苦,遇到多少挫折,包括王明路线打击他等,都能矢志不渝,坚持自己的主张,其原因就是坚信这三个基本的原则。这些原则,作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在今天仍具有指导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今天应该怎么做?这就要通过学党史,把历史、现在、未来紧密地结合起来,落脚到“悟思想”上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新时代的产物,是新时代的科学指引,同时也是党的百年经验和历史智慧的集大成,党的百年思想理论精华的集大成,把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融会贯通,并且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融会贯通,所以值得我们很好地去学习。怎样学习?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要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里贯穿的时空观。这个时空观的时间轴,就是将过去时、现在时和将来时一脉贯通;这个时空观的空间轴,就是打通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也就是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掌握了这个时空观,将有助于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思想发展史: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百年思想发展史,有一个总的概括:“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这是非常重要的优势,始终确保我们党站在真理的制高点上,以小博大,以弱胜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成果、第一个飞跃,是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道路,也是毛泽东思想开辟的。但并不是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只是那个时候才有,之前就没有。实际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一个客观历史进程,从中国共产党成立起就开始了。不同的是,在毛泽东思想诞生以前,走了一条不自觉的路、必然王国的路,弯弯曲曲,曲曲折折,而且一度教条主义还占了上风,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遭遇到严重挫折。到了遵义会议以后,特别是在毛泽东思想形成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始走向自由王国的发展阶段,这才有全民族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彻底胜利,才有新中国的建立。
我们在研究毛泽东思想是怎样形成的时候,不能忽视党的早期探索。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非常精彩的篇章,但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离不开党的早期探索。这里所说的早期探索,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开始,主要是李大钊、陈独秀等这些党的先驱者、党的创始人的早期探索,一直到大革命时期的探索。毛泽东本人在这一时期的探索,也包括在内。虽然那个时候搞不清楚什么是教条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什么是活的马克思主义,但是这些早期探索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根是作出了重要贡献的。尽管那个时候的中国共产党人,还不可能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这个路径来思考问题,但是实际上已经在自觉不自觉地同中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这些思想中的合理元素、积极元素,对后来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思想还在创新发展。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如何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通过探索形成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和道路,平稳地实现了这个过渡,而且还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社会主义制度,也是具有中国特点的。包括人民民主专政国体、人民代表大会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首先是理论探索有个很好的开端,形成了党的八大路线以及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一批思想理论成果,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本思路。如果沿着这些探索成果继续坚持下去,是完全可以避免后来发生那样大的挫折,走那样大的弯路的。
然而,历史就是历史。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建立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事业,要想一帆风顺是不可能的事情。我们现在经常强调“知行合一”,毛泽东《实践论》的副标题,就是“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而在历史过程中,要做到知行合一,不是那么容易的。有的时候是行易知难,有的时候则是知易行难。这个时候的情形,就是如此。已经得到的理论,在指导实践中,由于各种情况的干扰,发生了动摇,以致正确的理论、很好的思想未能坚持下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就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来说,又遇到了必然王国。这就有邓小平理论的创立,把我们党带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个自由王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面临一个突出的问题、全党性的困惑问题,就是谁也没想到毛泽东会犯错误。这是当时最大的一个思想困惑。接下来的一个问题,就是既然毛泽东犯了错误,怎么对待毛泽东思想?当时谁也没有搞清楚,原来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晚年错误是有区别的,也是可以区别开来的。正因为如此,才有“两个凡是”的错误指导思想的出现。在这种情况下,邓小平首先提出一个口号,叫作“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这样就给大家一个思想信号,对毛泽东的很多指示批示要结合他一贯的思想来看,不是只看那个批示、那一句话。接下来,邓小平又提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这时候正好是全党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这又给大家一个思想信号,原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一切要从实际出发,即使是真理,也要接受实践的检验。这就又回到了毛泽东思想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原点了。很多时候,思想上的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就是需要有这样一个过程,需要回到原点上来,才能把未来的路怎么走看清楚,才能回过头来总结一下,哪些东西我们的认识是对的,哪些东西我们产生了偏差,哪些东西我们认识上产生了失误,才能够科学地去总结、去判断。在这个基础上,大家经过这一段真理標准的大讨论之后,邓小平才提出来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问题,要坚持就必须发展,只有在发展中才能坚持,光是背那个词句,那不叫坚持,那叫教条,那叫思想僵化,而毛泽东晚年犯的错误,这不是毛泽东思想,恰恰是偏离了毛泽东思想轨道。这就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伟大历史转折铺平了思想道路。
邓小平了不起,平稳地实现了伟大的转折,而且最后全党归心,经过4000多人范围内的讨论,形成第二个历史决议。这为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政治基础。第二个历史决议的最后一部分,总结新中国以来的历史经验一共10条。这10条实际上成为邓小平理论的雏形,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雏形。到了1982年9月1日,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由此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把它作为党的思想旗帜。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也是这样。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央政治局常委去看《复兴之路》展览,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就是最伟大的梦想,我们要为之而奋斗。每一个人都可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实现自己美好的梦想。在这之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中外记者时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这一下就把民心凝聚起来。当时改革缺乏一种锐气,突破口不明确,改革也难以形成共识,甚至有的人认为改革已经差不多了。习近平总书记到广东和深圳视察,提出将改革进行到底,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很快,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推出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重大举措,而且把改革总目标一下子就定到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上,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重大的命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这是国际共运马克思主义老祖宗从来没有解决过的问题,我们要在这方面一步一步稳扎稳打。这样,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就提出来了。接下来就是全面从严治党。习近平总书记也是从小事抓起,很快就提出中央八项规定,坚决整治特权和各种不正之风。这些小事,其实就是关系党风、关系党和人民血肉联系的大事。还有强力反腐败、反“四风”,“老虎”“苍蝇”一起打,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使党实现了革命性重塑,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也得到了全面加强。
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探索史有个特征,就是以问题为导向,以解决矛盾为导向。实际上,这个特征的真正含义,就是邓小平讲的,摸着石头过河。对这个问题,理论界一直有争议,认为这个摸着石头过河,有的时候容易导致实用主义。这其实是对邓小平理论的一个误解。后来,习近平总书记在阐释全面深化改革时的一次讲话中,把这个问题讲清楚了。他说:改革既需要顶层设计,也需要摸着石头过河,摸着石头过河就是以解决矛盾为导向,善于抓主要矛盾,抓主要矛盾的时候,还不能忽略次要矛盾。我们党在推进实践创新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时,有一个鲜明的特点,不追求构建百科全书式的、教科书式的理论体系,而是以问题为导向,追求管用的、解决问题的理论。脚踏实地、实干兴邦,但又不是实用主义,因为我们有理论作指导,这个理论指导就是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
自身建设史:以自我革命统领社会革命
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史,是确保党始终占据信仰制高点、道义制高点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百年风霜雨雪、百年大浪淘沙,我们党能够从最初的50多名党员发展到今天的9100多万名党员,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关键在于我们始终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不放松,在推动社会革命的同时进行彻底的自我革命。”
党的自身建设的关键,是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以自我革命统领社会革命,又在推动社会革命的同时进行彻底的自我革命。
坚守自我革命的一个根本,就是党章党纪党规。党章是党的建设的根本大法,必须放在最高位置,不断增强学习党章、尊崇党章、恪守党章的意识。同时,我们党围绕党章形成党章党纪党规体系。在这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做了集大成的工作。首先是系统地梳理了从新中国成立一直到党的十八大以后这方面的党内文件,哪些东西不适合了需要废除;哪些东西需要做重大的修改;哪些东西还不完备,需要重新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把它完善起来。其次,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党中央做了一个关于党内法规建设的规划,这是我们党历史上的第一次。
发挥自我革命的两大优势,组织优势和宣传优势。从中国共产党成立起,就形成了组织优势和宣传优势。中国共产党的先驱者们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以后,马上就到工人中间去。做什么呢,一个是宣传,一个是组织。这两手是永远离不开的,这是我们党的看家本领。这就跟贾宝玉戴的灵通宝玉一样,是什么时候都须臾离不开的。这两大优势什么时候被弱化了,我们党的领导力就弱化了。
夯實自我革命三大保证,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这里有一个规律,在形成正确的政治路线之前,一定会首先端正思想路线。遵义会议是伟大转折,毛泽东当时很策略、很智慧地不提政治路线问题,因为一提政治路线问题,党内就要分裂。遵义会议先解决军事路线。但是在解决军事路线的时候,实际上端正了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实行高度灵活的战略战术方针。这就为后来六届六中全会解决政治路线奠定了思想基础。政治路线解决了以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就需要组织路线。所以这三者是相互关联的。这是我们党克敌制胜、保持自身正确的根本保障。
抓好自我革命六大建设——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六大建设的形成,有一个长期发展过程,特别是其内涵不断发展。这六大建设,也非等量齐观。其中,政治建设是关键,是统领,制度建设是各项建设的保障。党的十八大以后,强党兴党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构成了一个科学严密的体系。从中央到地方,到每一个基层党组织、每一个党员,都能够实实在在感受到这方面的变化。
在自身建设上,还有以下几点值得高度重视。一是坚定理想信念,补足领导干部和党员的精神之“钙”。二是全面从严治党,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而且,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松懈不得。三是构筑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钢铁长城。四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葆奋斗精神,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五是传承党的革命精神谱系和革命文化。这是我们党的独有优势。在百年奋斗中,不但矗立起一座座业绩丰碑,也矗立起一座座精神丰碑。这个优势不能丢。六是坚持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成就,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并坚持了一整套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这些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是我们党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党要得到人民群众支持和拥护,就必须持之以恒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
在今年2月20日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旗帜鲜明讲政治、保证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是党的生命,也是我们党能成为百年大党、创造世纪伟业的关键所在。”这也是党的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在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还举了两个反面典型。一个是长征途中,张国焘挟兵自重、另立中央的例子。另一个是抗战初期,王明拉帮结派、我行我素、不听党中央指挥的例子。党的十八大后,也有这样的反面典型。这就是周永康、薄熙来、令计划等人搞政治团伙。这些都从反面证明,确保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是党的生命,必须坚决维护。
党的自身建设,有三个关键。一是以自我革命推动社会革命。二是确保党和国家不脱离人民群众。三是确保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前者是一个主线,后两个是两个支撑点。没有血肉联系做支撑,没有党的领导作支撑,以自我革命推动社会革命的链条就会断裂。
民族复兴史:独立自主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历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这是一个高度凝练的概括。
民族复兴史的关键就是现代化。这个现代化,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了和正在实现着的三步跨越。第一步是中华民族站起来,已经实现了。第二步是中华民族富起来,也已经基本实现了。第三步是中华民族强起来,我们已经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在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第二个百年目标奋进。
通过学党史,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并走向强起来的“三级跳”,是和前面所说的三条脉络紧密连在一起的。要走到这一步,没有正确的道路不行,没有科学的指导思想不行,没有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党,没有这样的党的领袖,是不行的。
民族复兴史的核心问题,是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怎么实现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不是从中国共产党建立后才开始的。在这以前,已经开始了,但走的步履蹒跚、举步维艰。因为没有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没有找到实现现代化的正确道路。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最伟大的历史贡献,就是彻底扫除了阻挡中国现代化的一切障碍,并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唯一正确道路。
我们可以简要回顾一下中国共产党建立以前的中国现代化历程。
首先是地主阶级洋务派开启了近代化的进程,这就是“师夷长技以制夷”,提出的口号是“富国强兵”,但最后没搞成。洋务运动的失败,证明了一个道理,不触动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特别是封建土地制度,不触动封建统治的上层建筑,这样的现代化是搞不成的。
接着又来了一轮现代化,这就是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变法,企图搞制度的现代化。康有为等花了很大的功夫,系统研究了美、英、法、俄、日等国的政治制度,他们希望依靠开明的光绪皇帝的支持,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度。他们提出的设想中,不乏真知灼见,但是企图依靠所谓开明皇帝的支持来实现维新变法,这只是空想。维新变法昙花一现,最终也失败了。这又证明:不推翻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中国就没有出路。
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场了,并且取得了成功。这个成功,是推翻了清王朝,推翻了统治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但这个成功,仅仅是名义上的。实质上,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及其统治根基和经济基础,都没有改变。
所以说来说去,中国要搞现代化,但在搞现代化之前,中国需要一场深刻的社会大革命,才能为现代化扫清一切障碍,包括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这个历史使命,最终落到中国共产党人肩上。
如果把自中国近代以来至今的社会矛盾运动看作是一个完整的过程,那么这个以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和实现现代化为主旨的前所未有的深刻社会革命,可以分成两大阶段。第一阶段,是通过流血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建立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并在这个基础上彻底完成民主革命任务,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为实现民族复兴和现代化扫清障碍、提供保障;第二阶段,是通过工业化建设和不断改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民族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迎来强起来的“三级跳”,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实现的。
在这个过程中,有三个历史节点值得注意。一是1953年,新中国工业化的元年。正是从这时起,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持续不断进行了十三个五年计划(规划),现在踏上了开局“十四五”规划的新征程。这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建设和国家建设的基本方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种重要方式。”同时,从1953年开始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二是1956年,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元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在此前后,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根本政治制度,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和多党合作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总任务。这个开局非常好,但很快就出现了挫折,最严重的是“文化大革命”全局性错误。三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进行改革开放的元年。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来说,它的伟大意义,不亚于中国革命。正如邓小平所说:“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使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获得解放,这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开放,在新中国奠定的工业化基础上,大踏步赶上时代,又开始参与引领时代,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民族的面貌,有了根本的改变,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发展奇迹。所以,2020年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通过长期现代化建设,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这两大奇迹,来之不易。
回顾这一历程,这场自近代以来延续至今的伟大社会革命,总的来说是造福于人民,造福于民族的,是建设性的。对这一点,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讲。
走向世界史:立足中国把握大势
近代以来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很值得研究。自从1840年中国国门被西方列强打开之后,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就不再是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而是两条越来越交织在一起、最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格局的交叉线或是交错线。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与世界关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刚开始被西方打开国门之时,是一部屈辱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这个关系被颠倒了过来,开启了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新纪元。到了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又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如今,我国正从“跟跑者”逐步成为“领跑者”,进入了中华民族强起来的新时代。
中国革命的胜利,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实现,既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英勇牺牲、艰苦奋斗的结果,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运动推动的结果。同时,中国革命的胜利,也是当时方兴未艾的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运动的标志性成就。所以,新中国成立后,许多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的元首和政党领袖纷纷向中国取经。这场世界性的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运动,促使殖民体系彻底瓦解,产生了广大发展中国家。这是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个阶段。
第二个阶段,中国打破西方封锁遏制,促成了上个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打开正常化大门,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形成西方国家同中国建交的浪潮。中国还同苏联大国沙文主义作斗争,并在广大发展中国家中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立足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也是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共同支持下取得的。中国取得上述成就,既是自身奋斗的结果,也是世界发展大势使然。这时的世界发展大势,就是在美苏冷战格局下,世界政治多极化的潮流在涌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力在上升。特别是进入20世纪70年代,发生了两个标志性事件,都是以发展中国家为主体的。一个是中东石油生產国争取石油定价权的斗争,一个是拉丁美洲国家争取200海里海洋经济专属权的斗争。
第三个阶段,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大踏步赶上时代。而在这时,世界格局发生了有利于国内和平发展、实行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重大变化。我们抓住了这一稍纵即逝的有利时机。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观察思考,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邓小平对国际局势作出重大判断,提出世界大战的危险大大减少,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再加上当时世界上出现的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出现,直至20世纪90年代冷战格局结束。也正好在这个时候,我们党顺势而为,迈了几大步。一是适当调整对外开放格局,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二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创造条件;三是继深圳、珠海、厦门等地设立经济特区后,作出上海浦东开放决策;四是在世纪之交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最终的结果,我们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第四个阶段:中国成为第二大经济体,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大国,成为最大的投资和消费市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迅速提升,强起来的总趋势不可阻挡。中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崛起,生动见证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但是,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开始,经济全球化遭遇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经济霸凌主义、世界霸权主义的挑战与阻碍。这时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有两个显著变化。一是国际环境中的发展机遇还存在,但绝大多数是以挑战的面目出现的,需要我们有化危为机、转危为机的本事。二是中国已成为世界大变局中的重要影响因子,这个影响因子与美国等西方国家不同,它是积极向上的,也是生命力极强、逆势成长空间很大的影响因子。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冲了美国等影响因子的消极作用。这种对冲作用在国际合作抗疫和经济艰难复苏过程中表现得很明显。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英明领导和决策下,我们正好趁着国际金融危机给发展带来的倒逼压力,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变革,从高速度增长转变成高质量发展,如今又在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在复杂的国际斗争中,关键是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把自己的命运始终掌握在自己手上。这就是立足于首先把中国的事情办好,还要争取好上加好。现在中国高举多边主义大旗,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就抓住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总趋势,占据了主动。我们不惹事,但是也不怕事。现在很多事情,不是你惹不惹事的问题,而是人家必然要来找事。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敢于斗争又善于斗争。在斗争中求合作、求共赢,求得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我们的抱负。我们中华民族的基因里,没有谋求霸权的基因,中国也绝对不会这样做,特别是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不会这样做。
总结中国走向世界的这四个阶段,就能看清楚是一股什么样的浪潮把中國推到了今天日益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什么样的浪潮呢?就是民族要独立、人民要解放的世界浪潮,就是多边主义,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世界浪潮。中国从当年的革命一直到今天,始终是通过改变自己来影响世界,所以我们的立足点始终是办好自己的事情。我们党在国内的依靠是最广大的中国人民,在世界上的依靠是广大发展中国家。
扎扎实实搞好党史学习教育,通过学党史达到悟思想,再由理论武装的新成效达到办实事、开新局的目的,这对于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中华民族未来30年的发展关系极其重大。
以宽广的视野学党史。学党史是关键,是基础,是重点。同时,还要学好新中国史,学好改革开放史,还要结合学好中国近代以来的现代化的发展史。与此同时,把党的历史放在世界的大背景下去审视,学好社会主义发展史,了解近代以来世界发展史。还要围绕党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把历史、当代、未来打通来思考。
以多维的思考学党史。对历史的思考一定要全面,不能钻进死胡同。一定要有多维的思考,不要单打一。多维思考的基础,是把握好三个层面的关系。一是知其然,也就是历史的基本面、基本线索;二是知其所以然,也就是历史现象背后的原因、相互关联、影响;三是知其所以必然,也就是在历史现象背后的规律。围绕这三个层面进行多维思考,可以使自己的思考更加全面,避免思维的片面性,防止思维沿着一个方向走向极端。
以丰富的感情学党史。要有一种感恩之情,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今天的一切。用这样一种感恩的心情来读党史,把自己个人的情感、个人的经历、家庭的经历、社会的经历结合起来读党史,就会对未来越有信心,就可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
(作者系中国史学会会长,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兼职教授,求是杂志社原社长)